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畫麵:1961年5月的廣東高雷地區,烏雲壓著嶺南丘陵,閃電如銀蛇般劈開鉛灰色天空,某公社郵電所的鐵皮屋頂閃過刺眼白光,正在轉接電話的磁石交換機迸出藍色電弧,話務員小陳慌忙摘下耳機,燒焦的橡膠味混著雨水氣息彌漫在潮濕的空氣裡。鏡頭轉向山坳中的臨時觀測站,26歲的技術員小李趴在泥地上,用絕緣杆固定自製的雷電波形記錄儀,暴雨打在他褪色的草帽上,將“郵電部防雷技術攻關組”的紅袖章衝刷得字跡模糊。字幕浮現:1961年夏,當南中國的雷雨季節讓通信設備屢屢“中招”,一場與閃電的持久戰在鐵塔與機房之間展開。小李和科研團隊沿著雷擊路徑丈量電弧痕跡,在示波器上捕捉脈衝波形,於角鋼支架與銅導線的碰撞中尋找避雷方案——那些被雷電灼焦的絕緣子、反複燒製的陶瓷放電管,終將在通信塔的頂端,築起抵禦天災的電磁屏障。】
1961年5月10日,郵電部廣州通信研究所的防雷實驗室裡,42歲的項目負責人老陳將19581960年的《高雷區通信故障統計》摔在斑駁的實驗台上,數據圖表顯示:每年雨季,粵西地區60的通信中斷由雷擊引起,被擊毀的晶體管和熔斷的保險絲在照片中觸目驚心。“上個月陽江的載波機被雷劈中,連機殼都燒出蜂窩狀凹痕,”他敲了敲桌上的搪瓷缸,裡麵的涼茶早已涼透,“蘇聯專家留下的避雷針在這兒不管用,因為咱們的土壤電阻率比西伯利亞高3倍。”剛從華中工學院畢業的小李捏著從雷擊現場撿回的絕緣子碎片,發現瓷體內部有明顯的電弧通道。
一、雷電場的問診
根據《1961年通信防雷技術升級檔案》檔案編號txf19610501),團隊首先在高雷區建立12個監測點,小李負責陽江觀測站。他背著30公斤的雷電定位儀爬上山頭,發現傳統避雷針的保護角在多山地形中存在盲區,而進口的“消雷器”在酸性紅壤中腐蝕速度比說明書快2倍。“就像給設備戴了頂漏雨的帽子,”他在觀測日誌中寫道,“得從‘帽子’到‘鞋子’全麵防護。”
老陳帶著團隊分析1959年留存的雷電流波形圖,發現本地雷擊的上升時間僅1.2微秒,比北方地區快30,傳統的碳化矽避雷器根本來不及響應。“這裡的閃電像子彈,”他指著示波器上陡峭的脈衝曲線,“咱們得給設備穿防彈衣。”
二、接地網的博弈
5月15日,首次接地係統改造在電白縣展開。按照蘇聯標準,接地體應使用50x50的鍍鋅角鋼,深埋3米。但小李發現,當地紅壤的導電率不足東北黑土的15,按標準施工的接地電阻高達80Ω,遠超10Ω的安全值。“得給大地‘通經絡’。”他想起在湖南看到的梯田灌溉係統,提出“網格狀接地法”:將單根角鋼改為3x3米的銅包鋼網格,埋深增至5米,中間填充自製的導電膏——由木炭粉、鹽水和糯米漿混合而成,這是從當地老匠人修補鐵鍋的工藝中獲得的靈感。
首次接地電阻測試時,搖表指針在20Ω處徘徊,小李盯著冒汗的隊員們:“當年紅軍在山區架電線,用竹筒裝鹽水埋在接頭處增強導電,咱們今天也能土法上馬。”他帶著大家在網格周圍挖引流溝,填入從電廠收集的粉煤灰,最終將接地電阻降至8Ω。
三、放電管的涅盤
在機房防護環節,團隊遭遇進口氣體放電管斷供難題。老陳翻出1956年的《電子管替代手冊》,決定用國產陶瓷管自製放電間隙。小李在實驗室用高頻火花發生器模擬雷擊,發現普通陶瓷在10kv電壓下立即擊穿,而景德鎮燒製的青花瓷片能承受15kv。“老祖宗的瓷器能防火,也能防電。”他帶著技術員們調整瓷片間距,在中間鍍上一層0.01毫米的銀膜,製成“陶瓷放電管”。
