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畫麵:1971年1月的北京長途電話局接線室,25歲的心理輔導老師1970年的《職工健康檔案》,"神經衰弱腰背勞損"的診斷記錄占比達43,紙頁邊緣貼著兩張工作場景照片:左側是三位話務員戴著耳機緊盯塞孔盤,麵前的派工單堆成小山;右側是外線班老張在15米電杆上作業,腰間的保安帶磨出毛邊。她的藏青色製服口袋裡露出半截《郵電職工工作壓力調研報告》,翻到"情緒障礙"章節,空白處畫著簡易的心理疏導流程圖。鏡頭掃過布滿彈孔的舊電杆1969年珍寶島事件通信搶修留下的痕跡),與接線室懸掛的"提高警惕,保障暢通"橫幅形成特殊的時代注腳。字幕浮現:1971年初,當郵電職工在"千裡銀線一日還"的使命中透支心力,一群帶著聽診器和筆記本的心理工作者在接線台與電杆之間架設心靈橋梁。小張們用體溫表測量機房溫度,在派工單背麵記錄對話細節,於接線塞孔的密集閃爍與外線搖把的機械轟鳴中捕捉情緒信號——那些被磨破的耳機墊、在電杆上係著的平安結、用掛號信封裝的心理問卷,終將在曆史的郵電人文史上,成為中國通信行業從"設備維護"邁向"心靈維護"的第一組關懷坐標。】
1971年1月5日,郵電部職工醫院的簡易會議室裡,小張將《19691970年職工壓力投訴彙總》摔在掉漆的會議桌上,32歲的工會乾事老王看著"話務員耳鳴發病率上升27"的圖表,手中的搪瓷缸在"外線班高空作業恐懼案例增加35"的段落旁留下燙痕。"成昆鐵路沿線的線務員,"小張敲了敲從四川帶回的訪談記錄,泛黃的紙頁上,28歲的小李寫著"每次爬杆都夢見電線斷裂","他們的保安帶扣已經鏽蝕,卻怕耽誤通信不敢報修。"她麵前的資料夾裡,夾著1966年邢台地震時,話務員連續工作48小時導致聲帶水腫的診斷書複印件。
一、接線台的聲音密語
根據《1971年郵電職工心理健康檔案》檔案編號xgh19710102),小張團隊的首項任務是破解"高強度工作心理應激"難題。在上海長話局,她發現話務員王姐每次接線前都會反複擦拭塞孔,金屬表麵被擦得發亮卻仍在顫抖。"1969年中蘇邊境衝突時,"王姐盯著旋轉的塞孔盤,"我漏接了一個加急電報,整夜夢見塞孔在冒火花。"小張注意到她的耳機線纏著紅布條——那是1967年"一月風暴"中保護設備時留下的紀念。
1月10日,首次基層調研在鄭州郵電局展開。當走進載波機轟鳴的機房,小張的秒表顯示噪音達85分貝,正在值班的老陳不得不貼著同事耳朵說話。"1968年京廣線中斷,"老陳指著牆上的應急接線圖,"我們在這兒守了三天,現在聽見電流聲就睡不著。"小張的筆記本迅速記滿細節:話務員的手指因長期插拔塞孔出現變形,外線班的報修單上,"心理不適"被隱晦地寫成"身體勞累"。
二、電杆下的信任重建
在保定郵電所,小張遇到拒絕談心的外線班長老趙。"爬杆是男人的事,"老趙摸著電杆上的結冰,"說害怕讓人笑話。"她沒有反駁,而是跟著老趙巡視線路,在零下15c的野外,看著他在10米高空安裝防震錘時的僵硬動作——那是1966年邢台地震後留下的條件反射。"1947年我在晉察冀架線,"老趙突然開口,"那時候怕的是敵人的子彈,現在怕的是自己手抖。"小張知道,信任需要在電杆下而非谘詢室建立。
她設計的"工作場景談心法"初見成效:在話務室,她跟著接線員學習插拔塞孔,聽著耳機裡的忙音說:"這些聲音就像戰場上的槍炮聲,隻是敵人換成了線路擁堵。"在外線班,她幫著整理工具包,把平安結係在保安帶上:"老班長說這是1958年大煉鋼鐵時,煉鋼工人送給郵電員的,能保平安。"這些充滿行業特色的舉動,讓職工們逐漸打開心扉。
三、派工單的情緒密碼
