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畫麵:1975年1月的北京沙河衛星通信地麵站,45歲的衛星通信運營主管老周正趴在1.2米口徑的拋物麵天線底座上,用扳手擰緊最後一顆固定螺絲,防寒手套的指尖已磨破,露出底下被凍得通紅的指節。他的工作服口袋裡露出半截卷邊的《1974年國際衛星通信技術簡報》,“intesat4a衛星覆蓋亞洲”的英文報道旁,用鉛筆標注著“北京東京公裡信號延遲”的計算過程。鏡頭掃過機房內閃爍的電子管,進口的“仙童”衛星接收機與國產“73型”通信機並排而立,前者的塑料外殼貼著“香港轉運”的白色標簽,後者的金屬麵板上“為人民服務”的紅色漆字已有些剝落。字幕浮現:1975年初,當“東方紅二號”衛星還在進行最後調試,一群穿著藍布工裝的通信人已在地麵站與衛星軌道間架設民用橋梁。老周團隊用國產示波器校準國際信號,在電傳打字機上敲出用戶號碼,於衛星波束的覆蓋區與地麵站的饋線間尋找運營密碼——那些被低溫凍裂的饋線接頭、在電傳紙上模糊的通話記錄、在保密櫃裡泛黃的資費表格,終將在曆史的電磁波譜中,成為中國民用衛星通信的第一組有效載波。】
1975年1月10日,郵電部衛星通信局的會議室裡,老周將《民用衛星通信試點籌備報告》摔在結著冰花的窗台上,28頁材料中“設備國產化率不足30”的結論讓26歲的技術員小王手中的電傳紙突然滑落。“香港轉運的接收機隻能處理英語信號,”老周敲了敲桌上的“仙童”設備說明書,“而我們要讓陝西的農民大爺撥通東京的國際長途。”他的目光落在牆上的中國地圖,用紅筆圈住的“西安、成都、烏魯木齊”三個試點城市,像三顆等待點亮的信號星。
一、饋線兩端的晝夜對頻
根據《1975年民用衛星通信試點檔案》檔案編號xsd19750102),老周團隊首先麵臨的是“跨國信號校準”難題。1月15日淩晨,當東京國際通信中心發來測試信號,國產“73型”接收機的指針在“36hz偏移”處劇烈抖動,小王盯著示波器上紊亂的波形:“就像用漏桶接雨水,信號都漏掉了。”老周卻在饋線接口處發現玄機——進口接頭的阻抗匹配與國產設備相差5Ω,導致3db的信號衰減。
“1969年我們用繳獲的美軍接頭改裝雷達,”老周舉起從上海無線電廠緊急調配的黃銅接頭,“現在給衛星信號做‘水土改良’。”他帶著團隊在饋線兩端加裝自製的阻抗變換器,用算盤計算出23組匹配參數,當東京的測試語音清晰傳入機房,守了三天三夜的技術員們發現,老周的茶杯裡,隔夜的茶水早已凍成冰塊。
二、電傳機上的號碼革命
在製定用戶號碼規則時,老周遭遇“國際接軌”與“本土適用”的衝突。國際衛星組織要求使用“intesat標準9位碼”,但陝西試點的農民用戶記不住長串數字。他想起1965年推廣郵政編碼的經驗,創造性地設計“3+6”編碼規則:前3位是城市代碼如西安029),後6位是用戶順序號,這個方案在試點村的田間地頭測試時,72歲的李大爺用樹枝在地上畫著號碼:“029就像公社的編號,好記。”
更棘手的是資費製定。當財務組提出“每分鐘20元”的初步方案,老周帶著計算器走進北京電報大樓,發現普通百姓拍發國際電報每字1.5元,“衛星電話要是比電報還貴,試點就成了擺設。”他連夜測算設備折舊、衛星轉發器租賃等成本,最終敲定“每分鐘5元”,並推出“農業合作社優惠套餐”,這個價格後來成為衛星通信民用化的基準。
三、天線陣裡的相位迷宮
