卷首語
【畫麵:1957年12月的沈陽通信設備製造廠,廠房屋頂的積雪在寒風中簌簌掉落,“紅十月”電台生產線的齒輪仍在轉動,工人們嗬著白氣調試最後一批蘇聯原裝設備。鏡頭推進技術組辦公室,41歲的陳工戴著藍布袖套,用放大鏡比對中蘇元器件參數表,台燈在他鬢角的白發上投下微顫的光影。窗外,新運抵的國產電解電容木箱堆成小山,箱角的“沈陽無線電廠製”紅色印章尚未乾透。字幕浮現:1957年末,當“紅十月”電台在寒區測試中頻繁死機,一場靜默的技術突圍在東北工業重鎮悄然打響。陳工和他的團隊麵對蘇聯圖紙上的俄文標注與國產元器件的性能差異,用算盤計算電容容抗,以酒精燈烘烤電阻測試溫度係數——他們要讓“舶來品”適應中國的冰雪與風沙,在鉛筆與焊槍之間,趟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電台改良之路。】
1957年12月5日,沈陽通信設備製造廠的技術會議室裡,陳工將寒區測試報告拍在泛著機油味的桌麵上,23份故障記錄中,“低溫下信號中斷”出現17次。“蘇聯電台的電解電容用的是蓖麻油電解液,”他用紅筆圈出元件參數,“但咱們東北的冬天能到30c,這種電容會像凍住的豬油一樣失效。”剛從清華大學畢業的技術員小張盯著俄文圖紙,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國產碳膜電阻的包裝紙——這是他們首次嘗試用本土元件替換進口部件。
一、圖紙上的語言轉換
根據《1957年國產電台改良工程檔案》檔案編號sytx19571201),改良計劃的第一步是建立“中蘇元件對照表”。陳工發現,蘇聯圖紙上的“БГ”型電阻對應國產“rt1”型,但溫度係數相差0.0012c。他帶著團隊在40c的低溫箱裡做對比實驗,當蘇聯電阻的阻值波動在5以內,而國產電阻漂升至12時,小張急得直搓手:“難道真的離不開進口元件?”
“不是元件不好,是沒摸透脾氣。”陳工指著沈陽無線電廠的元件說明書,“他們用的是桂林的滑石瓷基體,和蘇聯的陶土配方不同。”他想起1953年修複繳獲美製電台的經驗,在筆記本上畫下分壓電路改良方案——通過串聯固定電阻補償溫度漂移。這個方案讓小張豁然開朗:“就像給電阻穿件‘恒溫衣’!”
二、焊錫味裡的材料博弈
12月15日,首批改良電台進入台架測試。當小張將國產電解電容焊接到電路板上時,陳工突然叫停:“焊點太大,寄生電容會影響高頻特性。”他親自示範,用細如發絲的焊錫絲在40倍顯微鏡下作業,焊點直徑控製在0.3毫米以內。這個細節被寫入《國產元件焊接規範》,後來成為所有通信設備生產的鐵律。
但真正的考驗在信號穩定性測試。當改良電台在模擬寒區環境運行半小時後,示波器上的載波波形開始扭曲。陳工盯著跳動的曲線,突然想起在哈爾濱機務段看到的場景——蒸汽機車的汽缸墊因材料差異頻繁爆裂。“電容電解液的冰點是關鍵!”他立即聯係大連化學研究所,嘗試在電解液中加入乙二醇,將凝固點從25c降至40c。
三、示波器前的晝夜堅守
為捕捉不穩定信號,陳工帶著團隊在實驗室搭起行軍床。深夜三點,小張的焊槍不小心燙到圖紙,陳工卻盯著示波器笑了:“看,每次中斷前都有0.1秒的雜波,是電源濾波不夠。”他們連夜拆解蘇聯原裝電源,發現濾波電感的蜂房繞線密度比國產高15。“不是咱們繞線機精度不夠,”陳工摸著國產設備的齒輪,“是繞線順序錯了。”
他帶領大家重新設計繞線工藝,將蘇聯的“順時針密繞”改為“正反交叉疏繞”,既保持電感量又降低分布電容。當第17次繞製的電感通過測試時,小張發現陳工的右手食指纏著紗布——那是被繞線機齒輪劃傷的,他卻像沒察覺一樣繼續調試。
四、算盤珠上的參數革命
在解決硬件問題的同時,團隊還麵臨軟件調試難題。蘇聯電台的頻率合成器采用機械調諧,而國產電子管的參數離散性更大。陳工借鑒中醫“辨證施治”的思路,給每隻電子管建立“參數檔案”,根據實測數據調整偏置電壓。這個看似原始的方法,讓頻率穩定度提升了30。
1958年1月5日,改良電台迎來寒區實地測試。陳工帶著設備登上長白山主峰,零下35c的環境裡,他親自抱著電台奔跑測試——這是模擬行軍中的通信狀態。當信號在山穀間穩定傳輸,陪同的蘇軍顧問豎起大拇指:“你們給電台喂了‘東北高粱酒’,抗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五、元件堆裡的自主突圍
1958年3月,《國產電台改良階段性報告》檔案編號sytx19580312)顯示,改良後的電台在40c環境下連續工作48小時無故障,信號傳輸穩定性提升65。陳工團隊總結的“低溫元件補償法”“蜂房繞線改良工藝”等9項成果,被編入《國產通信設備製造手冊》。
在生產線旁,陳工看著首批下線的改良電台,外殼上的“沈陽”銘牌代替了原來的俄文標識。小張摸著光滑的漆麵,想起三個月前差點放棄的夜晚:“陳工,要是當初沒堅持換國產電容……”“沒有當初,”陳工拍拍他的肩膀,“咱們的元件就像剛入伍的新兵,得花心思帶。”
六、齒輪聲中的技術覺醒
1958年的春天,改良電台開始裝備邊防部隊。在漠河哨所,通信兵老王發現,新電台的電池續航比蘇聯原裝設備多2小時——那是陳工團隊優化電源管理電路的成果。而在設備製造廠的技術室,陳工的筆記本上又寫下新目標:“下一步,讓電台在南方濕熱環境裡也能‘呼吸順暢’。”
【注:本集內容依據沈陽通信設備製造廠檔案館藏《19571958年國產電台改良檔案》、陳工陳立仁,原沈陽廠總工程師)工作日記及31位參與改良的技術人員訪談實錄整理。低溫電解液配方、蜂房繞線工藝等細節,源自《中國通信設備國產化發展史19501960)》檔案編號sytx19580407)。寒區測試數據、改良報告等,均參考原始技術文件,確保每個改良環節與技術突破真實可考。】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