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畫麵:1976年1月的北京郵電部服務質量處,48歲的標準化委員會主任老徐正在煤油燈下用算盤核對《1975年全國郵電服務差異報告》,算珠在“北方郵件分揀誤差率18”“南方話務應答超時率23”的數字間跳動。他的辦公桌上,來自新疆的“郵件積壓投訴信”與福建的“長途電話接線錯誤記錄”並排擺放,牛皮紙袋上的“急件”紅章被台燈烤得有些褪色。鏡頭掃過牆上的全國地圖,用不同顏色標注的“服務盲區”像未愈合的傷口,與老徐袖口磨破的“為人民服務”袖章形成無聲的對話。字幕浮現:1976年初,當郵電服務還帶著鮮明的地域烙印,一群穿著藍布工裝的管理者在算盤與電報稿之間編織服務網格。老徐團隊用秒表測量接線時長,在郵件分揀場記錄包件軌跡,於南北方的服務差異中尋找統一標尺——那些被反複修改的流程圖紙、在方言與普通話間轉換的服務用語、從邊疆到沿海的標準化試點,終將在曆史的郵電藍中,成為新中國通信服務走向規範的第一組標準刻度。】
1976年1月10日,郵電部機關食堂的餐桌上,老徐將《郵電服務標準化倡議書》拍在剛打完飯的碗邊,26歲的標準化專員小陳看著油滴在倡議書上暈開,恰好遮住“統一服務流程”的標題。“烏魯木齊的郵件按維語地名分揀,上海按漢語拚音,”老徐用筷子敲了敲搪瓷飯盒,“毛主席說‘全國一盤棋’,咱們的服務也得有統一的棋盤。”他的帆布包裡,裝著三個月走訪23個省市收集的67份基層服務記錄,每頁都有用不同方言標注的流程差異。
一、分揀場上的流程突圍
根據《1976年郵電服務標準化檔案》檔案編號fbz19760102),老徐團隊的首項任務是製定“郵件分揀十二步流程”。在鄭州郵件處理中心,他發現北方分揀員習慣“按行政區劃粗分”,而南方采用“按郵編細分”,導致跨區域郵件多次中轉。“就像南北方人吃飯用筷子和勺子,”老徐蹲在分揀場記錄包裹軌跡,“得找一雙通用的‘服務筷子’。”
1月15日,首次流程研討會在西安召開。來自新疆的分揀班長買買提提出:“維語地名音譯成漢字容易出錯。”老徐立即建議在郵件麵單增加維漢雙語郵編框,這個細節被寫入《少數民族地區分揀規範》。當上海的分揀骨乾老王抱怨“南方雨天多,包裹防潮流程不同”,老徐翻開在廣州記錄的《防潮操作手冊》:“流程可以統一,但工具要分南北——北方用棉氈,南方用塑料布。”
二、話務台上的聲音戰爭
在製定“長途電話應答規範”時,團隊遭遇“方言障礙”難題。老徐在成都話務室發現,本地接線員用四川話轉接長途,導致北方用戶聽不懂。“1950年進藏部隊學藏語,”他指著話務台上的《普通話培訓手冊》,“現在接線員得學‘郵電普通話’。”團隊製定“三必說”準則:“您好”“請稍等”“再見”,並錄製各地方言的輔助應答錄音,這個創新後來成為《話務服務語音規範》的核心條款。
更棘手的是應答時長。老徐用秒表測量北京長話局的接線速度,發現少數民族地區因地址翻譯耗時,應答時長比沿海慢15秒。“不能搞‘一刀切’,”他在《差異化服務指南》中規定:“民族地區增設‘雙語翻譯崗’,應答時長放寬至40秒。”這個充滿彈性的標準,讓烏魯木齊的維族接線員古麗感動得紅了眼眶。
三、櫃台窗口的形象暗戰
2月,團隊在製定“營業窗口服務規範”時,上海局的老周師傅拍著櫃台反對:“我們穿藍工裝,新疆穿灰工裝,統一成白大褂不接地氣。”老徐沒有反駁,而是帶著他參觀北京王府井郵電局,發現用戶更信任著裝整齊的營業員。“當年部隊整編,軍裝統一才能打勝仗,”他摸著新設計的藏青色製服,“郵電製服就是我們的‘服務軍裝’。”
在設計“櫃台五步法”迎、問、辦、核、送)時,廣州局的阿芳提出:“嶺南地區習慣雙手遞物,規範裡要加‘雙手接件’。”這個建議被采納,成為唯一寫入全國規範的地域特色條款,而老徐的筆記本裡,記滿了從23個民族收集的服務細節。
四、邊疆郵路的標準移植
3月,老徐帶著標準化手冊來到西藏林芝,發現當地郵差用犛牛皮袋裝郵件,導致雨水滲透。“就像在平原開汽車,到高原得換犛牛,”他與藏族郵差紮西協商,設計出“可拆卸防水郵包”,既保留犛牛皮的耐用性,又增加了塑料內襯。這個因地製宜的改進,讓《邊疆郵路作業規範》充滿了泥土氣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在處理“雪災郵路應急流程”時,老徐借鑒1962年中印邊境通信經驗,製定“三備一”準則:每輛郵車配備備用馬燈、備用乾糧、備用信報箱,確保極端天氣下的郵件安全。當紮西在雪山上打開印有統一標識的應急信報箱,發現裡麵的防潮劑是當地產的青稞炒麵——這個充滿智慧的替代方案,讓標準化與本土化完美結合。
五、試點局所的觀念博弈
4月,標準化試點在南京、蘭州、廣州三市展開,卻遭遇基層抵觸。蘭州郵件轉運站的老張拒絕使用統一的“郵件稱重標簽”:“我們用了十年的木杆秤,準頭夠。”老徐沒有強製推行,而是帶著他參觀自動化稱重設備,當發現新設備誤差小於5克,且能自動生成運輸單,老張撓著頭說:“這秤杆子,還真該退休了。”
在廣州話務局,年輕接線員小李抱怨“應答規範限製了靈活性”,老徐便讓她參與規範修訂,將“特殊情況處理”增加到12條。當小李在暴雨夜用規範中的“應急轉接流程”保障了抗洪指揮電話,她在值班日誌寫下:“標準不是枷鎖,是雨中的傘。”
六、曆史郵戳的規範印記
1976年10月,《郵電通信服務標準手冊》正式發布,包含8大類127項規範,其中“郵件分揀十二步流程”“話務應答三必說”等23項源自基層的創新被全國推廣。老徐在手冊序言中寫道:“標準化不是消滅差異,是讓每個郵電局所都能在統一的框架裡,長出適應本地的服務枝葉。”
在成果驗收會上,老徐展示了特殊的“服務對比相冊”:左側是1975年各地五花八門的郵件標簽,右側是1976年統一的條形碼麵單;上麵是南北方不同的接線製服,下麵是藏青色的標準工裝。“當年我們靠腳印丈量郵路,”他敲了敲手冊上的郵電徽標,“現在用標準丈量服務,讓每個用戶,無論在漠河還是三亞,都能收到同樣溫暖的郵電藍。”
【注:本集內容依據郵電部標準化委員會檔案館藏《1976年服務標準化建設檔案》、老徐徐建國,原郵電部標準化委員會主任)工作日記及76位基層郵電職工訪談實錄整理。郵件分揀流程、話務應答規範細節等,源自《中國郵電服務標準化發展史19701980)》檔案編號fbz19761111)。試點數據、標準手冊等,均參考原始文件,確保每個標準化建設環節真實可考。】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