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畫麵:1968年12月的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實驗室,45歲的數學教師1967年的《中學數學教學大綱》,紙頁邊緣“新增密碼學基礎知識”的批示旁貼著半張《參考消息》,上麵“美國中學生解密競賽”的報道被紅筆圈住。他的藍布中山裝口袋裡露出半截自製的“凱撒密碼轉盤”,硬紙板邊緣用修正液塗著025的數字,與講台上擺著的“莫爾斯電碼練習器”在冬日陽光裡形成知識的接力。鏡頭掃過黑板上未擦去的“勾股定理”公式,新寫下的“密碼學=數學+邏輯”在粉筆灰中若隱若現,字幕浮現:1968年末,當“密碼”還被視為神秘領域,一群拿著三角板和故事書的中學教師,在代數公式與摩爾斯電碼間架設啟蒙橋梁。老徐們用算盤演示模運算,在作文本上設計密碼謎題,於“1+1=2”的課堂與“凱撒移位”的遊戲中播撒安全種子——那些被反複修改的教案手稿、在課間傳遞的加密紙條、用複寫紙油印的密碼練習冊,終將在曆史的教育譜係中,成為中國密碼學基礎教育的第一組啟蒙坐標。】
1968年12月5日,北京市教育局的教材編審室裡,老徐將《密碼學選修課可行性報告》推給年輕的教研員小陳,23頁文稿中“83的教師認為密碼學晦澀難懂”的調研數據讓對方手中的鋼筆在“中學課程改革”的文件上劃出歪斜的線。“1964年我在大學旁聽密碼學講座,”老徐敲了敲從郵電部借來的《初級密碼學教程》,泛黃的紙頁上“置換密碼”的圖示被紅筆標滿問號,“現在的中學生連‘模2加法’都沒學過,得把密碼學變成‘數學遊戲’。”他的目光落在窗外的操場,學生們正在用粉筆在地上畫跳房子,每個格子裡的數字突然讓他靈感閃現:“密碼學不就是數字跳房子嗎?”
一、教案本的啟蒙突圍
根據《1968年中學密碼學教育檔案》檔案編號jy19681201),老徐團隊的首項任務是破解“抽象理論通俗化”難題。在備課時,他發現“密鑰”“密文”等術語讓學生困惑,便用生活實例類比:“密鑰就像家裡的門鎖鑰匙,密文就是鎖在櫃子裡的信。”當講到“凱撒密碼”,他帶著學生用硬紙板製作轉盤,每個學生在轉盤邊緣寫下自己的名字,轉動3位後變成“密碼名字”,這個遊戲讓初一3)班的小王第一次理解“移位加密”。
12月10日,首次試講在實驗室展開。老徐舉著二戰時期的密碼電報複印件,卻發現學生盯著紙張泛黃的邊緣發呆。他立即轉換策略,拿出自己編寫的《密碼學趣味故事集》:“1942年,一位中國譯電員通過日軍密電的‘天氣術語異常’,識破了偷襲計劃……”當講到“通過高頻字破解密碼”,他讓學生統計語文課本裡“的”“了”出現的頻率,這個結合語文課的互動,讓後排打盹的小李突然坐直了身子。
二、算盤上的模運算啟蒙
在講解“模2加法”時,團隊遭遇“二進製理解障礙”。老徐想起1962年在工廠勞動時,工人用算盤算賬的場景:“模2加法就是‘逢二進一’的簡化版,”他在黑板上畫下算盤示意圖,梁上的一顆珠子代表1,梁下兩顆代表0,“就像算盤隻留一顆下珠,撥一下是1,再撥一下回到0。”這個源自傳統計算工具的類比,讓學生們首次理解二進製的本質。
更巧妙的設計在實踐環節。老徐讓學生用紅白兩色的圍棋子代表0和1,通過交換棋子位置演示“異或運算”,當小王發現紅色棋子經過兩次交換回到原位,興奮地喊出:“這就是密鑰的可逆性!”而老徐的教案本上,每個抽象概念旁都畫著對應的生活場景圖示,“模運算”旁邊畫著鐘表——13點等於1點,正是模12運算的實例。
三、課間紙的密碼暗戰
12月15日,初二5)班的課堂出現意外收獲:學生們開始用課堂上學的凱撒密碼傳遞紙條。老徐在收上來的紙條上看到“kvjuhd”,通過移位3位解密後是“theathteacherisgreat”,他沒有批評,反而因勢利導組織“班級密碼大賽”,設置“明文加密”“密文破譯”“密碼尋寶”三個環節。
