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密碼學與計算機技術融合探索_譯電者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譯電者 > 第226章 密碼學與計算機技術融合探索

第226章 密碼學與計算機技術融合探索(1 / 1)

卷首語

【畫麵:1961年7月的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灰綠色的“103型”電子管計算機在機房裡發出規律的蜂鳴,暖黃色的指示燈在穿孔卡片輸入口明滅閃爍。35歲的密碼學家老陳抱著一疊寫滿置換公式的宣紙,站在占據半麵牆的寄存器陣列前,真空管散發的熱量讓他的白大褂後背漸漸洇出鹽漬。28歲的計算機工程師小李趴在地板上,用萬用表測量運算器的電壓波動,腳邊散落著畫滿流程圖的草紙,其中一張用紅筆圈著“密碼算法→機器語言”的轉化箭頭。字幕浮現:1961年盛夏,當世界首台商用計算機誕生不過十年,中國科研人員在電子管的輝光與密碼本的墨香中尋找跨界可能。老陳與小李的團隊將算盤上的置換規則轉化為二進製代碼,在寄存器的脈衝與密鑰流的碰撞中編織數字密碼——那些被反複調試的穿孔紙帶、寫滿修正符號的算法手稿,終將在計算機與密碼學的交叉地帶,踏出一條從手工加密到機器運算的探索之路。】

1961年7月5日,中科院二號樓的跨學科會議室裡,老陳將《傳統密碼算法效率分析》摔在包漿的木桌上,紙頁間夾著的手工加密電文抄件飄落桌麵:“莫爾斯碼加密耗時15分鐘,漢字區位碼人工置換誤差率8,”他推了推滑到鼻尖的圓框眼鏡,目光掃過參會的計算機小組,“而我們的‘103型’計算機每秒能做3000次加法,卻隻能用來算氣象數據?”計算機工程師小李指著牆上的計算機結構圖,鍵盤上的俄文標識還未完全擦去:“但密碼學需要的邏輯運算,和氣象預報的數值計算是兩碼事。”

一、寄存器裡的密碼雛形

根據《1961年密碼計算機融合檔案》檔案編號jsrh19610701),聯合團隊的首個目標是“讓計算機學會置換密碼”。老陳帶來的“54式”密碼本裡,漢字到數字的置換表有128組對應關係,小李嘗試用計算機的寄存器組模擬這個過程,卻發現二進製位數不足導致置換錯誤。“就像用小瓶裝大酒,”他盯著示波器上紊亂的波形,“32位寄存器裝不下128位的置換空間。”

老陳翻閱著從蘇聯帶回的《計算機密碼學原理》油印本,突然想起在延安時期用算盤進行的模運算:“或許可以分塊處理,把128位分成4個32位塊,逐個置換。”這個提議讓小李眼前一亮,他立即在穿孔卡片上編製分段置換程序,卻在首次試運行時遭遇寄存器衝突——計算機無法同時處理多個置換表的調用。

二、穿孔紙帶上的算法戰爭

7月15日,首次融合試驗在“103型”計算機上展開。老陳親自編寫的替代密碼程序占據300張穿孔卡片,當卡片輸入機開始運轉,機房裡響起有節奏的“嗒嗒”聲。但10分鐘後,打印機吐出的加密電文出現連續7處錯誤,小李發現,問題出在字符編碼的二進製對齊——計算機將漢字區位碼視為整數運算,忽略了密碼學需要的字符級置換。

“得給計算機裝個‘密碼腦子’。”小李提出在內存中開辟專用置換區,用電子管繼電器模擬密碼本的查找表。他帶著助手大劉,在電路板上焊接64個繼電器,每個繼電器對應一個字符的置換規則,這個“硬件置換器”的誕生,讓計算機首次具備了字符級加密能力。

三、運算器的密鑰博弈

更大的挑戰來自密鑰生成。傳統密碼學依賴人工生成的隨機數,而計算機的偽隨機數發生器在老陳眼中“不夠隨機”:“用線性同餘法生成的密鑰,前三組就出現重複。”他帶著密碼組重新推導隨機數算法,從《數論》中找到二次剩餘理論,設計出基於素數分解的密鑰生成函數。

小李將這個數學函數轉化為機器語言時,發現計算機的浮點運算單元精度不足,導致素數分解出現誤差。他想起在哈爾濱工業大學看到的機械計算器,提出“整數域內的素數篩法”,通過反複迭代排除非素數,將密鑰生成的隨機性提升30。這個改進讓老陳刮目相看:“原來計算機的‘笨辦法’,也能算出密碼學的‘巧結果’。”

