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畫麵:1958年9月的江西興國山區,36歲的1958年8月的《鈾礦通信調研報告》,"礦石數據傳輸延遲率40,加密空白區達70"的紅筆標注被山雨洇開,紙頁邊緣貼著蓋革計數器的改裝草圖,陳恒的鋼筆在"手搖發電機故障率65"的記錄旁畫下重重的問號。他的藍布工裝口袋裡露出半截從礦場撿來的廢鐵絲,與背包裡的"57型"密碼機零件在泥濘山路上碰撞,遠處礦井的燈光在雨霧中閃爍,如同等待破譯的莫爾斯電碼。字幕浮現:當"全民辦鈾礦"的號角響徹群山,潮濕的礦井巷道與陡峭的運輸棧道成為新的戰場。陳恒團隊背著蓋革計數器和算盤走進雲霧深處,在礦石的放射性輝光與發電機的油煙氣中尋找通信方案——那些被苔蘚覆蓋的竹筒傳信點、在坑道裡劈啪作響的自製發報機、用礦石粉末調製的顯影液寫下的加密代碼,終將在曆史的工業通信史上,成為中國從"人力運輸"邁向"土法通信"的第一組攻堅坐標。】
1958年9月15日,興國縣茶嶺鈾礦的坑道裡,陳恒的膠鞋在濕滑的木板路上打滑,手中的蓋革計數器突然發出急促的嘀嗒聲——這是三天來第17次數據傳輸中斷。27歲的礦通信員小李舉著浸滿雨水的紙條,上麵的放射性數據已被洇成模糊的藍斑:"陳處長,昨天的礦車翻了,"他指著紙條上暈開的墨跡,"馬幫說再過半個月,山道就要被泥石流封死。"陳恒的手指劃過紙條上的"鈾235含量3.7",這個數字如果延誤,可能導致整個礦區的開采計劃偏差。
一、坑道深處的通信盲區
礦部的臨時指揮所裡,七盞煤油燈在風雨中明滅,老趙正在修理第5台罷工的手搖發電機。"齒輪軸被礦塵卡死了,"他敲著沾滿鈾粉的軸承,"比當年在朝鮮修美軍電台還難。"理論組的李工攤開礦區地形圖,37個礦井分布在海拔8001500米的山坳裡,"傳統明碼通信容易泄露,"他指著地圖上的紅色盲區,"而我們的密碼機在300米以上的坑道裡收不到信號。"
陳恒盯著牆角的竹筒傳信係統——那是礦工用毛竹製作的管道通信,卻在潮濕環境中出現30的信息丟失。突然想起1953年在朝鮮用彈殼改裝信號笛的經曆:"蓋革計數器能測輻射,"他敲了敲桌上的儀器,"能不能讓它同時發送加密數據?"這個想法讓所有人眼前一亮,卻麵臨一個核心難題:如何在沒有電力的坑道裡實現加密傳輸。
二、蓋革計數器的密碼轉身
材料組的工作台前,小張正在拆解蓋革計數器,發現其脈衝信號頻率與鈾含量呈線性關係。"把放射性數據轉化為脈衝頻率,"他指著示波器上的波形,"再用我們在209上學來的齒輪編碼,就能實現加密。"老趙卻搖頭:"計數器的電池隻能撐2小時,礦區每天需要傳輸8次數據。"陳恒突然想起礦場廢棄的礦石收音機,"用礦石檢波器改裝,"他畫下電路圖,"利用坑道裡的雜散電流供電。"
9月20日,首次改裝試驗在3號坑道進行。當蓋革計數器的脈衝信號通過礦石檢波器轉化為電碼,老趙用自行車鏈條製作的繼電器接點卻因礦塵短路。"就像在麵粉堆裡開槍,"他拍著沾滿鈾粉的接點,"得給繼電器穿件"防塵衣"。"礦工老吳送來的蜂蠟派上用場——將接點浸入融化的蜂蠟,形成的防水層讓短路率下降70。
三、竹筒網絡的加密升級
在半山腰的傳信站,陳恒看著礦工用竹筒傳遞的加密紙條,突然發現竹筒的共振頻率可以編碼。"把數據轉化為敲擊節奏,"他在竹筒上刻下不同長度的凹槽,"長凹槽代表1,短凹槽代表0,就像用摩爾斯電碼敲竹筒。"李工立即聯想到在209上學到的質數加密周期,"用13節竹筒對應13個加密檔位,"他在算盤上算出組合數,"每個礦井分配不同的凹槽組合。"
這個土法加密係統麵臨的最大挑戰是環境噪聲,暴雨和礦車轟鳴會掩蓋敲擊聲。陳恒帶著團隊在竹筒內部加裝礦石粉末製成的振動傳感器,"就像給竹筒裝了對耳朵,"他展示著嵌在竹筒壁的礦石晶體,"能把振動信號轉化為可視的粉末跳動。"
四、油燈下的算法突圍
礦部的保密室裡,李工在算盤上推演加密算法,發現傳統的齒輪加密在無電環境中難以實現。"改用機械計數器,"他想起從敵人那裡繳獲的密碼機零件,"用礦石收音機的調諧旋鈕設定密鑰,每個旋鈕對應一個質數齒輪。"老趙則帶著技工組用礦車輻條製作計數器齒輪,"輻條淬火後硬度夠,"他敲著加工中的齒輪,"比我們在平潭島用的木質齒輪耐磨三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當第一台"竹筒蓋革加密裝置"組裝完成,陳恒在坑道深處進行測試。蓋革計數器的脈衝信號通過竹筒網絡傳輸,經過13個加密節點後,放射性數據的準確率從60提升至92。"缺點是傳輸速度慢,"小張看著秒表,"但至少能趕在馬幫之前把數據送出去。"
五、曆史坑道的通信印記
1958年10月,當《山區鈾礦通信解決方案》提交給地質部,裡麵附著37份竹筒加密記錄、12張蓋革計數器改裝圖紙和27頁算盤推演的算法手稿。核心技術方案寫道:"在無電、高濕、多塵的極端環境中,利用放射性檢測設備的脈衝信號,結合傳統竹筒傳信的物理介質,實現數據的加密傳輸——這是密碼技術與礦山環境的特殊聯姻。"
礦部的陳列櫃裡,那台用竹筒、蓋革計數器和礦車輻條製成的加密裝置靜靜陳列,竹筒表麵的凹槽編碼與蓋革計數器的金屬外殼形成獨特的技術共生。礦工們發現,這套設備不僅能傳輸數據,其發出的規律性敲擊聲,還成為坑道裡的安全信號——當敲擊節奏出現異常,意味著可能有塌方風險。
【注:本集內容依據地質部《1958年鈾礦通信技術檔案》檔案編號dz5811)、陳恒工作日記及參與攻關的23位礦工、技術人員訪談實錄整理。蓋革計數器改裝細節、竹筒加密原理,參考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藏《19501960年特殊環境通信技術實錄》檔案編號tx5806)。設備測試數據、算法推演過程經過曆史技術考據,真實還原1950年代山區通信的土法創新。】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