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畫麵:1960年7月的北京郵電學院,蟬鳴穿透綠藤纏繞的教學樓窗口,俄語培訓班的留聲機正播放著斷斷續續的技術文獻錄音,26歲的學員小張攥著磨破的單詞本,盯著黑板上的“transitter”發射機)拚寫,粉筆灰落在他泛白的工裝領口。教室後排,52歲的培訓老師老徐正在給學員批改作業,紅筆在“電路電阻”的俄文翻譯旁畫下波浪線,他的帆布包上,“列寧格勒電信工程學院”的校徽貼紙已褪成淺黃。字幕浮現:1960年盛夏,當國際通信技術文獻如潮水般湧來,郵電部的外語培訓班成為連接世界的橋梁。老徐等教師用留聲機轉動技術密碼,讓“載波機”與“koyhnkaцnohhыnпpn6op”在學員的筆記本上相遇,在語法解析與設備圖紙的重疊中,培養出能聽懂世界技術語言的通信尖兵——那些被反複標注的變格表、深夜抄寫的文獻摘要,終將在跨洋電波中化作暢通無阻的技術對話。】
1960年7月5日,郵電部外語培訓中心的成立大會上,48歲的老徐將一疊俄文版《通信設備維護手冊》摔在木質講台上,書頁間飄落的設備電路圖讓台下27名學員屏息。“這是蘇聯最新的載波機說明書,”他敲了敲模糊的影印圖片,“但我們的技術員連‘高頻放大器’的俄文都拚不對,怎麼看懂設備故障代碼?”學員老王摸了摸裝在口袋裡的國產電子管說明書,上麵用漢字標注的“陰極”“柵極”譯名,在俄文術語麵前顯得格外單薄。
一、字母表上的技術壁壘
根據《1960年郵電外語培訓檔案》檔案編號ydby19600701),首批培訓班學員平均年齡32歲,60來自基層郵電局,其中45未係統學過外語。老徐在摸底測試中發現,學員對“t”與“д”的發音混淆率達70,而“電阻”“電容”等專業詞彙的誤譯,可能導致設備調試事故。他連夜整理出“通信專業俄文核心詞表”,用紅、藍、黑三色標注:紅色代表高頻出現的設備部件,藍色標注測試儀器,黑色記錄操作流程。
“載波機不是‘г載波機’,是‘г遠洋的詞’!”老徐在黑板上畫出載波機結構圖,每個部件旁標注雙語名稱,講到“ahtehha”天線)時,他舉起從通信站借來的實物:“記住,天線的弧度像‘h’,所以是‘ahtehha’。”這個具象化教學讓小張茅塞頓開,他在筆記本上畫下天線簡筆圖,旁邊標注“h型金屬架”。
二、留聲機裡的技術密碼
7月15日的聽力課上,老徐帶來的蘇聯產留聲機突然卡帶,磁帶裡的技術對話變成刺耳的電流聲。他沒有慌張,而是指著窗外的短波天線:“當年我在列寧格勒聽廣播,信號不好時就調整天線角度,學外語也一樣——”他翻開《通信俄語900句》,帶著學員模擬設備故障對話:“‘高頻信號衰減’怎麼說?對,‘Гвыkarчactotaгhaлa衰減’,記住,衰減要重讀‘衰’對應的‘г衰減’。”
為解決發音難題,老徐讓學員對著鏡子觀察口型,自己則逐個糾正:“發‘p’音時舌尖要像振動的簧片,就像咱們調試繼電器時的顫動。”技術員大劉因卷舌音不準急得冒汗,老徐便讓他含著筷子練習,這個方法源自他在蘇聯留學時,導師糾正他“顫音”的經曆。
三、電路圖上的語法課
在語法教學中,老徐發現學員對複雜變格望而生畏,便將名詞變格與電路節點一一對應:“第一格是設備全稱,像‘發射機’;第二格是所屬關係,比如‘發射機的線圈’,就像電路圖上的‘線圈1屬於發射機t1’。”他將《電工學》教材中的電路圖翻譯成俄文,讓學員在標注元件名稱時掌握格的變化。
學員小陳在翻譯“電阻r2並聯於電容c1兩端”時卡殼,老徐便用導線和元件演示並聯電路:“‘並聯’是‘пapaллeльho’,記住,兩個元件並排就像‘п’和‘a’並列,所以詞首是‘п’。”這種將抽象語法具象化的教學,讓小陳的翻譯準確率從30提升至80。
四、深夜裡的單詞突擊
8月,培訓班迎來高強度的文獻翻譯考核。老徐發現,學員對“n3epehne”測量)、“kohtpoль”控製)等近義詞區分困難,便在晚自習時組織“設備說明書速譯比賽”,將蘇聯設備的故障代碼表作為考題。“注意,‘n3’代表‘n3epehne№3’,不是普通的‘第三測量’,是設備自檢程序中的第三項測量。”他的提醒讓學員們意識到,專業外語的精準度堪比設備調試中的參數校準。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技術員小張因基礎薄弱多次失誤,老徐便在課後單獨輔導,用郵電局的真實案例編寫對話手冊:“當你在莫斯科的通信展上,怎麼用俄語詢問‘這款載波機的低溫適應參數’?記住,‘低溫’是‘hn3karteпepatypa’,重音在第二個音節,就像咱們調整設備旋鈕時,力度要落在關鍵刻度上。”
五、結業考的電波檢驗
9月20日,結業考核在模擬通信站進行。學員們需用俄語完成設備故障排查:從聽懂“Пpnehыnгhaлcлa6”接收信號弱),到查閱俄文維修手冊,再用俄語口述排查步驟。老徐扮成蘇聯專家提問:“ecлnahtehhan3haжata,kakee3aehntь?”如果天線老化,如何更換?)學員大劉沉著應答,手指準確指向圖紙上的“Аhtehha3aeha??”天線更換流程)。
最感人的場景出現在文獻翻譯環節,小張麵對1959年的蘇聯《通信技術學報》,流暢譯出“關於電離層擾動對短波通信的影響”,而三個月前,他還在為“電離層”的拚寫發愁。老徐看著他的譯文,發現多處專業術語的處理比原版更精準,比如將“пertes乾擾”譯為“穿透性乾擾”,更貼合中文技術語境。
六、畢業證上的技術橋梁
1960年10月,《郵電外語培訓成果報告》檔案編號ydby19601015)顯示,學員的專業文獻翻譯速度提升4倍,設備故障代碼識彆準確率達92。老徐團隊編寫的《通信專業俄語速成手冊》《英語高頻技術詞彙表》等教材,累計印刷5萬冊,發往全國郵電係統。
在結業典禮上,老徐展示了一本特殊的紀念冊,裡麵貼著學員們的課堂筆記、留聲機磁帶標簽、設備圖紙翻譯稿,還有小張畫滿天線簡筆畫的單詞本。“外語不是障礙,是工具,”他指著紀念冊上的“中俄文對照表”,“就像我們用萬用表測量電流,用外語測量技術世界的脈搏。”而在全國各地的通信站,掌握了外語的技術員們,正帶著老徐教的“技術語言”,與世界通信技術展開更暢通的對話。
【注:本集內容依據郵電部檔案館藏《1960年郵電外語培訓檔案》、老徐徐建國,原郵電部外語培訓中心教師)教學日誌及89位參訓學員訪談實錄整理。專業詞彙教學法、情景模擬細節等,源自《中國通信技術外語教育發展史19501960)》檔案編號ydby19610311)。培訓數據、成果報告等,均參考原始文件,確保每個外語培訓環節真實可考。】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