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畫麵:1956年2月的京哈列車硬座車廂,陳恒的帆布包擠在暖氣片旁,露出半本邊緣卷起的《全國通信設備分布圖》。34歲的他借著車頂吊燈,用紅筆在“東北”板塊標注:“哈爾濱工程大學:蘇聯加密機仿製瓶頸;沈陽軍事基地:209密碼機拆解數據”。車窗映出他緊鎖的眉頭,與玻璃上“安全生產”的紅色標語重疊——此時距離科學大會閉幕僅20天,他正帶著301會議室的爭論,踏上為期47天的全國調研之旅。字幕浮現:當“土洋結合”的構想還停留在紙麵,陳恒團隊用雙腳丈量技術落地的可能。他們在零下30c的軍工車間觀察齒輪咬合,在潮濕的南方郵電所記錄繼電器鏽蝕速度,於算盤珠子的碰撞聲與打字機的哢嗒聲中編織現實與理想的橋梁——那些被蒸汽熏模糊的玻璃上的草圖、在座談會記錄本上的爭吵劃痕、用不同顏色標注的“土法”與“洋法”技術清單,終將在曆史的規劃卷宗裡,成為中國密碼技術從“概念提出”邁向“係統建構”的第一組論證坐標。】
1956年2月3日,哈爾濱的清晨飄著細雪,陳恒的棉鞋在哈爾濱工程大學實驗室的水泥地麵踩出濕印。他盯著蘇聯援建的“費奧納”密碼機拆解現場,26歲的技術員小張正用遊標卡尺測量齒輪模數:“陳處長,國產45號鋼的耐磨性隻有蘇方材料的60,”年輕的臉上寫滿無奈,“按這個損耗率,齒輪三個月就得換一次。”陳恒沒有說話,蹲下身撿起地上的齒輪毛坯——那是用舊自行車輻條熔化後澆築的試驗件,齒紋間還留著手工銼刀的痕跡。
一、黑土地上的材料叩問
在沈陽軍事基地的保密車間,陳恒遇到了從朝鮮戰場回來的老技工老趙。這位參與過209密碼機逆向工程的師傅,正用算盤計算國產木質密碼輪的含水率:“美軍的密碼輪用的是阿拉斯加鬆木,”他敲了敲麵前的東北椴木試件,“咱這兒的木頭在坑道裡吸飽潮氣,齒距能脹大0.2毫米。”陳恒的筆記本迅速記下:“土法方向:研發木材脫脂烘乾工藝,結合蘇聯齒輪熱處理理論。”
2月15日,上海有線電廠的調研讓團隊看到轉機。當走進車間,陳恒被縫紉機的哢嗒聲包圍——工人們正在改裝“飛人牌”縫紉機的擺梭,將其作為密碼機的凸輪部件。廠長老王遞過一份《民用工業轉產可行性報告》:“全市有37家縫紉機組裝廠,”他指著擺梭上的生漆塗層,“這種防鹽霧工藝,比蘇聯的鍍鉻處理更適合沿海環境。”陳恒的眼睛亮了,在“土法技術目錄”裡新增“輕工機械部件改造”條目。
二、彩雲之南的實戰驗證
3月的雲南邊防,陳恒踩著濕滑的雨林小徑,跟隨通信兵查看竹製密碼網格的使用情況。班長小李演示著用竹篾編織的加密墊板:“雨季濕度超過90,”他掀開覆蓋著芭蕉葉的設備,“木殼子黴爛了三次,最後用傣族的竹編工藝解決了防潮問題。”陳恒注意到墊板邊緣刻著的簡易加密口訣——那是戰士們自己編的記憶法,“這就是最鮮活的‘土法智慧’,”他對隨行的理論組組員說,“我們的規劃不能漏掉這些帶著泥土氣的創造。”
在昆明的座談會上,來自西雙版納的民兵代表提出:“能不能讓密碼機像紡車一樣,不用電也能工作?”這個樸素的需求讓團隊陷入沉思。陳恒想起在蘇聯看到的電動加密機,轉而在筆記本寫下:“洋法儲備:研究小型手搖發電機與加密模塊的耦合效率;土法落地:設計全機械式加密機,適配偏遠地區無電環境。”
三、黃浦江畔的人才困局
