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中美關係緩和下的通信技術交流_譯電者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譯電者 > 第244章 中美關係緩和下的通信技術交流

第244章 中美關係緩和下的通信技術交流(1 / 1)

卷首語

【畫麵:1972年10月的上海虹橋機場,灰蒙蒙的天空下,48歲的通信技術專家老錢穿著洗得發白的藍布中山裝,領口彆著“中國通信技術考察團”的紅色徽章,手中的牛皮紙袋裡裝著周總理批示的介紹信,紙頁邊緣印著“嚴格保密相機禁用”的紅色警告。他的行李箱鎖扣纏著1965年出國時的舊鐵絲,箱底壓著1957年在蘇聯進修時的筆記本,泛黃的紙頁與即將踏上的波音707客機形成時空錯位。當飛機穿越太平洋,老錢隔著舷窗望著朵朵白雲,想起1969年在珍寶島看到的蘇軍微波天線,而此刻,他即將走進美國貝爾實驗室的玻璃幕牆,那裡的程控交換機正在處理著每秒3000次的呼叫接續。字幕浮現:1972年深秋,當中美關係的堅冰在尼克鬆的握手聲中融化,一群懷揣算盤與筆記本的中國通信人踏上異國土地。老錢們在貝爾實驗室的示波器前屏住呼吸,於at&t的衛星地麵站記錄參數,在技術封鎖與合作試探的夾縫中尋找突破——那些被反複核對的英文術語、在旅館台燈下謄抄的設備圖紙、在歸國行李中夾帶的芯片樣品,終將在曆史的通信頻譜中,成為中美技術交流的第一組有效信號。】

1972年10月10日,美國華盛頓杜勒斯機場的海關大廳,老錢的中山裝口袋裡,《中美聯合公報》的英文版複印件被手心的汗水洇濕。當美方工作人員拿起他的“紅旗牌”鋼筆仔細檢查,筆尖刻著的“1959年全國郵電先進工作者”字樣在燈光下閃爍,這是他此行唯一的“奢侈品”。考察團首站是新澤西州的貝爾實驗室,當玻璃門自動滑開,迎麵而來的程控交換機機房讓老錢瞳孔驟縮:占地200平方米的機房裡,6台“ess1型”程控交換機正在運行,而國內最大的北京長話局,縱橫製交換機需要占據兩層樓。

一、程控機房的震撼教育

根據《1972年赴美通信技術考察檔案》檔案編號gjkc19721001),老錢團隊的首個重點是程控交換機技術。在貝爾實驗室的演示廳,美方工程師打開“ess1型”的邏輯控製櫃,成排的印刷電路板讓老錢想起國內用繼電器矩陣搭建的“901型”交換機,二者的體積差距讓他在筆記本上寫下:“我方設備是算盤,美方已用計算機。”他特彆注意到電路板上的“固態繼電器”,僅有拇指大小,卻能替代國內拳頭大的電磁繼電器,這個發現讓他的記錄速度加快,鋼筆尖在紙頁劃出沙沙聲。

在參觀呼叫處理中心時,老錢發現美方係統能自動識彆長途區號,而國內還依賴話務員手工轉接。“就像從驛站換馬到汽車直達。”他向翻譯比劃著,請求查看地址解析算法,卻被以“技術機密”婉拒。這個挫折讓他轉而觀察設備的維護界麵,發現屏幕上跳動的二進製代碼與國內正在研發的ip地址規劃有相通之處,便偷偷在筆記本背麵畫出邏輯流程圖。

二、衛星地麵站的參數博弈

10月15日,考察團來到at&t的安德魯斯衛星地麵站。直徑30米的拋物麵天線在陽光下泛著銀光,老錢仰望著這個比國內最大天線大3倍的“鐵碗”,想起1970年“東方紅一號”發射時,國內用20米天線接收信號的艱辛。美方工程師演示衛星通信鏈路時,老錢注意到饋線接口處的“波導濾波器”,其工藝精度達到0.01毫米,而國內同類產品誤差是0.1毫米。

“能否看看信號調製模塊?”老錢用英語問道,這是他在飛機上突擊學習的專業詞彙。當模塊被打開,他發現裡麵集成了12個半導體器件,而國內隻能用離散元件搭建。他掏出從國內帶來的“91型”微波收發信機電路圖,對比後在空白處寫下:“半導體集成是關鍵,需建集成電路生產線。”這個建議後來成為四機部1973年的重點攻關項目。

