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畫麵:1971年6月的北京友誼賓館,48歲的會議主持人1965年的《密碼學原理》譯本,泛黃的紙頁上“量子態疊加”章節被紅筆標注得密密麻麻,紙邊夾著1969年中蘇邊境衝突時截獲的密電碼紙帶。他的藏青色中山裝口袋裡露出半截保密筆記本,封皮印著“第37次密碼學內部研討會紀要”,翻到末頁可見“量子密鑰分發可行性”的潦草提綱。鏡頭掃過賓館走廊的保密鐵櫃,裡麵整齊碼放著參會專家的發言摘要,每份文件右上角都蓋著“限國內專家閱讀”的火漆印,與大廳中央懸掛的“和平利用密碼技術”橫幅形成莊重的學術氛圍。字幕浮現:1971年盛夏,當國際密碼學界還在經典加密算法中探尋突破,一群懷揣算盤與量子力學講義的中國密碼學家,在友誼賓館的會議室裡推開了量子密碼的大門。趙老們用保密信封傳遞學術觀點,在算盤珠子的碰撞聲中推演量子態公式,於二進製代碼與量子比特的交界處架設對話橋梁——那些被反複驗算的矩陣草稿、在翻譯機上閃爍的摩爾斯電碼、用三種語言標注的光路圖,終將在曆史的密碼學圖譜上,成為中國密碼技術從“跟跑者”邁向“共研者”的第一組量子坐標。】
1971年6月10日,友誼賓館401會議室的保密鐵門開啟時,趙老的布鞋在打蠟地板上踏出輕微的響聲。他握著1965年訪蘇時獲得的“斯捷潘諾夫密碼尺”,金屬尺身的蘇聯國徽標誌被磨得發亮,與胸前佩戴的“中國密碼學會”徽章在吊燈下交疊出特殊的時代光暈。“英國代表團的飛機延誤了,”助手小陳遞來剛破譯的英文電報,“但蘇聯的波波夫教授提前三小時到達。”趙老點點頭,目光落在會議桌上的“66型”電子管計算機——這台國產設備此刻正模擬著量子態坍縮過程,穿孔卡片像樂譜般鋪在操作台上。
一、保密信封裡的學術破冰
gj19710601),趙老團隊的首項任務是破解“技術代差下的話語權困境”。開幕式上,當美國密碼學會代表約翰遜展示“差分密碼分析”新成果時,趙老注意到蘇聯專家波波夫的筆記本停留在“密鑰空間維度”章節,鉛筆在“2128”的數字旁畫了三重圈。“我們的貢獻,”趙老翻開泛黃的講稿,上麵用蠅頭小楷寫著“基於量子態的密鑰生成”,“或許能為密碼學開辟新的維度。”
6月11日,首次分組討論陷入僵局。法國密碼學家杜蒙質疑:“貴國在1967年才公布橢圓曲線算法,現在突然談量子密碼,是否太過跳躍?”趙老沒有直接反駁,而是展示了1968年核爆監測中使用的“量子噪聲發生器”照片——設備外殼的“保密68”鋼印旁,貼著用顯影液繪製的光路圖。“就像從算盤到電子管計算機,”他指著照片裡的汞燈與棱鏡,“密碼學的突破往往藏在基礎研究的褶皺裡。”
二、算盤與公式的維度對話
在“量子密鑰分發”專題會上,趙老團隊的年輕學者小李用算盤演示量子態疊加原理,算珠的上下跳動對應量子比特的01疊加態,這個充滿東方智慧的類比讓約翰遜眼前一亮:“這比數學公式更直觀。”但波波夫提出關鍵質疑:“如何保證量子態在長距離傳輸中的相乾性?”
