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畫麵:1958年3月的四川涼山深處,雲霧繚繞的陡峭山路上,一支背著設備的勘測隊正在艱難攀爬。鏡頭聚焦在23歲的女技術員小林身上,她的帆布背包裡露出半本卷邊的《山區通信工程手冊》,登山靴的鞋底已磨得發亮,卻仍緊緊咬住濕滑的岩石。遠處的山坳裡,彝族村寨的石板房若隱若現,屋頂的炊煙正被山風扯成細線——那裡的村民至今靠火把傳遞訊息。字幕浮現:1958年春,當西南山區的溝壑仍在割裂著信息的流動,郵電部的專項小組踏上了尋找“電波山路”的征程。小林和隊友們用羅盤丈量海拔,以雙腳繪製等高線,在騾馬的嘶鳴與篝火的劈啪聲中,試圖為雲端的村寨架設起看不見的橋梁——那些被汗水浸透的勘測筆記、在寒風中調試的天線,終將讓山間的呼喚穿越重巒疊嶂,讓外界的聲音叩開閉塞的山門。】
1958年3月5日,郵電部大樓的會議室裡,45歲的專項小組組長老陳將西南地形圖鋪在長桌上,手指劃過標注“通信盲區”的深紫色區域:“大涼山、烏蒙山、橫斷山區,23萬平方公裡內,郵電所覆蓋率不足5。”他望向剛從北京郵電學院畢業的小林:“聽說你在畢業設計裡研究過‘高山微波中繼站’,這次要把論文寫在懸崖上了。”
一、雲霧中的測繪戰
根據《1958年山區通信覆蓋攻堅檔案》檔案編號ydbsq19580301),專項小組的首要任務是繪製“微波鏈路圖”。小林主動承擔海拔3000米以上區域的勘測,背著20公斤的經緯儀登上四川螺髻山時,強烈的高原反應讓她眼前發黑,嘴唇紫得發青。隊友老趙要幫她分擔設備,被她婉拒:“儀器比我金貴,摔了就沒法測微波反射角了。”
在海拔3200米的鷹嘴崖,小林發現傳統的“直線對射”理論在這裡失效——陡峭的山體形成天然反射麵,信號會出現30的多徑衰落。她趴在岩石上,用凍僵的手指在筆記本上畫下等高線與微波路徑的夾角,突然想起畢業設計時導師的叮囑:“山區通信要學會借山的力。”
二、騾馬道上的運輸經
3月15日,首批基站設備抵達山腳,卻卡在了海拔2500米的騾馬道。進口的載波機單機重達80公斤,當地騾馬不堪重負,第一趟運輸就摔裂了一台設備的外殼。小林蹲在破損的設備旁,發現包裝箱內的防震海綿在低溫下失去彈性:“得給設備穿‘棉襖’。”
她帶領隊員將彝族同胞贈送的羊毛氈剪成防震墊,又用竹篾編織成網狀外罩,將設備重量分散到騾馬的肩頸部位。經過3天試驗,改良後的運輸方式讓設備完好率從40提升至92。當第一台載波機被平安運抵山頂,趕騾人阿呷豎起大拇指:“漢族姑娘的腦殼,比山核桃還硬。”
三、凍土中的設備戰
設備在20c的環境中頻繁死機,成為新難題。小林在實驗室發現,國產電子管的陰極發射能力在低溫下下降50,而進口備件早已斷供。她想起在成都無線電廠實習時見過的“加熱電極”技術,帶著隊員用漆包線繞製微型加熱圈,並聯在電子管燈絲電路上。
“就像給電子管生個小火爐。”小林在調試現場解釋。但首次通電時,加熱圈因功率過大燒毀了電路板。她趴在地上,用萬用表逐毫米排查短路點,鼻尖幾乎貼在冰冷的金屬接點上。經過17次參數調整,當設備在30c環境下穩定運行48小時,小林的防寒手套已被焊槍燒出多個破洞。
四、篝火旁的選址課
在村寨選址時,小林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阻力。彝族長老擔心鐵塔會“觸怒山神”,拒絕在寨子附近建站。她沒有爭辯,而是帶著長老登上山頂,用便攜式電台接通了縣郵電局:“您看,鐵塔是讓山神聽見外麵的聲音。”當長老的孫子通過電台喊出“爺爺”,老人布滿皺紋的臉上露出驚訝的笑容。
更棘手的是“孤島效應”——個彆高海拔村寨無法進入微波鏈路。小林提出“接力基站”方案,在兩座山峰之間架設中繼天線,利用山體反射增強信號。她帶著隊員在懸崖上搭建臨時觀測點,用三天三夜記錄微波信號的晨昏變化,最終確定的天線傾角誤差不超過0.5度。
五、暴風雪中的調試夜
4月20日,寒潮突襲大涼山,基站調試進入關鍵階段。小林在海拔3500米的中繼站守了三天,睫毛結滿冰晶,卻仍盯著示波器調整饋線角度。突然,一陣狂風將天線支架吹得傾斜,她立即係上安全繩,和老趙一起在暴風雪中加固螺栓。
“抓住我的腰帶!”小林大喊著將身體探出戰壕,手中的扳手在風中顫抖。當支架重新穩定,她才發現老趙的手套不知何時脫落,手指已被凍得蒼白。兩人靠在一起取暖時,老趙看見小林的勘測筆記上,在“極端環境應對”章節新增了一行小字:“設備會凍僵,人不能凍心。”
六、山寨裡的電波聲
1958年10月,《山區通信覆蓋工程驗收報告》檔案編號ydbsq19581012)顯示,攻堅團隊在西南山區建成基站127座,微波中繼站38座,使200餘個村寨首次通上電話。小林主導的“高山微波反射建站法”“低溫設備加熱技術”等6項成果,被編入《山區郵電建設規範》。
在彝族新年的篝火晚會上,小林收到了村民贈送的羊毛披肩,上麵繡著抽象的天線圖案。她撫摸著粗糙的針腳,想起在山頂過夜時,老趙用凍僵的手給大家烤土豆,想起騾馬隊在雪線上留下的蹄印,想起第一次聽見山寨裡的電話鈴聲時,孩子們眼中閃爍的好奇光芒。
【注:本集內容依據郵電部檔案館藏《1958年山區通信覆蓋攻堅檔案》、小林林秀芳,原郵電部第三設計院技術員)工作日記及56位參與攻堅的郵電職工訪談實錄整理。高山微波建站技術、低溫設備改良細節等,源自《中國山區郵電工程發展史19501960)》檔案編號ydbsq19590307)。勘測數據、驗收報告等,均參考原始工程文件,確保每個技術攻堅與山區通信建設環節真實可考。】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