在“密碼尋寶”中,老徐將實驗室鑰匙的位置用三級密碼加密:一級凱撒移位,二級替換字母為對應的部首,三級用數學公式轉換坐標。當學生們通過合作解開密碼,在生物標本室找到鑰匙時,平時沉默的小趙突然說:“原來密碼學需要語文、數學、甚至生物知識!”這句話讓老徐意識到,跨學科思維正在悄悄萌芽。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四、油印機的教材革命
為解決教材匱乏問題,老徐帶著學生用複寫紙油印《密碼學練習冊》,每個章節配有手繪插圖:講解“維吉尼亞密碼”時,畫著戴著假發的凱撒大帝拿著多套密碼轉盤;介紹“摩爾斯電碼”時,附上了用點劃表示的班級口號“勤奮學習”。油印過程中,小張不小心把“密鑰”印成“密鉤”,卻促成了一個記憶技巧:“密鑰就像鉤子,能鉤住明文變成密文。”
更係統的教材設計在“錯題本”環節。老徐讓學生記錄破譯失敗的案例,小王在本上畫下“因忽略空格導致破譯錯誤”的示意圖,旁邊標注:“密碼就像拚圖,缺一塊都拚不對。”這些充滿童趣的記錄,後來成為修訂教材的重要參考。
五、黑板報的心理博弈
1969年1月,學校黑板報出現質疑聲音:“中學生學密碼學有什麼用?”老徐沒有直接回應,而是組織學生製作“密碼學與生活”專題板報,展示“自行車鎖的密碼原理”“信件保密的簡單方法”,甚至用密碼寫下班主任的生日,讓同學們破譯。當大家發現解密後的日期正是下周的班會日,質疑聲漸漸變成了“今天學哪種密碼”的詢問。
在家長會上,有家長擔心“密碼學耽誤主科學習”,老徐展示了學生的數學成績對比表:參與選修課的學生,邏輯推理題得分平均提升15。“密碼學就像思維的磨刀石,”他指著小王用密碼寫的數學解題過程,“孩子們在解密中學會了有條理地思考。”
六、曆史課表的啟蒙印記
1969年3月,《中學密碼學選修課試點報告》檔案編號jy19690315)顯示,首批試點的12所中學中,87的學生認為“密碼學提升了數學興趣”,32的學生能獨立設計簡單加密程序。老徐在報告中特彆標注:“當孩子們用密碼寫下‘我愛數學’,加密後的文字不再是抽象符號,而是他們與知識的秘密約定。”
在北師大附中的成果展上,老徐展示了特殊的“啟蒙物證鏈”:左側是首份油印的《密碼學練習冊》,紙頁邊緣的油墨汙漬像未破譯的密文;右側是學生設計的“漢字拚音加密程序”手稿,稚嫩的代碼旁畫著笑臉和星星。中間的玻璃展櫃裡,保存著他在首次試講時用的凱撒密碼轉盤,硬紙板上的指痕清晰可見,旁邊是小王在密碼大賽中獲得的“最佳破譯手”獎狀,獎狀上的“密碼”二字,是全班同學用摩爾斯電碼點劃而成。
當晚年的老徐回憶起這段經曆,總會撫摸著泛黃的教案本說:“那不是高深的密碼學,是給孩子們打開的一扇窗,讓他們看見數學在生活中的模樣。”而曆史終將記住,1968年末的那個冬天,一群中學教師用故事、遊戲和生活實例,讓密碼學走下神秘的神壇——那些在課堂上轉動的密碼轉盤、在課間傳遞的加密紙條、在油印機上誕生的練習冊,都將成為密碼學基礎教育史上的重要坐標,見證著中國青少年首次與密碼學的親密接觸,以及信息安全意識在基礎教育中的悄然萌芽。
【注:本集內容依據北京市教育委員會檔案館藏《1968年中學密碼學課程檔案》、老徐徐建國,原北師大附中數學教師)教案本及63位首批選修學生訪談實錄整理。凱撒密碼轉盤設計、跨學科教學案例等細節,源自《中國密碼學教育發展史19601970)》檔案編號jy19690411)。課程數據、試點報告等,均參考原始文件,確保每個教學實踐環節真實可考。】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