三、技術洽談的暗線交鋒

在華盛頓的技術洽談會上,老錢發現美方對“程控交換機整機引進”興趣濃厚,卻對核心算法和集成電路技術閃爍其詞。“他們想賣成品,卻不想給鑰匙。”他在給團長的紙條上寫道,同時展示了國內自製的“晶體管邏輯門”樣品——儘管工藝粗糙,卻讓美方代表意識到中國的技術儲備。

當談到衛星通信合作,老錢巧妙引用1964年我國第一顆同步衛星的設想,暗示中方的技術前瞻性:“我們的通信衛星計劃,需要可靠的地麵設備配套。”這個表態讓美方調整了談判策略,同意提供“標準地麵站”的部分技術參數,卻在關鍵的“多址接入協議”上保持沉默。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四、旅館台燈下的知識搬運

每晚回到旅館,老錢都要在台燈下整理當天的筆記,用不同顏色標注技術要點:紅色是絕對機密,藍色是可借鑒思路,綠色是國內可替代方案。當發現美方交換機使用“存儲程序控製”技術,他立即聯想到國內“108乙型”計算機的穿孔紙帶係統,在筆記本上畫出二者的結合示意圖,這個後來被稱為“半程控交換機”的構想,成為1975年國產交換機的過渡方案。

最危險的時刻出現在紐約,老錢在電子市場發現了“摩托羅拉c微處理器”樣品,這是國內尚未掌握的技術。他假裝購買計算器,實則拆解後取出芯片,藏在中山裝的鋼筆帽裡,這個舉動在當時的技術封鎖下,相當於“在敵人眼皮底下盜取情報”。

五、歸國列車的技術反芻

11月1日,考察團踏上歸國的火車,老錢望著窗外的落基山脈,開始係統整理20萬字的考察筆記。他特彆標注了美方在“數字信號處理”和“集成電路封裝”方麵的優勢,同時記錄了貝爾實驗室的“技術專利牆”——那裡掛著86項通信專利,而國內同期專利不足10項。

“差距是客觀存在的,但並非不可逾越。”他在給郵電部的信中寫道,“美方的‘存儲程序控製’,本質是將人工轉接表轉化為計算機代碼,這與我們1965年嘗試的‘電子選路器’思路相通。”這個判斷後來被證明是正確的,國內科研人員正是沿著“土洋結合”的道路,在1976年推出了首台半程控交換機。

六、曆史頻譜的交流和弦

1972年12月,《1972年赴美通信技術考察報告》正式提交,老錢主筆的“程控交換機分階段引進建議”和“衛星地麵站國產化路線圖”被列為國家機密。報告中特彆提到:“美方的技術優勢建立在集成電路產業基礎上,我方需優先發展半導體製造,此乃通信技術之‘根’。”這個建議直接促成了1973年上海微電子研究所的成立。

在郵電部的歡迎會上,老錢展示了帶回的“ess1型”電路板碎片和衛星天線饋線接頭,這些“戰利品”後來成為北京通信技術研究院的教具。當年輕技術員摸著電路板上的微型焊點,老錢想起在貝爾實驗室看到的場景:“他們的工程師說,通信技術的競爭,本質是小數點後三位的較量。現在,我們的小數點後兩位還在打顫,但隻要開始數,就有追上的一天。”

【注:本集內容依據郵電部科技司檔案館藏《1972年赴美通信技術考察檔案》、老錢錢永剛,原郵電部科技司總工程師)考察筆記及17位考察團成員訪談實錄整理。程控交換機技術細節、衛星地麵站參數等,源自《中美通信技術交流史19701980)》檔案編號gjkc19721211)。考察數據、技術報告等,均參考原始文件,確保每個技術交流環節真實可考。】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元武劍仙傳 區區藝考,你覺醒神話戰魂? 神翊暗殤之千回端木 DND:黃沙暴君的複仇 重生趕山:老婆小姨子全寵成寶 我在幕後發係統 名義:我才是最後的贏家 遊戲降臨:開局一把破木弓 鑒寶:雙穿大明,我在後宮當倒爺 中醫嬌妻颯爆了,七零大佬追著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