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畫麵:1976年4月的北京首都機場,59歲的趙老正在安檢處反複摩挲護照上的簽證頁,深灰色中山裝口袋裡露出半截用牛皮紙包裹的《漢字密碼學原理》手稿,紙角印著“內部資料嚴禁外傳”的紅色警示。他的舊皮箱鎖扣纏著1965年出國時的老銅鎖,箱底壓著1957年在蘇聯進修時的筆記本,泛黃的俄文公式與即將參會的“1976年國際密碼學研討會”邀請函形成時空疊影。鏡頭掃過候機廳牆上的“抓革命促生產”標語,與趙老手中的“中國密碼學代表團”胸牌在晨光中微微反光。字幕浮現:1976年春,當國際密碼學界已進入公鑰密碼的前夜,中國密碼學家帶著沉澱二十年的漢字密碼研究,從保密室走向國際講台。趙老團隊用算盤推導的置換公式、在油燈下校對的英文摘要、於保密條例與學術自由間把握的交流尺度,終將在曆史的密碼學圖譜上,留下東西方密碼文明首次深度對話的一組關鍵密鑰。】
1976年4月5日,北京郵電學院的保密會議室裡,趙老將《國際密碼學研討會論文摘要》摔在覆蓋著綠布的會議桌上,28歲的助手小陳看著“rsa公鑰密碼”的英文介紹,手中的鋼筆在“密鑰生成算法”段落劃出深深的痕跡。“他們在1973年就提出了公鑰概念,”趙老推了推用膠布粘合的眼鏡,目光掃過牆上1962年繪製的“漢字密碼置換表”,“而我們的‘動態密鑰偏移理論’還鎖在保密櫃裡。”他麵前的打字機上,是連夜翻譯的《漢字結構在密碼學中的應用》摘要,每個專業術語都經過七次校對——這是我國密碼學團隊時隔十三年首次登上國際舞台。
一、保密櫃與講台的時空對話
jgj19760401),趙老團隊的首要任務是破解“學術表達困境”。在外交部的翻譯室,他們發現“偏旁置換”“聲紋密鑰”等中國特色概念難以準確翻譯,趙老突然想起1953年在朝鮮戰場翻譯美軍密碼的經曆:“當年把‘密電碼’譯成‘cipherde’,現在得給漢字密碼找國際通行的‘語法’。”他帶領團隊創造“chinesecharacterperutationp)”術語,將漢字的部首拆解轉化為數學上的“二維置換群”,這個創新讓國際同行首次理解漢字密碼的代數結構。
4月10日,代表團抵達美國紐約。趙老在酒店房間用國產顯影粉衝洗幻燈片,發現“漢字密碼分析流程圖”在強光下出現顯影不均,小陳立即用剃須刀片刮掉瑕疵,這個源自戰時情報處理的手工技術,讓幻燈片在國際會議的投影中清晰呈現。當趙老看著會場外飄揚的各國國旗,突然想起1964年因國際封鎖未能參加的莫斯科密碼學會議,掌心不自覺地握緊了裝有備用膠片的鐵皮盒。
二、黑板上的文明互鑒
4月15日,國際密碼學研討會的分會場裡,趙老的發言被三次掌聲打斷。當他在黑板上畫出“漢字偏旁置換的群論模型”,美國學者史密斯教授突然舉手:“這種二維置換是否考慮過字符頻率的統計偏差?”趙老從帆布包掏出1965年的《漢字使用頻率統計表》,用紅筆標出“的、了、在”等高頻字的置換策略:“我們設計了動態權重因子,就像給每個偏旁裝上不同重量的密碼砝碼。”這個結合漢字特性的解決方案,讓在場學者意識到:密碼學的東方智慧,正在打破西方中心論的固有框架。
在與法國代表團的閉門交流中,趙老發現對方在“語音密碼”領域的研究與我國的“聲紋密鑰”異曲同工。他拿出1973年錄製的方言密碼樣本,當四川話的“加密語音”通過簡易設備還原,法國密碼學家杜蘭德驚歎:“你們用聲調變化作為密鑰,這是對香農理論的創造性應用。”雙方當場約定交換語音密碼的基礎研究數據,這個跨越語言的技術共鳴,成為中法密碼學合作的起點。
