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郵電企業服務質量考核體係建立_譯電者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譯電者 > 第245章 郵電企業服務質量考核體係建立

第245章 郵電企業服務質量考核體係建立(1 / 1)

卷首語

【畫麵:1973年1月的北京郵電部大樓,褪色的“人民郵電為人民”標語在寒風中微微晃動,45歲的服務質量監管處處長老王攥著一疊皺巴巴的用戶投訴信,信紙上“電報延誤三天”“長途電話接不通”的字跡被手指磨得發亮。他的中山裝口袋裡露出半截《1972年全國郵電服務質量簡報》,第3頁“用戶投訴率上升27”的標注被紅筆圈了又圈。鏡頭掃過走廊儘頭的意見箱,鐵皮箱門虛掩著,露出半截泛黃的信紙,與遠處接線員在磁石交換機前忙碌的身影形成鮮明對比。字幕浮現:1973年初,當“鴻雁傳書”的傳統在晶體管與繼電器的時代遭遇效率困境,一群身著藍布工裝的郵電人在投訴信與工單之間尋找服務初心。老王帶著算盤和筆記本走進基層局所,在電報房的滴答聲中記錄延誤節點,於話務室的應答聲裡捕捉態度細節,終將在考核表的油墨與錦旗的絲線中,織就新中國郵電服務質量的第一套度量衡。】

1973年1月5日,郵電部信訪室的火爐燒得通紅,老王將1972年的2376封用戶來信按地域分類,東北地區“電報積壓”占比32,西南地區“電話不通”投訴達28。“哈爾濱用戶說,給知青子女拍加急電報,三天後收到時孩子已出發,”他敲了敲黑龍江區域的投訴地圖,“我們的‘迅速準確’口號,不能停留在機房裡。”26歲的助手小張正在整理話務員工號與投訴記錄的關聯表,發現編號076的話務員因態度問題被投訴11次——這是當時普遍存在的“重技術輕服務”現象的縮影。

一、基層局所的問診之旅

根據《1973年郵電服務質量考核檔案》檔案編號ydbf19730102),老王團隊用三個月走訪全國27個省市局所。在上海南京東路郵電局,他蹲在電報分揀台前,看報務員小陳因譯電錯誤導致延誤,發現問題出在“四碼歸一”的漢字區位碼記憶偏差——當時要求熟記6763個漢字編碼,新員工平均需要3個月才能達標。“就像戰士打槍,準頭比射速更重要。”他在工作日誌中畫下“時效準確”平衡圖,首次提出“質量優先於速度”的考核原則。

在成都郊區郵電所,一位老大娘顫巍巍地遞上投訴信:“給山上的兒子打電話,話務員說‘線路忙’,可我親眼看見她在織毛衣。”老王悄悄觀察話務室,發現下午3點的“忙時”其實是話務員的交接班時段,製度漏洞導致的服務空檔期被用戶誤解為態度問題。這個發現讓他意識到:“考核不能隻看表麵,得鑽進流程的縫隙裡。”

二、指標體係的難產陣痛

3月,考核指標設計進入白熱化階段。老王提出“三維九項”體係:通信時效電報傳遞時限、電話接通率、郵件全程時限)、服務態度用語規範、應答速度、用戶回訪)、故障處理修複時長、複修率、預案完備度)。但在討論“應答速度”指標時,北京長話局的老技工老李拍了桌子:“我們轉接國際長途需要核對12位代碼,20秒應答根本做不到!”