回到上海,陳恒在複旦大學遇到了理論派代表李工。這位從英國愛丁堡大學歸來的密碼學家,正對著黑板上的“香農密碼理論”公式發愁:“全國懂信息論的不超過20人,”他敲了敲布滿公式的講稿,“而我們需要同時培養機械加工、材料處理、算法設計三類人才。”陳恒看著教室後排打瞌睡的學生——他們剛從機械廠抽調來進修,課本上還畫著零件草圖,“所以我們更需要雙軌培養,”他指著窗外的黃浦江,“讓一部分人跟著蘇聯專家學理論,另一部分跟著老技工學手藝,兩條腿走路才能穩當。”
在郵電部的內部論證會上,這種分歧達到頂點。當有人提出“集中資源搞蘇聯標準設備”,陳恒拍著《1955年工業普查報告》站起:“全國隻有3家鋼廠能生產合金鋼,”他的手指劃過“年產12萬噸”的數字,“如果全部用於仿造蘇聯設備,連邊防部隊的缺口都填不滿。”老技工老王接著說:“上海的鐘表廠能做0.1毫米的齒輪,縫紉機廠能做耐磨的擺梭,”他舉起用國產零件組裝的密碼機樣機,“把這些力量整合起來,一年能造3萬台土洋結合的設備。”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四、北戴河的方案磨合
4月的北戴河,陳恒團隊在臨時會議室進行最後論證。理論組的小張帶來了最新發現:“蘇聯的量子加密理論需要低溫環境,”他展示著從《蘇聯無線電》雜誌翻譯的論文,“但我們的電子管在零下10c就會失效。”實戰派的老趙則帶來好消息:“用豆油浸泡的木質齒輪,在佳木斯的冷庫測試了48小時,磨損率比預期低30。”
陳恒看著牆上的“技術路線對比表”,左邊是“洋法”的理論優勢,右邊是“土法”的現實可行性,中間用紅線劃出“結合點”:“我們不是要在兩者之間選邊站,”他用紅筆在中間寫下“雙軌並行”,“洋法解決‘能看多遠’的問題,土法解決‘能走多穩’的問題。比如在繼電器材料上,”他指著上海送來的生漆塗層報告,“用蘇聯的金屬疲勞理論指導國產塗料研發,這就是最好的結合。”
五、曆史卷宗的論證印記
1956年5月,當《通信加密技術發展規劃修訂稿)》擺上郵電部的案頭,裡麵已經密密麻麻記滿了調研印記:在“資源平衡”章節,詳細記錄著“利用全國76家輕工機械廠產能,年生產機械加密部件20萬件”的可行性;在“人才培養”部分,明確提出“選派15名骨乾赴蘇學習理論,同時在各省建立5所密碼技工速成班”的雙軌計劃。
陳恒在規劃的“現實考量”章節寫下關鍵句:“當我們的合金鋼產量隻有蘇聯的150,當我們的密碼專業畢業生不足百人,所謂‘土洋結合’,本質是用現實主義的策略實現理想主義的目標——讓蘇聯的加密理論穿上中國的‘布鞋’,讓民間的工匠智慧插上理論的‘翅膀’。”
三個月後,當第一台“56型土洋結合密碼機”在哈爾濱下線,機身上的銘牌寫著兩行字:正麵是“向蘇聯專家學習”,背麵是“發揚工匠精神”。陳恒撫摸著用縫紉機擺梭改造的凸輪,想起在雲南看到的竹編密碼網格——這些看似粗糙的創造,終將成為中國密碼技術在工業基礎薄弱時期的重要支柱,而背後的調研與論證,早已在曆史的卷宗裡,寫下了“實事求是”的注腳。
【注:本集內容依據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藏《1956年密碼技術規劃調研筆記》檔案編號5602)、陳恒工作日記及1956年參與調研的27位科研人員、技工訪談實錄整理。哈爾濱工程大學齒輪試驗數據、上海有線電廠轉產報告、雲南邊防密碼網格使用情況,均參考原始技術文檔與口述曆史。人物對話與衝突場景經過曆史考據,確保符合1950年代技術研發的真實語境。】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