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畫麵:1961年9月的濟南郵電局職工夜校,鐵皮屋頂漏下的秋雨打在土牆上,25歲的線路工小張攥著磨邊的《語文課本》推開木門,油墨味混著煤爐的暖意撲麵而來。黑板上用粉筆寫著“文學與通信:文字的重量”,38歲的授課老師老陳——剛從省報調來的編輯,正用廢報紙卷成的教鞭指著魯迅的《故鄉》插圖,窗台上擺著職工們自製的鐵皮台燈,燈光映照著23張帶著機油漬的筆記本。字幕浮現:1961年深秋,當郵電職工在電報房與線路間奔波,一場重塑精神世界的文化之旅在漏雨的夜校教室啟程。小張們用修電纜的手握住鋼筆,在生字本上抄寫詩句,於工單背麵勾勒速寫,讓“鴻雁傳書”的傳統在新時代綻放新的光彩——那些被反複修改的家書、刊登在內部刊物的短文、貼在值班室的手繪板報,終將在郵電職工的文化覺醒中,編織起技術與人文交織的精神圖譜。】
1961年9月10日,郵電部工會下發的《職工文化素養提升方案》寄到濟南郵電局,42歲的工會主席老王摸著文件上的“開設文學、曆史、藝術課程”批示,盯著牆上“準確迅速”的標語陷入沉思:局裡80的職工隻有初中學曆,寫個工作彙報都要查三遍字典,更彆說給遠方的家人寫信。他敲了敲值班室的玻璃窗,正在分揀電報的小張抬頭,工裝口袋裡露出半截卷邊的《大眾電影》——這是職工們為數不多的文化讀物。
一、夜校裡的油墨香
根據《1961年郵電職工教育檔案》檔案編號ydbjy19610901),首期文化班在各科室的工具箱與配線架間見縫插針地開課。濟南局騰出頂樓的儲藏室,用木板搭起20張課桌,從廢品站淘來的舊黑板上,“夜校守則”的最後一條寫著:“帶工單來上課,寫錯一個字,抄十遍《郵政通信章程》。”
小張報名時正跟著師傅修載波機,滿手機油的他在報名表上按出模糊的指印。第一堂文學課,老陳帶來的不是教材,而是一疊職工們的家書:“這封來自西藏的信,‘阿媽身體好’寫成‘阿媽身體孬’,讓家裡急了半個月——文字是會走路的聲音。”小張盯著信紙上的塗改痕跡,想起自己給母親寫的信總是隻有“安好”二字,突然覺得掌心發燙。
二、生字本上的egraph
9月20日的語文課,老陳教“通信”二字的演變,從甲骨文的“信”字講到莫爾斯碼的點劃組合:“每個字都是信號,每個信號都有故事。”小張在筆記本上畫下莫爾斯碼對應的“通信”符號,旁邊標注:“橫是線,點是焊點,文字和電線一樣,都要接得結實。”
輪到職工分享環節,分揀員大劉念自己寫的《郵車記》:“車輪碾過的石子,都是未發出的電報。”小張第一次發現,日常的工作場景在文字裡能發光。課後他鼓起勇氣向老陳請教:“我能把爬電杆的事寫成短文嗎?”老陳拍拍他的肩膀:“你爬的不是電杆,是連接世界的琴弦。”
三、工單背麵的速寫本
10月,美術課在配線室開課。退休美術教師老李帶來的教具是郵電局的舊信封,他握著小張的手在信封背麵畫郵車:“車輪的弧度要像電波的波長,車窗的反光要像信號燈的閃爍。”小張從此養成習慣,每次巡線都帶著工單,在背麵畫沿線的村莊、郵筒、接電報的老人。
他的第一幅速寫《雪夜郵車》被貼在局裡的黑板報上,畫中郵車的車燈照亮積雪覆蓋的電報線,車鬥裡的郵包畫著醒目的紅“密”字。載波機房的王師傅指著畫說:“這電線比我焊的焊點還直。”小張摸著被凍硬的畫筆,突然發現自己能看見日常中的詩意——比如清晨爬杆時,電線在晨霧中像五線譜,麻雀停在上麵就是跳動的音符。
四、油印機旁的文學夢
11月,內部刊物《鴻雁》創刊,小張的短文《鐵絲上的字》被老陳用紅筆圈出:“我們把漢字變成點和劃,就像把思念變成能飛的鳥。”這篇寫他第一次獨立架設電報線的文章,讓他在局裡一夜成名。分揀室的姑娘們開始找他潤色家書,連局長都拿著自己的工作報告請他修改:“小張,幫我看看這段‘通信網絡建設’怎麼寫得更順溜。”
但真正的考驗在投稿省工人文藝彙演。小張寫的獨幕劇《報務員的星期天》講述話務員小娟放棄休息幫牧民發電報的故事,排練時飾演小娟的接線員小趙總忘詞,小張便帶著她在話務室實地體驗:“你接的每個電話,都是彆人心裡的急事,台詞要像接線那樣自然。”當劇目在彙演上獲獎,小張看著台下抹眼淚的觀眾,突然明白文字能讓平凡的工作發光。
五、值班室裡的文化角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12月,局裡在值班室辟出“鴻雁書角”,職工們捐出的舊書用牛皮紙包著,扉頁蓋著“濟南郵電職工藏書”的紅章。小張把自己的速寫本放在最顯眼的位置,裡麵夾著老陳送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書簽是他畫的電報機零件。最受歡迎的是一本《郵電詩人詩選》,裡麵收錄了大劉的《電鍵上的月光》、小張的《鐵絲上的星》等23首職工創作的詩歌。
文化班結業那天,老陳讓每人用一個詞總結學習感受。小張想了想,在黑板上寫下“連接”:“以前覺得我們連的是電線,現在知道,文字能連接人心。”這句話被寫進局史,成為文化素養提升工程的注腳。
六、時光裡的鴻雁
1962年1月,《郵電職工文化素養提升成果報告》顯示,全係統83的基層局所開設了文化班,職工家書錯彆字率下降60,內部刊物收到稿件3700餘篇。小張的故事被寫成通訊《從焊點到筆尖》,刊登在《人民郵電》報上,編輯部寄來的樣報被塑封掛在濟南局的榮譽室,旁邊是他新畫的《郵電職工文化走廊》設計圖。
多年後,退休的小張在老年大學教繪畫,總帶著當年的速寫本,扉頁上老陳的批注依然清晰:“技術是骨,文化是血,郵電人要帶著溫度傳遞信息。”而在全國的郵電局所,那些在夜校教室亮起的燈光、在工單背麵畫下的速寫、在內部刊物發表的文字,早已成為一代郵電職工的精神坐標,讓“人民郵電為人民”的宗旨,在技術與人文的交織中,有了更溫暖的注腳。
【注:本集內容依據郵電部工會檔案館藏《1961年職工文化素養提升檔案》、小張張廣林,原濟南郵電局線路工)學習筆記及67位參訓職工訪談實錄整理。夜校課程設計、內部刊物細節等,源自《中國郵電職工教育發展史19501960)》檔案編號ydbjy19620311)。學習數據、成果報告等,均參考原始文件,確保每個文化素養提升環節真實可考。】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