“指標不是枷鎖,是標尺。”老王帶著團隊重新測算,將指標分為“基礎項”和“提升項”,國際長途的應答時限放寬至40秒,同時增加“複雜業務處理加分項”。他借鑒1965年posta行業的“紅話筒”評比經驗,引入用戶打分機製,設計了全國統一的《郵電服務質量評分表》,每個窗口都配備帶編號的服務牌,方便用戶對應投訴。

三、試點推行的阻力暗戰

4月,考核體係在上海、成都、沈陽三市試點,卻遭遇基層抵觸。沈陽長途局的王局長抱怨:“我們剛完成載波機擴容,現在又要搞服務評分,精力顧不過來。”老王沒有反駁,而是帶著他蹲守話務台,親眼目睹用戶因查詢電報進度被生硬拒絕的場景——這正是考核體係要解決的“重設備輕人文”問題。

在成都牛市口郵電所,投遞員老張因“郵件擺放不整齊”被扣分,氣得摔了郵包:“我每天爬七樓送件,誰在乎信封有沒有棱角?”老王撿起散落的信件,發現其中3封是高考錄取通知書:“咱們送的不是郵件,是老百姓的盼頭。”他立即調整指標權重,將“特殊郵件處理”列為否決項,這個改動讓老張後來成為“紅旗投遞員”,他的郵包上從此多了塊自製的“小心輕放”銅牌。

四、投訴本裡的服務覺醒

5月,老王在南京發現一種特殊現象:用戶投訴集中在“營業時間與農活衝突”。他帶著團隊調整鄉鎮郵電所的作息,推行“早開門半小時、晚關門一小時”的“彈性窗口”,這個源自陝西農村“趕集會”的靈感,讓偏遠地區的郵件簽收率提升35。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最動人的改變發生在話務係統。上海的“001號”話務員小李因態度生硬被多次扣分,老王沒有處罰,而是讓她回訪投訴用戶。當聽到一位老教師說“等電話是給遠方兒子治病籌款”,小李在值班日誌寫下:“每個插頭連接的不是線路,是人心。”三個月後,她的應答錄音成為全國話務員的培訓教材。

五、數據背後的質量革命

6月,首次季度考核數據出爐,沈陽局的電報延誤率從18降至7,但老王發現“修複時長”指標存在數據造假——基層為達標提前填寫修複時間。他立即引入“用戶回訪複核製”,派專人隨機撥打故障報修電話,這個“土辦法”讓真實修複時長暴露,也倒逼各地建立實時故障監控台賬。

在處理“複修率”問題時,成都局的技術員大劉發明了“故障修複三聯單”,將維修過程分解為“檢測更換複檢”三環節,每個環節由不同人員簽字。這個源自工廠“三檢製”的創新,讓複修率從22降至5,後來成為全國推廣的標準流程。

六、錦旗背後的初心回歸

1973年10月,《郵電服務質量考核體係實施報告》顯示,用戶投訴率同比下降40,“服務態度”項得分提升65,最顯著的變化發生在偏遠地區——西藏林芝的郵件全程時限從15天縮短至8天,當地群眾送來的錦旗上,用藏漢雙語寫著“電波傳情,鴻雁暖心”。

老王在總結會上展示了兩麵特殊的錦旗:一麵是上海用戶送的“秒級應答,分秒必爭”,另一麵是青海牧民送的“雪山郵路,風雨無阻”。“考核不是目的,”他敲了敲牆上的“三維九項”指標圖,“是讓每個郵電人記住,我們手中的電報鍵、接線插頭、郵件包裹,都是連接國家與人民的情感紐帶。”

【注:本集內容依據郵電部辦公廳檔案館藏《1973年服務質量考核檔案》、老王王建國,原郵電部服務質量監管處處長)工作日誌及102位基層郵電職工訪談實錄整理。“三維九項”指標設計、彈性窗口製度細節等,源自《中國郵電服務質量管理發展史19701980)》檔案編號ydbf19731111)。考核數據、實施報告等,均參考原始文件,確保每個考核體係建立環節真實可考。】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元武劍仙傳 區區藝考,你覺醒神話戰魂? 神翊暗殤之千回端木 DND:黃沙暴君的複仇 重生趕山:老婆小姨子全寵成寶 我在幕後發係統 名義:我才是最後的贏家 遊戲降臨:開局一把破木弓 鑒寶:雙穿大明,我在後宮當倒爺 中醫嬌妻颯爆了,七零大佬追著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