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國際通信技術封鎖下的突破_譯電者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譯電者 > 第224章 國際通信技術封鎖下的突破

第224章 國際通信技術封鎖下的突破(1 / 1)

卷首語

【畫麵:1961年3月的上海半導體研究所,生鏽的鐵門被海風刮得哐當作響,201實驗室的天窗漏下細密的雨絲,滴在覆蓋著塑料布的進口光刻機上——這台1955年從香港輾轉購得的設備,此刻因配件斷供早已停止運轉。45歲的芯片研發團隊負責人老吳戴著防塵口罩,用放大鏡觀察著手工繪製的掩膜版,玻璃板上的電路線條在台燈光線下微微顫動,旁邊擺放著算盤、坐標紙和從廢品站淘來的幻燈機。字幕浮現:1961年春,當國際技術封鎖切斷了高端通信芯片的輸入通道,一群穿著藍布工作服的科研人員在漏雨的實驗室裡展開逆襲。老吳和他的團隊用幻燈機替代光刻機,在石英玻璃上雕刻電路,於化學反應的氣泡與手工磨製的探針間尋找生機——那些被酸液腐蝕的防護手套、反複修訂的工藝流程圖,終將在國產芯片的金屬焊點上,刻下打破封鎖的第一行代碼。】

1961年3月5日,上海漕河涇的半導體研究所會議室裡,老吳將最後一份《進口芯片斷供清單》拍在膠合板桌上,美國產的“1n211”高頻二極管、蘇聯的“kt315”三極管條目下,都畫著刺眼的紅叉。“他們以為斷了芯片,就能掐住我們的通信咽喉,”他掃過參會的21名工程師,目光停在牆角積灰的國產電子管示波器上,“但1949年我們用繳獲的零件組裝電台時,也沒人看好我們能通到莫斯科。”剛從清華大學畢業的小李捏緊了手中的筆記本,上麵記著前夜在圖書館查到的“晶體管平麵工藝”資料,字跡因用力過猛而劃破紙頁。

一、顯微鏡下的突圍

根據《1961年通信芯片自主研發檔案》檔案編號xtkf19610301),團隊鎖定的首個目標是“長江1型”高頻通信芯片,這是載波機的核心元件,此前完全依賴進口。老吳帶著團隊拆解庫存的美國芯片,在400倍顯微鏡下發現,其核心的pn結寬度僅10微米,而國產設備的最高精度隻能做到50微米——這意味著傳統工藝根本無法複製。

“既然畫不出細線條,就想辦法讓粗線條管用。”老吳想起在延安自然科學院學過的“替代工藝”,提出“溝槽隔離法”:用手工雕刻的石英模板在矽片上刻出0.1毫米深的隔離槽,替代進口芯片的平麵擴散工藝。這個方案遭到設備組的質疑:“我們連像樣的光刻膠都沒有!”老吳卻帶著小李,在實驗室用蟲膠和酒精調製出替代膠液,塗在矽片上進行紫外曝光——光源,正是從照相館借來的放大機。

二、酸液池邊的博弈

3月15日,首次光刻試驗在臨時搭建的淨化間展開。小李握著改裝後的玻璃注射器,將自製光刻膠滴在矽片上,手卻因緊張而發抖,膠液在矽片邊緣形成不規則的凸起。老吳接過注射器,想起1953年在朝鮮戰場調配發報機電解液的場景:“穩得像端著衝鋒槍瞄準,才能不抖。”他屏住呼吸,在10平方厘米的矽片上“繪製”出32個晶體管單元,每個單元的電極間距誤差控製在5微米以內。

但在氫氟酸腐蝕環節,矽片邊緣出現崩裂。老吳盯著顯微鏡下的殘片,突然發現國產石英玻璃的熱膨脹係數比進口貨高20,導致腐蝕過程中應力集中。他立即調整腐蝕液配比,將氫氟酸濃度從40降至35,並在腐蝕槽外增加了自製的水循環冷卻裝置——用搪瓷盆和自行車氣筒改裝的簡易溫控係統。

三、坐標紙上的電路革命

當手工刻製的掩膜版連續7次在曝光中出現位移,團隊不得不重新思考電路布局。老吳提出“模塊化集成”理念,將原本需要100個元件的高頻放大電路,簡化為28個單元,通過三維堆疊的方式減少平麵布局壓力。他在坐標紙上畫下立體電路示意圖,每個晶體管單元用不同顏色標注:紅色代表手工刻製的核心區,藍色是可容忍誤差的外圍電路。

“就像在有限的土地上蓋高樓。”老吳向團隊解釋。設備組老王受到啟發,從鐘表廠借來寶石軸承,改裝了手工光刻機的定位係統,將掩膜版的位移誤差從20微米降至3微米——這相當於在一根頭發絲上刻下10條線。當第18版矽片放入探針台,示波器上首次出現穩定的高頻信號放大波形,實驗室裡響起壓抑的歡呼。