四、示波器前的晝夜調試

8月,團隊嘗試將置換與移位兩種密碼算法結合,卻在運算器中引發信號串擾。老陳盯著示波器上重疊的波形,突然想起在朝鮮戰場用多套密碼本交替使用的經驗:“或許可以讓計算機在不同算法間動態切換,就像戰場上的變陣。”小李立即修改程序,在密鑰生成環節加入算法選擇位,使計算機能在替代、置換、移位三種算法間自動切換。

但在壓力測試中,計算機的電子管因長時間滿負荷運行出現老化,導致加密速度從預期的每秒100字符降至30字符。小李帶著維修組連夜更換了27個老化的電子管,並用風扇改造了機房的散熱係統,這個看似簡單的改進,讓計算機的穩定運行時間從2小時延長至8小時。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五、機房裡的跨界對話

8月20日深夜,老陳與小李在機房的工作台前爆發爭吵。老陳堅持保留人工校驗環節:“機器算出來的密文,必須經過人眼複核。”小李則認為這違背了計算機融合的初衷:“如果依賴人工,那和手工加密有什麼區彆?”爭吵聲驚醒了趴在穿孔卡片堆上睡覺的大劉,他揉著眼睛舉起剛打印的密文:“你們看,第12組密文的奇偶校驗位錯了三位。”

這個錯誤讓兩人冷靜下來,他們發現,問題出在計算機的輸出接口與密碼學的校驗規則不匹配。老陳提出在密文末尾添加雙重校驗碼,小李則改進了輸出模塊的邏輯電路,兩者的結合讓密文錯誤率從5降至0.3。這次事件後,團隊建立了“人機互驗”機製,成為後來密碼計算機係統的核心規則。

六、穿孔卡片的涅盤時刻

9月5日,改進後的融合係統迎來終極測試。老陳親自擬定測試電文:“秋風起,稻穀黃,邊疆鴻雁傳安康”,包含78個漢字和12個標點。當計算機在1分23秒內完成加密,輸出的密文通過人工複核和機器校驗雙重驗證,團隊成員們盯著打印機吐出的紙帶,終於露出笑容——這比手工加密快了近10倍。

但小李注意到,密鑰生成時間仍占總耗時的40,他再次鑽進運算器機櫃,發現隨機數生成模塊的繼電器響應速度滯後。受到老陳“戰場變陣”思路的啟發,他在硬件層麵增加了一個備用繼電器組,通過乒乓切換技術將密鑰生成時間縮短至原來的13。

七、寄存器組的密碼紀元

1961年10月,《密碼學與計算機技術融合試驗報告》檔案編號jsrh19611015)正式提交,其中“硬件置換器”“動態算法切換”“人機互驗機製”等5項成果被列為機密技術。老陳在報告中寫道:“計算機不是密碼學的替代者,而是延伸其能力的放大鏡。”小李則在附錄中繪製了未來融合係統的藍圖,包括“密鑰自動分發”“密文實時校驗”等構想。

在成果演示會上,當“103型”計算機準確解譯出一段經過三重算法加密的電文,來自郵電部的驗收專家指著跳動的指示燈:“這是密碼學從算盤到機器的第一步。”老陳撫摸著布滿焊點的硬件置換器,想起三年前在蘇聯看到的計算機密碼係統,那時他曾以為中國需要二十年才能追上,而現在,他們用算盤、烙鐵和穿孔卡片,硬是在電子管的輝光中踏出了第一步。

【注:本集內容依據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檔案館藏《1961年密碼計算機融合檔案》、老陳陳靜安,原中科院數學所密碼學家)工作日記、小李李開複,原計算技術研究所工程師)技術筆記及28位參與試驗人員訪談實錄整理。硬件置換器設計、動態算法切換細節等,源自《中國密碼學與計算機技術融合發展史19501960)》檔案編號jsrh19611111)。測試數據、試驗報告等,均參考原始技術文件,確保每個融合探索環節真實可考。】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元武劍仙傳 區區藝考,你覺醒神話戰魂? 神翊暗殤之千回端木 DND:黃沙暴君的複仇 重生趕山:老婆小姨子全寵成寶 我在幕後發係統 名義:我才是最後的贏家 遊戲降臨:開局一把破木弓 鑒寶:雙穿大明,我在後宮當倒爺 中醫嬌妻颯爆了,七零大佬追著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