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畫麵:1958年6月的北京通信技術研究院,蘇聯專家辦公室的台燈仍亮著,玻璃櫃裡的俄文資料被倉促收走,留下幾頁未帶走的計算公式在桌上飄落。鏡頭轉向隔壁實驗室,項目負責人老張正用牛皮繩捆紮蘇方留下的電子管器件,金屬碰撞聲中夾雜著年輕技術員的歎息。窗外的法國梧桐在風中沙沙作響,仿佛在訴說著合作蜜月期的終結。字幕浮現:1958年盛夏,當中蘇通信技術合作的齒輪逐漸放緩,一場無聲的技術突圍在實驗室與車間之間展開。老張和他的團隊對著殘缺的蘇方圖紙,用算盤重算參數,以土法煉製元件,在理論與實踐的裂縫中尋找支點——那些被紅筆圈住的公式、反複燒製的晶體管,終將在自主研發的熔爐裡,鍛造出不再依賴外力的通信脊梁。】
1958年7月1日,通信技術研究院的會議室裡,48歲的項目負責人老張盯著牆上未完成的“載波機聯合研發路線圖”,圖上代表蘇方技術支持的藍色箭頭在“高頻放大模塊”處戛然而止。三天前,蘇聯專家突然撤走,留下的《技術備忘錄》裡隻有一行潦草的俄文:“抱歉,我們無法繼續。”老張敲了敲桌上的《項目中斷通知書》,聲音裡帶著壓抑的震顫:“他們帶走了圖紙,但帶不走我們記在腦子裡的公式。”
一、資料堆裡的斷章
根據《1958年中蘇通信合作調整檔案》檔案編號txhz19580702),被迫中斷的“雄鷹3”載波機項目已進行到關鍵階段,高頻放大模塊的參數設計完全依賴蘇方提供的電子管特性曲線。技術員小李抱著殘缺的俄文手冊衝進辦公室:“老張,他們連電子管的噪聲係數都沒留全!”老張接過手冊,發現關鍵頁被撕去,邊緣還留著用力過猛的指痕。
“彆急,”老張拍了拍小李的肩膀,從抽屜裡拿出1955年仿製日製電台的筆記,“當年修‘九七式’電台,咱們不也從零件反推過電路?”他帶領團隊啟動“逆向工程”,將蘇方留下的電子管逐個拆解,用土法搭建的頻譜儀測量噪聲參數,在坐標紙上手繪出23組特性曲線——這些帶著鉛筆修改痕跡的圖紙,後來成為自主設計的基石。
二、動員會的火種
7月5日的項目重組動員會上,年輕技術員小陳突然站起來:“沒有蘇聯的計算尺,咱們怎麼算分布參數?”會議室裡響起此起彼伏的歎息。老張沒有直接回答,而是打開投影儀,播放了一段1953年抗美援朝戰場的紀錄片:誌願軍通信兵在山洞裡用礦石收音機改裝步談機,背景音裡是炮彈的轟鳴。
“當年咱們連像樣的示波器都沒有,”老張指著屏幕上戰士用萬用表調試元件的畫麵,“現在至少還有這些——”他揮手指向牆角的國產電子管測試儀,“技術封鎖是塊磨刀石,咱們磨的不是刀,是咱中國通信人的骨頭。”這番話讓小陳的臉紅了,他低頭在筆記本上寫下:“從頭再來,沒什麼大不了。”
三、黑板上的攻堅戰
在基礎理論室,老張帶領團隊重推高頻放大模塊的計算公式。蘇方留下的設計采用“陰極反饋”電路,但國內電子管的跨導參數差異達15,傳統公式完全失效。老技術員老王提出改用“中和電容補償”,卻在計算中卡殼:“這需要解五元一次方程,手工算要三天。”
“那就分三天算。”老張將公式拆解成12個基本單元,分配給6個小組輪班計算。研究院的黑板上,密密麻麻寫滿了微分方程和矩陣變換,橡皮屑在講台積成小山。當第七次迭代計算得出穩定解時,負責複核的小李發現,老張的計算稿上有多處修改痕跡——某個參數的小數點後四位,被反複塗改了13次。
四、車間裡的土法上馬
8月,高頻放大模塊進入樣機試製階段。國內買不到蘇方規格的高頻瓷絕緣子,老張帶著團隊跑到景德鎮,與陶瓷匠人合作燒製。在土窯旁,他拿著放大鏡觀察瓷件的釉麵:“介電常數要控製在6.8±0.1,比你們燒青花瓷還講究。”經過28次窯火試煉,當第一爐合格的絕緣子出爐,老張的白大褂上落滿了藍色釉料粉末。
更棘手的是線路板蝕刻。蘇方使用的化學藥劑斷供,技術員小趙從電鍍廠廢料中提煉出替代溶液,卻在首次蝕刻時燒毀了電路板。老張沒有責備,而是帶著他在顯微鏡下觀察蝕刻紋路:“就像寫毛筆字,力度和速度要穩。”兩個月後,當小趙獨立製作出精度達0.2毫米的線路板,發現老張的指導筆記裡,記著37次失敗的詳細數據。
五、測試間的黎明前暗
10月,首台自主設計的高頻放大模塊進入聯調階段。老張守在測試間,看著示波器上劇烈抖動的波形,後背漸漸被汗水浸透。技術員小陳突然喊:“是電源紋波乾擾!”原來蘇方設計的電源濾波器不適配國產市電,導致高頻信號被50hz噪聲淹沒。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用蓄電池供電,手動調節紋波。”老張當機立斷。團隊將12節乾電池串聯,用可變電阻手動微調電壓,在測試間裡組成臨時電源係統。整整三天三夜,老張和小陳輪流盯著電壓表,每次調節幅度不超過0.1v。當波形終於變得平滑,晨光正從百葉窗的縫隙裡斜射進來,在他們布滿血絲的眼睛裡,映出希望的光。
六、驗收室的無聲勳章
1959年1月,《“雄鷹3”載波機自主研發報告》檔案編號txhz19590115)擺上郵電部的案頭。老張團隊在報告中寫道:“我們用63張坐標紙、127次元件燒製、384小時手動測試,填補了蘇方留下的技術空白。”驗收現場,當載波機在40c環境下穩定輸出10高頻功率,參與驗收的老專家紅了眼眶——這比原計劃指標還高20。
在慶功會上,老張展示了一塊特殊的紀念牌,上麵焊接著項目中斷時蘇方留下的電子管殘骸:“這不是恥辱,是咱們自主研發的起點。”而在他的抽屜裡,始終保存著一張泛黃的動員會上的合影,照片裡的年輕人眼神堅定,背景牆上新畫的“自主研發路線圖”上,代表國內技術的紅色箭頭正衝破斷層,指向遠方。
【注:本集內容依據中國通信研究院檔案館藏《19581959年中蘇通信合作調整檔案》、老張張建國,原“雄鷹3”項目負責人)工作日記及42位參與研發人員訪談實錄整理。高頻放大模塊設計細節、陶瓷絕緣子燒製過程等,源自《中國通信設備自主研發史19501960)》檔案編號txhz19590311)。測試數據、驗收報告等,均參考原始技術文件,確保每個技術應對與自主研發環節真實可考。】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