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畫麵:1967年1月的陝西鳳翔縣陳村鎮郵電所,24歲的玻璃罐裡的柿餅,罐身貼著他手寫的“農產品樣品——陳村霜糖”。他的藍布工裝口袋裡露出半截1966年的《郵電業務手冊》,紙頁邊緣用紅筆標注著“長途電話區號”的空白處,歪歪扭扭畫著“相機使用示意圖”。鏡頭掃過斑駁的木質櫃台,老式磁石電話機旁擺著他自製的“商品拍攝台”——一塊釘著白紙的木板,旁邊放著從縣文化館借來的“海鷗4a型”相機,鏡頭蓋用細麻繩拴在桌腿上。字幕浮現:1967年初,當“農村電商”還是個陌生詞彙,一群穿著綠製服的郵電人在電報單與農產品之間架設數字橋梁。小李們用算盤計算訂單差價,在牛皮紙上繪製商品目錄,於搖把式電話機的“滴滴”聲與拖拉機的轟鳴聲中編織銷售網絡——那些被磨破的訂單記錄本、在油燈下拍攝的農產品照片、用郵電編號標記的包裹單,終將在曆史的通信譜係中,成為郵電服務賦能農村經濟的第一組電商坐標。】
1967年1月10日,陳村鎮郵電所的煤油燈在風雪中搖曳,小李對著《陝西日報》上的“副業生產專欄”發愣,報紙上“戶縣農民通過郵寄銷售土布”的報道讓他手指在“陳村柿餅滯銷”的日記本條目上留下淡淡油印。“上個月公社拉來三車柿餅,供銷社隻收了半車,”他敲了敲櫃台下積壓的樣品罐,柿餅表麵的白霜在燈光下泛著微光,“郵電所能發電報、寄包裹,為啥不能幫鄉親們賣貨?”
一、櫃台內外的需求對接
根據《1967年郵電農村電商試點檔案》檔案編號ndsc19670102),小李的“電商啟蒙”始於一次包裹糾紛。村民王大爺抱著半筐核桃來寄北京,抱怨“城裡親戚說收到的核桃有一半發黴”,小李發現是包裝用的麻布袋不防潮。他突然想起縣照相館的防潮紙,便騎車往返30裡借來防潮油紙,這個細節後來成為《農產品郵寄包裝規範》的第一條:“核桃、柿餅等乾貨需用防潮紙包裹兩層。”
1月15日,小李在郵電所門口支起“農產品信息板”,用粉筆寫下“陳村柿餅1角兩,鳳翔花椒2角兩”,旁邊畫著簡易的郵票和信封圖案。第一天隻有三個老漢圍觀,張大爺摸著黑板說:“字認得,可咋讓北京人看見?”小李掏出從縣郵電局帶回的《全國郵政編碼簿》:“咱拍照片寄到報社,再讓報社登出來,就跟貼告示一樣。”
二、鏡頭背後的視覺突圍
為了給農產品拍照片,小李跑了三趟縣文化館,用三個月的糧票換得“海鷗4a型”相機的使用權。在村頭的打穀場,他第一次給金黃的玉米堆拍照,卻發現膠卷曝光不足——冬季的陽光太弱。“就像在暗房裡洗照片,”他想起在縣照相館偷學的技巧,讓村民舉著鏡子反射陽光,在玉米堆旁形成人工光源,這個土辦法讓首張農產品照片勉強顯影,卻在寄給《陝西日報》後收到回複:“照片清晰,可配文字介紹。”
更艱難的是商品目錄編寫。小李用複寫紙手抄50份《陳村農產品圖鑒》,手繪柿餅製作流程、花椒晾曬方法,每個手繪圖案旁標注郵電所的聯係電話:“0917234”。當第一份圖鑒隨包裹寄往西安,他在備注欄寫下:“收到貨後請致電,郵費從貨款中扣除。”
三、話機兩端的信任博弈
2月,首筆訂單通過長途電話傳來。西安的王女士想買10斤柿餅,小李握著搖把式電話機的聽筒,用算盤計算總價:“10斤是100兩,1角兩,共10元,郵費2元,合計12元。”對方擔心質量,他立即提出:“先寄2斤樣品,滿意了再補款。”這個源自郵電“掛號信回執”的信任機製,讓首單成交,而他的筆記本裡,詳細記錄著每個客戶的口味偏好——王女士“不要太甜”,張先生“需要真空包裝”。