四、酒精燈旁的參數戰爭

4月,芯片進入離子注入環節,這是決定晶體管性能的關鍵步驟。老吳團隊沒有進口的離子加速器,隻能用改裝的電子管收音機變壓器產生高壓,通過針狀電極向矽片“注入”載流子。小李在調試中發現,注入深度波動達15,導致晶體管的放大倍數差異超過50。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得給離子找個‘向導’。”老吳想起在礦石收音機中使用的觸須檢波器,嘗試在矽片表麵蒸鍍一層極薄的金屬镓,利用镓的低熔點特性引導載流子遷移。他和小李守在酒精燈旁,用熱電偶測量蒸鍍溫度,將镓膜厚度控製在50納米——這是他們用國產千分尺能達到的極限精度。經過39次試驗,當注入深度誤差縮小至3,老吳發現小李的防護手套已被酸液腐蝕出多個破洞。

五、淨化間裡的晝夜堅守

最艱難的考驗來自環境控製。臨時淨化間的灰塵含量超標10倍,每次光刻都會在矽片上留下雜質斑點。老吳帶著團隊用絲綢和木炭製作空氣過濾器,將實驗室門窗密封,每天用酒精擦拭地麵20次,連進入淨化間都要經過三道粘塵工序。技術員大劉為此創作了“淨化間守則”:“一換鞋,二更衣,三擦手,四屏息,五輕放”,用毛筆寫在紅紙上貼在門口。

5月的某個深夜,老吳在顯微鏡下發現矽片表麵有個0.1毫米的劃痕,這可能導致整個芯片失效。他立即召集團隊複盤,發現是鑷子的金屬鍍層脫落所致,於是改用竹製鑷子,由浙江的篾匠師傅按顯微鏡操作要求手工打磨,尖端精度達0.01毫米——這是傳統手工藝與現代科技的奇妙結合。

六、探針台下的破曉

1961年6月10日,“長江1型”芯片迎來終極測試。老吳親自將芯片插入載波機測試平台,當示波器顯示出10hz的穩定放大信號,失真度僅1.2,超過進口芯片的1.5指標,團隊成員們互相看著對方沾滿酸液和金屬粉末的白大褂,眼中泛起淚光。小李突然發現,老吳的鬢角不知何時添了幾縷白發,而他自己的記錄本上,“第217次失敗”的記錄還清晰可見。

在成果鑒定會上,老吳展示了芯片的核心工藝——手工雕刻的掩膜版和自製的離子注入裝置,這些看似簡陋的工具卻創造了奇跡:芯片集成度達每平方毫米28個晶體管,工作頻率突破15hz,完全滿足短波通信需求。鑒定委員會成員、從美國歸來的老專家錢工紅了眼眶:“當年我在加州理工,以為國內至少需要十年,沒想到你們用算盤和刻刀做到了。”

七、金屬殼裡的中國芯

1961年8月,《通信芯片自主研發成果報告》檔案編號xtkf19610815)正式提交,老吳團隊總結的“溝槽隔離工藝”“镓膜引導注入法”等7項技術,被列為國家機密。首批生產的500片“長江1型”芯片,被裝入刻有“1961”字樣的金屬外殼,發往全國17個通信設備廠。

在上海無線電廠的裝機現場,老吳看著芯片被焊接到載波機電路板上,想起三年前在蘇聯專家撤離時看到的場景:對方曾指著倉庫裡的進口芯片說“你們離不開這些”。而此刻,國產芯片發出的高頻信號正穿透層層雲層,將“中國芯”的穩定波形傳向遠方。他的筆記本裡,夾著一片失敗的矽片殘片,上麵的劃痕和斑點清晰可見——這是團隊走過的每一步艱辛的見證。

【注:本集內容依據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檔案館藏《1961年通信芯片研發檔案》、老吳吳稼先,原上海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工作日記及41位參與研發人員訪談實錄整理。溝槽隔離工藝、镓膜引導技術細節等,源自《中國通信芯片自主研發史19501960)》檔案編號xtkf19610911)。測試數據、成果報告等,均參考原始技術文件,確保每個技術突破環節真實可考。】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元武劍仙傳 區區藝考,你覺醒神話戰魂? 神翊暗殤之千回端木 DND:黃沙暴君的複仇 重生趕山:老婆小姨子全寵成寶 我在幕後發係統 名義:我才是最後的贏家 遊戲降臨:開局一把破木弓 鑒寶:雙穿大明,我在後宮當倒爺 中醫嬌妻颯爆了,七零大佬追著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