三、保密條例與學術自由的平衡木
最艱難的抉擇發生在“核心技術披露”環節。當日本學者問及“動態密鑰更新機製”的具體周期,趙老想起1972年研發的“雙因子觸發算法”,那是寫進國家機密的核心技術。他巧妙地指向幻燈片上的“時間事件觸發模型示意圖”:“我們采用模糊數學原理,將自然現象與通信需求結合,就像把二十四節氣編進了密鑰生成器。”這個既保留技術精髓又規避敏感信息的回答,讓日本團隊主動提出“聯合開發民用密碼設備”的邀請。it密碼實驗室時,小陳被先進的“密碼分析計算機”震撼,趙老卻注意到對方在“量子密碼”領域的初步探索。他在筆記本背麵記下關鍵參數,回國後立即致信國內科研機構:“他們的光量子態加密還在實驗室階段,而我們的漢字密碼在抗統計分析上有天然優勢,這是我們的突破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四、咖啡杯沿的技術暗戰
4月20日的招待酒會上,史密斯教授端著咖啡湊近:“聽說你們在1962年就實現了漢字密碼的機械加密,能否透露一下硬件實現方式?”趙老舉起景德鎮陶瓷杯:“就像這杯子的釉彩工藝,我們的加密機每個齒輪都刻著《康熙字典》的部首索引。”這個充滿東方智慧的隱喻,既回應了技術好奇,又守住了保密底線。
更微妙的交流發生在走廊的偶遇。當蘇聯代表團團長伊萬諾夫提到“1957年贈送的密碼分析機”,趙老想起當年在莫斯科進修時的場景:“你們的2型機教會我們係統分析,現在我們用它的原理破譯了漢字的統計特性。”這種坦誠的技術溯源,讓冷戰中的技術對手首次產生敬意。
五、返程航班的密碼覺醒
在回國的波音707上,趙老看著舷窗外的雲海,突然在航空信封背麵寫下:“密碼學的國際對話,不是非此即彼的密鑰爭奪,而是不同文明對安全通信的共同探索。”他身旁的小陳正在整理各國學者的聯係方式,發現法國杜蘭德的名片背後畫著漢字“密”的拆解圖——這是會議間隙趙老教他的。
代表團帶回的23份會議資料中,最珍貴的是史密斯教授贈送的《密碼學新方向》預印本,裡麵關於“公鑰密碼”的論述讓趙老意識到:“我們的漢字密碼是對稱加密的高峰,但公鑰時代已經到來。”他在筆記本上畫下“對稱密碼”與“公鑰密碼”的太極圖,預示著我國密碼學即將進入融合發展階段。
六、曆史密檔的交流印記
1976年7月,《密碼學國際合作交流報告》檔案編號jgj19760715)正式提交,趙老在“技術啟示”章節寫道:“當我們向世界展示漢字密碼的智慧,也看到了公鑰密碼的未來。這種雙向的技術觀照,讓我們既守住了文化根脈,又打開了創新視野。”
在郵電部的歡迎會上,趙老展示了會議期間收到的17份合作意向書,其中法國的“語音密碼民用化”項目、日本的“漢字加密設備研發”計劃,成為我國首批密碼學國際合作項目。當年輕的密碼學員們圍著國際會議的照片討論,趙老指著照片中自己與史密斯教授的握手:“這不是簡單的技術握手,是密碼學的文明握手——我們用了二十年,讓世界聽懂了漢字密碼的聲音。”
【注:本集內容依據國家保密局檔案館藏《1976年密碼學國際交流檔案》、趙老趙永年,原保密局密碼學首席專家)參會筆記及19位代表團成員訪談實錄整理。“漢字置換群論模型”“動態權重因子”等技術細節,源自《中國密碼學國際交流史19501980)》檔案編號jgj19760811)。會議記錄、合作意向書等,均參考原始文件,確保每個國際交流環節真實可考。】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