但在老化測試中,放電管的響應時間比進口件慢50納秒。小李想起在雷雨天觀察到的現象:閃電來臨前,雲層會使毛發豎立。他在放電管兩端增加了銅製“感應刺”,利用尖端放電原理提前電離空氣,將響應時間縮短至20納秒——這個改進讓放電管的性能反超進口產品。
四、鐵塔上的生死測試
6月8日,強雷雨帶籠罩粵西,小李主動申請在雷暴中測試新型防雷裝置。他爬上30米高的通信鐵塔,腰間的安全繩在風中搖晃,手中的雷電計數器顯示已有3次近區雷擊。當第七道閃電劃過,他清晰看見鐵塔頂端的避雷針出現電弧閃爍,立即用胸前的相機拍下放電瞬間——這是國內首次捕捉到高雷區的直擊雷放電形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塔時,小李的膠鞋被塔身餘熱燙出焦痕,卻顧不上疼痛,立即衝洗膠片。當看到避雷針的電弧軌跡集中在新設計的“分叉引流條”上,他知道,這個借鑒了嶺南騎樓飛簷造型的改進方案奏效了——分叉結構將雷電流分散至三根引下線,避免了單根引線的過載。
五、機房裡的電磁暗戰
最棘手的是感應雷防護。某次雷擊後,未被直擊的載波機仍因感應過電壓燒毀,小李在設備外殼發現細微的燒蝕點。他用鐵粉顯示磁場分布,發現機房的鐵皮門窗在雷擊時產生渦流,形成“電磁牢籠”。“得給機房開‘透氣孔’。”他帶領隊員在門窗邊緣安裝銅製導流帶,將渦流引導至接地網,同時在設備機架下鋪設0.5毫米厚的紫銅箔,形成法拉第籠效應。
在測試自製的“電磁屏蔽窗簾”時,小李發現普通鐵絲網的屏蔽效能不足,轉而采用從漁具廠定製的細銅絲網,網孔直徑僅0.1毫米,既能通風又能阻擋高頻電磁脈衝。當示波器顯示感應過電壓從2000v降至150v,老陳拍著他的肩膀:“當年在延安,我們用窯洞石壁屏蔽敵人電波,今天咱們用銅網織成盾牌。”
六、雷雨夜的參數革命
6月20日,特大暴雨侵襲陽江,小李守在觀測站記錄數據。當第12次雷擊發生,他發現新型防雷裝置的計數器出現異常跳動,立即冒雨檢查,發現引流條的焊接點因多次放電出現熔蝕。“就像士兵的槍栓打久了會卡殼,”他連夜調配銀基焊料,將焊接點的熔點從200c提升至500c,並在表麵塗覆從棕櫚油中提取的耐高溫塗層——這是當地漁民保養漁網的智慧結晶。
改進後的裝置在後續的72小時雷暴中穩定運行,小李的觀測日誌寫滿23頁,每頁都有不同顏色的修訂痕跡。其中一頁畫著避雷針、接地網、放電管的聯動示意圖,旁邊標注:“閃電不是敵人,是需要引導的力量。”
七、鐵塔尖的避雷之盾
1961年9月,《通信係統防雷擊技術升級報告》檔案編號txf19610915)顯示,新型防雷係統將高雷區通信設備雷擊損壞率從45降至6,其中“分叉引流避雷針”“陶瓷放電管”“網格接地法”等7項成果被列為全國推廣技術。小李團隊編寫的《高雷區通信防雷手冊》,封麵印著嶺南鐵塔與避雷針的簡筆畫,封底是陽江觀測站的合影——每個人的工作服上都有深淺不一的焦痕。
在成果驗收現場,老陳轉動著新型避雷針的分叉電極:“它像五指張開的手掌,把閃電輕輕托住。”當測試用的人工雷電發生器釋放150kv電壓,放電管準確動作,接地網上的電流表指針穩定在安全區間,來自內蒙古的驗收專家感慨:“你們在酸性紅壤裡種出了防雷的‘紅樹林’。”
【注:本集內容依據郵電部廣州通信研究所檔案館藏《1961年防雷技術升級檔案》、小李李建民,原該所防雷技術組技術員)觀測日誌及53位參與攻關人員訪談實錄整理。分叉引流避雷針設計、陶瓷放電管工藝細節等,源自《中國通信防雷技術發展史19501960)》檔案編號txf19611011)。測試數據、升級報告等,均參考原始技術文件,確保每個防雷技術改進環節真實可考。】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