2月,西安地麵站遭遇“多徑效應”乾擾——秦嶺山脈反射的衛星信號與直射波疊加,導致通話出現回聲。老周帶著小王爬上15米高的天線陣,發現饋源喇叭的相位中心偏移0.5毫米,“就像槍口準星歪了,子彈打偏。”他們用鉗工的百分表校準饋源位置,在天線罩內壁粘貼從印刷廠定製的吸波紙,這個源自暗室裝修的土辦法,讓回聲乾擾降低60。
在調試烏魯木齊站時,團隊遇到更嚴峻的挑戰——天山的強磁場導致接收機本振頻率漂移。老周想起在珍寶島見過的地磁補償技術,帶領工人在設備周圍鋪設銅質接地網,將漂移量控製在0.1hz以內,這個創新讓烏魯木齊的用戶首次聽到清晰的國際廣播。
四、保密櫃裡的運營密碼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3月,試點進入用戶培訓階段。老周發現,成都的藏族用戶對衛星電話的撥號音感到陌生,便錄製了藏語版操作指南,由當地郵電所的藏族營業員桑吉卓瑪配音。“1953年我們在西藏用手搖發電機通電話,”老周看著桑吉卓瑪演示撥號,“現在衛星信號能翻過喜馬拉雅山,語言不通可不行。”
運營流程的磨合同樣艱難。當第一份衛星電話賬單寄到西安用戶手中,某機械廠的會計質疑“通話時長多算30秒”,老周親自調取電傳記錄,發現是交換機的時鐘誤差導致。他立即引入“雙鐘校準機製”,用國產石英鐘與衛星授時信號同步,這個細節讓計費準確率提升至99.9。
五、機房窗外的信號初亮
4月1日,首個民用衛星電話在西安撥通東京。老周握著用戶王工程師的手,看著他激動地用日語與東京同事交流,突然發現對方的中山裝口袋裡露出衛星電話的使用手冊——那是團隊連夜翻譯並手繪插圖的版本。“當年我們用莫爾斯碼傳遞情報,”老周望著窗外的拋物麵天線在春風中轉動,“現在老百姓能用聲音跨越國界。”
但真正的考驗在偏遠地區。當烏魯木齊的牧民巴特爾大叔通過衛星電話聽到在蘇聯讀書的兒子聲音時,衛星信號突然受到太陽黑子爆發乾擾。老周立即啟動“頻率捷變預案”,將信號切換至備用頻段,這個源自軍用抗乾擾的技術,讓通話在30秒內恢複,而巴特爾大叔聽不懂的技術術語,在他口中變成了“衛星信號翻山越嶺找到了我兒子”。
六、曆史頻譜的民用坐標
1975年7月,《民用衛星通信試點總結報告》檔案編號xsd19750715)顯示,試點地區的衛星電話接通率達85,電視傳輸清晰度比地麵微波提升30,培養了首批120名民用衛星通信操作員。老周在報告中特彆標注:“我們用進口零件搭起了戲台,但唱的是中國自己的戲——從號碼規則到資費標準,每個細節都在探索‘衛星通信為人民’的答案。”
在沙河地麵站的陳列室裡,至今保存著老周的工作筆記,第47頁貼著1975年4月1日的通話記錄單,備注欄寫著:“王工程師說,這是他第一次聽到東京工廠的機器聲,比電報快了十倍。”而旁邊的“仙童”接收機外殼上,不知何時被人用紅漆寫下“民用衛星從這裡起步”,字跡雖已斑駁,卻清晰地標注著中國民用衛星通信的第一個坐標點——那些在饋線接頭處擰緊的螺絲、在電傳機上敲出的號碼、在天線陣中校準的相位,終將在曆史的星空中,成為“東方紅”衛星之外,另一組照亮民用通信的璀璨信號。
【注:本集內容依據郵電部衛星通信局檔案館藏《1975年民用衛星通信試點檔案》、老周周誌遠,原郵電部衛星通信運營處處長)工作日記及41位參與試點的技術人員、用戶訪談實錄整理。號碼規則設計、抗多徑乾擾技術細節等,源自《中國民用衛星通信發展史19701980)》檔案編號xsd19750811)。測試數據、總結報告等,均參考原始文件,確保每個試點環節真實可考。】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