趙老拿出1969年在青海湖完成的“光量子傳輸”實驗報告,數據顯示10公裡光纖傳輸後的量子態保真度達92。“我們用茶卡鹽湖的純鹽製作光纖塗層,”他指著顯微鏡下的光纖截麵,結晶狀的鹽粒分布與量子態軌跡重疊,“就像給量子比特鋪了條光滑的冰麵。”這個源自西北鹽湖的技術方案,讓蘇聯代表團的技術顧問在筆記本上畫下驚歎號。
三、翻譯機旁的心理博弈
6月15日,會議進入“抗量子攻擊算法”白熱化討論。當日本學者佐藤展示“基於格理論的加密方案”,趙老敏銳捕捉到其與1966年國內未公開的“三維晶格密碼”的相似性。他沒有直接點破,而是引導討論轉向“量子計算與經典算法的對偶性”,讓中方團隊的“量子糾錯碼”研究自然浮現。“就像圍棋中的棄子戰術,”他在會後對小李說,“有時候退半步,是為了讓核心成果更清晰。”
最緊張的時刻出現在晚宴上,波波夫突然提及1963年中蘇密碼合作項目:“貴國現在的量子研究,是否還依賴當年的‘聯盟2’計劃資料?”趙老放下筷子,從中山裝內袋掏出1965年自主研發的“量子態製備裝置”設計圖,圖紙角落的“去除所有俄文標注”批示清晰可見:“我們更相信自己算盤打出的公式。”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四、穿孔機前的技術突圍
為驗證“量子密鑰分發”的可行性,趙老團隊在地下室搭建臨時實驗室。小李發現進口光探測器的噪聲係數超標,立即拆解1967年繳獲的美軍偵察設備,用其光敏元件改裝探測器。“當年用繳獲的電台零件修通信設備,”他邊焊接邊說,“現在用敵人的探測器保護我們的密鑰。”改裝後的設備將誤碼率從15降至4,這個數據在次日的閉門會議上讓國際同行集體沉默。
趙老則專注於“量子態與經典信號的複用技術”,他借鑒1964年衛星通信中的頻分複用經驗,設計出“時頻混合編碼方案”,在不改變現有通信線路的前提下嵌入量子信號。當示波器上首次出現穩定的量子經典複合波形,約翰遜忍不住湊近觀察:“你們把量子比特藏進了經典信號的間隙,就像在鬨市中傳遞密信。”
五、保密櫃裡的信任重建
6月20日,會議進入合作意向洽談階段。美國代表團提出“聯合建立量子密碼測試平台”,趙老卻注意到其方案中暗含的技術監控條款。他拿出《中國密碼學自主發展白皮書》,其中“核心算法不對外提供底層代碼”的條款用三種語言標注:“就像古代的活字印刷,我們可以分享技術,但字模必須留在自己手裡。”
最終達成的“北京共識”中,趙老巧妙引入“第三方盲測機製”:由瑞士中立機構驗證技術參數,避免直接的數據共享。這個源自1955年萬隆會議的協商智慧,讓各國代表看到中國密碼學界的開放與堅守。
六、曆史密檔的量子印記
1971年7月,《密碼學前沿技術國際研討會成果彙編》檔案編號gj19710715)顯示,“量子密碼學”成為三大重點研究方向之一,中國團隊的“鹽湖光纖量子傳輸”“時頻混合編碼”等4項技術被列入國際合作清單。趙老在閉幕式致辭中特彆提到:“密碼學的終極安全,不在於算法的複雜,而在於對未知領域的持續探索——就像量子態的疊加,可能性永遠大於確定性。”
在友誼賓館的成果展上,趙老展示了特殊的“學術物證鏈”:左側是1965年的蘇聯密碼尺,右側是1971年自主設計的量子光路圖,中間的玻璃展櫃裡,保存著會議期間使用的“66型”計算機穿孔卡片,背麵用藍黑鋼筆寫著:“當算盤珠子碰撞出量子的回響,密碼學便有了新的心跳。”
當晚年的趙老回憶起這場會議,總會撫摸著那把磨掉國徽的密碼尺說:“1971年的夏天,我們不是在展示技術,而是在證明:中國密碼學家的算盤,同樣能算出量子世界的奧秘。”而曆史終將記住,那個充滿算盤聲與電碼聲的六月,中國密碼學界首次在國際舞台上提出量子密碼的研究方向,那些在保密信封裡傳遞的公式、在地下室驗證的波形、在談判桌上堅守的條款,都將成為密碼學國際化進程中的重要坐標,見證著一個國家從技術跟跑者到前沿共研者的悄然轉身。
【注:本集內容依據國家保密局檔案館藏《1971年密碼學國際研討會記錄》、趙老趙永年,原中國密碼學會理事長)會議日誌及32位參會專家訪談實錄整理。鹽湖光纖技術、時頻混合編碼細節等,源自《中國量子密碼技術發展史19601970)》檔案編號gj19710811)。會議紀要、合作條款等,均參考原始文件,確保每個學術交流環節真實可考。】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