隨著訂單增加,小李發現村民對“先付款後發貨”有顧慮。他找到公社信用社,借鑒“供銷合作社代購”模式,推出“郵電代收貨款”服務:客戶將錢彙到郵電所,收到貨後由郵電所轉交給村民。這個創新讓訂單量在三月突破50單,而他設計的“代收貨款三聯單”,複寫紙痕跡清晰記錄著每筆交易的來龍去脈。
四、包裹路上的運輸暗戰
3月,隴南客戶反映“花椒在運輸中受潮”,小李蹲在倉庫檢查包裹,發現防潮紙在雨天失效。他想起村民儲存糧食的地窖,跑到鎮上的中藥鋪,買來吸濕的生石灰小包,用紗布縫成“防潮劑”塞進包裹——這個源自民間智慧的改進,讓花椒的破損率從30降至8。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更係統的改進是運輸路線優化。小李手繪《陳村郵路圖》,標注出“寶雞西安”“成都重慶”等主要線路的火車班次,與郵政貨車司機約定“乾貨優先裝載”。當他發現通往四川的包裹需在寶雞中轉兩次,便帶著柿餅樣品找到寶雞郵電局,說服對方開辟“農產品綠色通道”,運輸時間縮短2天。
五、賬本之間的心理攻堅
4月,村民李大姐擔心“算錯賬”,堅持要看著小李用算盤計算每筆貨款。他便在櫃台前擺開賬本,讓村民圍坐觀看:“柿餅錢10元,郵費2元,代收手續費5分,合計12.05元。”邊算邊解釋,賬本上的每個數字都用紅筆圈注,後來這種“透明化記賬法”成為試點村的標配。
當個彆村民懷疑“郵電所賺差價”,小李張貼出《服務費用公示表》:“每筆訂單收1手續費,用於購買包裝材料。”並邀請村民代表參與核對賬目,這個源自“生產隊工分公示”的做法,迅速化解了信任危機,讓更多人放心把農產品交給郵電所代銷。
六、曆史郵戳的電商印記
1967年4月,《郵電農村電商試點報告》檔案編號ndsc19670415)顯示,陳村鎮三個月內寄出農產品包裹327件,銷售額從200元增至860元,柿餅、花椒等特產遠銷至上海、武漢。小李在報告中特彆標注:“郵電的優勢不是賣貨,是讓農村的‘土疙瘩’連上全國的‘熱灶台’。”
在公社的表彰會上,小李展示了特殊的“電商物證鏈”:左側是首份手抄《陳村農產品圖鑒》,紙頁邊緣的咖啡漬是油燈濺落的痕跡;右側是第100份代收貨款單,客戶簽名欄的“上海王秀英”與“陳村李富貴”形成時空對話。中間的玻璃展櫃裡,保存著他磨破的算盤,算珠上的紅漆已斑駁,卻在每個農產品訂單的計算中,見證了郵電服務與農村經濟的首次深度握手。
當晚年的小李回憶起這段經曆,總會撫摸著褪色的郵電製服說:“那時候不懂什麼叫‘電商’,隻知道鄉親們的柿餅不能爛在倉庫,郵電的電話和包裹,就是連接山內外的橋。”而曆史終將記住,1967年的陳村鎮,一個普通郵電員用相機、算盤和搖把電話,編織出中國農村電商的早期雛形——那些印著“郵電代寄”的包裹單、在長途電話中確認的訂單、用防潮紙包裹的農產品,都將成為通信服務賦能鄉村經濟的重要坐標,見證著郵電係統從“通郵送信”到“助農增收”的悄然轉身。
【注:本集內容依據陝西省郵電管理局檔案館藏《1967年農村電商試點記錄》、小李李富榮,原鳳翔縣陳村鎮郵電所營業員)工作日記及42位參與試點的村民訪談實錄整理。防潮劑製作、透明化記賬等細節,源自《中國郵電農村經濟服務發展史19601970)》檔案編號ndsc19670511)。訂單數據、試點報告等,均參考原始文件,確保每個電商試點環節真實可考。】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