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畫麵:1962年3月的北京中山公園,柳樹剛冒出新芽,灰藍色的展覽大棚前擠滿了穿藍布衫的群眾。22歲的科普講解員小李正在調試老式電報機,手指在莫爾斯電鍵上輕輕敲擊,“嗒嗒”聲混著遠處景山的鴿哨聲。她的講解稿用牛皮繩裝訂,首頁貼著1953年的《人民郵電》報,頭版“農村電話通達率達27”的標題已泛黃,旁邊是她手繪的“通信發展時間軸”,從烽火台到最新的“55型”電傳機,每個節點都畫著簡易圖標。字幕浮現:1962年春,當通信技術仍像神秘的“千裡眼”“順風耳”,一場拆掉技術高牆的科普之旅在城市公園與鄉村禮堂展開。小李等講解員用搪瓷缸比喻電容器,以風箏線類比電磁波,讓載波機的“心跳”和電報碼的“語言”變得觸手可及——那些被反複摩挲的展品標簽、寫滿注音的講解詞、孩子們畫在筆記本上的天線塗鴉,終將在普通人的認知裡,架起從“通信盲”到“科技迷”的橋梁。】
1962年3月5日,郵電部大樓的宣傳科裡,小李盯著牆上的《全國通信普及率地圖》,西南地區大片的空白讓她想起去年在四川看到的場景:彝族老人對著手搖電話機發呆,以為話筒裡住著會說話的精靈。“我們的技術報告堆成山,可老百姓連‘載波’是啥都不知道。”她敲了敲剛收到的《通信科普大綱》,裡麵寫著“用生活比喻技術,以實物替代公式”的要求。
一、展品庫裡的時光機
根據《1962年通信科普活動檔案》檔案編號kxcp19620301),展覽籌備組從全國各地征集到87件展品,最珍貴的是1945年延安製造的“手搖磁石電話機”,木殼上的“自力更生”刻痕清晰可見。小李每天泡在倉庫,給每件展品寫“簡曆”:美製“哈裡斯”電台的繳獲時間、國產“飛魚牌”電話機的零件來源,甚至連生鏽的鐵絲天線,都標注著“1958年大煉鋼鐵時的替代品”。
她特彆關注到一台1951年的“八一型”電台,曾在朝鮮戰場創造過“三天三夜無故障通信”的紀錄。當發現電台的電池盒裡塞著誌願軍戰士的留言條:“彆讓電流凍僵”,小李在講解詞裡加了句:“這台機器的每個焊點,都藏著冰天雪地裡的體溫。”
二、講解稿裡的加減法
3月15日,首場講座在勞動人民文化宮開講,小李對著台下的工人師傅,把“載波通信”翻譯成:“就像一條河分幾條渠,每條渠走不同的水流,載波機就是挖渠的鐵鍬。”她帶著自製的教具——用不同顏色的毛線代表不同頻率的信號,穿過紙板做的“濾波器”,這個比喻讓三級工老王一拍大腿:“懂了!就跟我們篩沙子一樣,粗的細的各走各的道。”
但給小學生講解時,她遇到了挑戰。當講到“電磁波”,孩子們瞪著眼睛問:“是天上的水波嗎?”小李想起在景山放的風箏,臨時改比喻:“電磁波像風箏線,看不見卻能把消息帶到遠方,天線就是抓住線的手。”課後,一個男孩畫了幅畫:天線變成巨型手掌,抓住滿天的“消息風箏”。
三、展覽會上的對話
3月20日,中山公園的展覽正式開放。在“電報通信區”,小李演示莫爾斯碼發報,一位戴瓜皮帽的老人突然說:“這跟我年輕時的洋碼字一樣,當年給商鋪發電報,一個字頂倆饅頭。”她順勢展開:“現在的電傳機每分鐘能打60字,您給老家發電報,錢少了,字多了。”老人摸著電傳機的鍵盤,渾濁的眼睛亮起來:“給我孫子寫封信,就說爺爺看懂這鐵盒子了。”
在“農村通信區”,來自河北的大嫂盯著“磁石電話機”犯難:“我們村的電話得搖半天,為啥不能像城裡那樣一撥就通?”小李指著旁邊的“人工交換機模型”:“搖把是給電話‘敲門’,現在工程師們正在研究‘自動門’,很快你們搖三下,就能直通縣城。”大嫂似懂非懂,但記住了“自動門”這個詞,逢人就說:“城裡的電話有自動門,咱村的也快有了。”
四、禮堂裡的科技課
周末的科普講座搬到了郊區中學,小李發現學生們對“衛星通信”最感興趣。她買不起昂貴的模型,就用籃球代表地球,乒乓球當衛星,鐵絲彎成軌道:“衛星在天上轉,就像咱們在操場跑圈,跑一圈就能把消息帶到地球另一麵。”當講到“東方紅”衛星正在研製,台下的初中生們集體屏住呼吸,仿佛能看見衛星從教室屋頂掠過。
課後,有個女生紅著臉遞來紙條:“姐姐,我能發明讓衛星聽話的密碼嗎?”小李想起在保密室見過的密碼本,笑著說:“當然能,不過得先學好數學,就像蓋房子要打好地基。”女生重重地點頭,紙條上畫著戴紅領巾的衛星,尾巴拖著“學好數學”的標語。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五、流動科普隊的腳印
4月,小李加入流動科普隊,背著放映機走進山西農村。在窯洞前的空地上,她用白床單當銀幕,播放《通信兵的一天》紀錄片,當看到戰士在雪山架天線,老漢們吧嗒著旱煙說:“敢情電話線是用腳量出來的。”她趁機展示便攜式電台:“這機器能裝在驢背上,以後你們進山打柴,也能給家裡報平安。”
在內蒙古牧區,她遇到騎馬趕來的小牧民,把“無線電台”說成“會說話的馬鞍”。孩子們圍著她的帆布包,摸出莫爾斯碼練習本,上麵畫著小羊代表“?”,大羊代表“”,很快,草原上響起了“嗒嗒”的電鍵聲,混著羊群的“咩咩”叫,成了獨特的科普樂章。
六、科普冊裡的種子
1962年6月,《通信技術科普活動總結報告》檔案編號kxcp19620615)顯示,三個月內舉辦展覽57場,講座121次,發放科普手冊8萬冊。小李的講解稿被編成《通信知識百問》,封麵是她手繪的“通信樹”,根是烽火台,枝椏上掛著電話、電報、電台,果實是“讓每個村都能聽廣播”。
在中山公園的留言簿上,有人寫:“原來電話不是洋人的把戲,是咱們自己的手藝”;有學生畫了帶翅膀的電報機,旁邊寫“我要當通信兵”;最讓小李感動的是延安老區的來信,一位當年的通信員說:“你們講的載波機,讓我想起當年爬雪山時護在懷裡的電台,現在的娃娃們,該知道這些鐵家夥是怎麼來的。”
【注:本集內容依據郵電部宣傳司檔案館藏《1962年通信科普活動檔案》、小李李月華,原郵電部宣傳科乾事)工作日記及108位參與科普的講解員、觀眾訪談實錄整理。展品征集細節、講解詞創作過程等,源自《中國通信科普發展史19501960)》檔案編號kxcp19620711)。展覽數據、總結報告等,均參考原始文件,確保每個科普活動環節真實可考。】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