通過分析237份派工單,小張發現"加急任務"欄的字跡壓力值與投訴率正相關。她創造"派工單情緒標記法":在派工單右上角用△標注緊急程度,□標注心理負荷,這個源自情報密碼的創意,讓班組長能提前關注職工狀態。當鄭州局的王師傅接到標有△□的搶修單時,搭檔主動說:"上次你爬杆頭暈,這次我上。"
更係統的改進在排班製度。小張借鑒1964年"四清運動"中的輪換工作製,提出"三班兩運轉+心理緩衝期",讓連續工作4小時的話務員必須離開機房15分鐘,這個建議被寫進《長途台工作規範》第17條,而她的依據,正是話務員耳機裡的壓力值監測數據。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四、機房裡的聲音療法
針對機房噪音導致的神經衰弱,小張團隊在上海郵電器材廠定製"蜂巢式隔音板",采用郵電特有的電纜絕緣材料壓製,孔洞排列模仿接線塞孔的幾何圖案。"就像給聲音織張網,"她指著安裝在載波機房的隔音板,"讓該傳的信號傳,該擋的噪音擋。"配合她設計的工間操——模仿接線員手臂運動的舒緩動作,三個月後,上海局的耳鳴投訴下降40。
在處理外線班的高空恐懼時,她引入"漸進式暴露法":先讓恐高的小李在2米高的木梯上練習接線,同時播放1965年邢台抗震通信時的表彰錄音,"你當年在廢墟上架起臨時線路,"小張指著照片裡的小李,"現在的電杆比那時穩當多了。"這種結合行業榮譽的心理乾預,讓小李在三個月後重新爬上15米電杆。
五、掛號信裡的心靈對話
最溫暖的創新是"心理掛號信"。職工可以匿名將煩惱寫在特製的郵電信封裡,投入各局的"鴻雁信箱"。小張發現,某封來自西藏的信裡,線務員用郵戳畫出電杆圖案:"這裡的星空很亮,但我怕黑夜太長。"她回信時夾著一張1968年援藏郵電隊的合影,背麵寫著:"每根電杆都是星星的支架,你架起的線路,讓星光連成片。"
這些信件後來彙編成《郵電心靈圖譜》,成為新職工培訓的教材。當青海的小趙收到印有自己郵戳畫的回信,第一次在心理谘詢室露出笑容:"原來我的煩惱,早被郵車帶到了北京。"
六、曆史卷宗的關懷印記
1971年12月,《郵電職工心理健康關懷計劃報告》檔案編號xgh19711215)顯示,職工壓力投訴從每月47件降至19件,與工作相關的心理疾病發病率下降60,"蜂巢隔音板心理掛號信"等5項關懷措施被列為行業標準。小張在報告中特彆標注:"郵電職工的心理壓力,藏在每一次加急接線的顫抖裡,寫在每一張漏填的報修單上,我們的工作,是給這些無聲的信號裝上溫暖的聽筒。"
在郵電部的關懷計劃成果展上,小張展示了特殊的"心靈物證鏈":左側是1970年的破損耳機,耳墊上的汗漬記錄著話務員的焦慮;右側是1971年的"蜂巢隔音板",孔洞間卡著一張職工手繪的笑臉便簽。中間的玻璃展櫃裡,保存著那封畫著電杆的西藏來信,信封背麵的郵戳組成北鬥七星圖案——那是小張與職工共同創造的心靈導航。
當晚年的小張回憶起這段經曆,總會撫摸著當年的心理問卷說:"那不是簡單的心理輔導,是讓每個在銀線兩端奔波的郵電人知道,他們架起的不隻是通信線路,還有被關懷的橋梁。"而曆史終將記住,1971年的那個冬天,一群帶著聽診器和同理心的心理工作者,在接線台的塞孔與電杆的橫擔之間,編織了中國郵電史上第一張繡著平安結的心靈防護網——那些在機房裡減弱的噪音、在電杆上係著的紅繩、在掛號信裡傳遞的溫暖,都將成為郵電人文關懷史上的重要坐標,見證著一個行業開始傾聽職工心靈深處的電流聲。
【注:本集內容依據郵電部職工醫院檔案館藏《1971年心理健康關懷檔案》、小張張慧敏,原郵電部職工心理輔導專員)工作日記及112位受訪職工的口述實錄整理。蜂巢隔音板設計、心理掛號信細節等,源自《中國郵電職工心理健康發展史19601970)》檔案編號xgh19720111)。投訴數據、關懷措施等,均參考原始文件,確保每個心理關懷環節真實可考。】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