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實地測試考驗_譯電者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譯電者 > 第314章 實地測試考驗

第314章 實地測試考驗(1 / 1)

卷首語

【畫麵:1958年10月5日的茶嶺鈾礦5號坑道入口,36歲的1958年10月的《實地測試方案》,"暴雨模擬礦塵濃度30g3海拔落差800米"的測試指標用紅筆圈注,陳恒的帆布包側兜露出半截烤乾的竹筒——那是前期脫水處理的試驗樣本,表麵的蜂蠟塗層在晨霧中泛著微光。他的膠鞋沾滿紅膠泥,與手中抱著的"蓋革58型"密碼機形成鮮明對比,設備外殼的焊痕在礦燈下清晰可見,仿佛刻著無數次調試的印記。字幕浮現:當改裝後的密碼機走出臨時實驗室,潮濕的坑道、轟鳴的礦車、突如其來的暴雨成為最嚴苛的考官。陳恒團隊背著設備在海拔1500米的礦道間往返,用蓋革計數器捕捉輻射脈衝,在竹筒敲擊的回響中校準密鑰——那些被雨水泡透的測試記錄、在礦車軌道旁摔裂的示波器、用礦粉繪製的信號衰減曲線,終將在曆史的工業通信史上,成為中國從"實驗室研發"邁向"實戰應用"的第一組測試坐標。】

1958年10月5日清晨,茶嶺鈾礦的喇叭裡傳來暴雨橙色預警,陳恒盯著氣象圖上的雨帶,轉身對抱著設備的小張說:"正好試試蜂蠟塗層的防水性。"27歲的小張點點頭,將密碼機塞進用礦工雨衣改製的防水套,設備的氣體放電管在雨衣下透出微弱的紫光,與遠處礦燈的紅光在雨幕中交織。

一、垂直礦道的信號長征

測試首站是垂直落差600米的3號豎井。老趙背著蓋革計數器走在最前麵,礦車軌道的震動透過膠鞋傳至腳底,"陳處長,"他突然停步,"豎井的電磁乾擾比平巷強三倍。"陳恒取出隨身攜帶的竹炭電阻——這些用竹筒燒製的黑色圓柱體,此刻正串聯在礦燈電路中,"把接收端的竹筒埋進井底的石膏層,"他指著豎井底部的白色岩層,"利用石膏的絕緣性隔絕雜散電流。"

當小張在井底啟動密碼機,蓋革計數器的脈衝信號沿著竹筒網絡向上傳輸,每經過100米設置的加密節點,竹筒壁的凹槽編碼便會跳動一次。但在第400米處,信號突然中斷,陳恒發現竹筒因濕度膨脹導致凹槽錯位,"用礦燈再烤兩小時,"他對隨行的礦工說,"烤完立即刷第二層蜂蠟。"這個臨時調整讓信號傳輸恢複,卻在計數器上留下了礦燈烘烤的焦痕。

二、泥石流風險區的極限挑戰

10月7日,團隊在易發生泥石流的青竹坳測試。老趙剛把設備固定在岩壁,山上的碎石便開始滑落,"海拔1200米,礦塵濃度超標五倍,"李工的測塵儀發出警報,"繼電器接點隨時可能被堵塞。"陳恒盯著設備外殼的蜂蠟層,發現礦塵正順著焊縫縫隙滲入,"把柳條纖維搓成細繩,"他想起礦工修補風筒的方法,"塞進焊縫間隙,外麵再塗層蜂蠟。"這個即時改良讓接點的礦塵滯留量減少40。

暴雨在午後突然降臨,山洪順著坑道形成水簾,小張抱著密碼機躲進岩縫,卻發現竹筒通信站的敲擊信號被雨聲完全掩蓋。陳恒貼著潮濕的岩壁仔細聆聽,雨滴撞擊竹筒的頻率竟與密鑰偏移量形成奇妙共振,"按之前的設計,大雨對應偏移+3,"他對李工說,"現在驗證算法的時候到了。"當接收端準確解譯出"鈾含量4.1"的數據,所有人的歡呼聲混著雨聲,在空曠的山穀裡回蕩。

三、礦車乾擾帶的抗噪之戰

10月9日,測試重點轉向礦車頻繁經過的運輸巷道。每當載重30噸的礦車轟鳴而過,蓋革計數器的脈衝頻率便會出現10次分鐘的漂移,"相當於密鑰被強行扭轉兩檔,"李工的算盤迅速推演,"必須增強振動補償算法。"陳恒盯著礦車軌道與坑道岩壁的連接處,發現軌枕下的柳條墊層能吸收60的低頻振動,"把計數器底座也裝上柳條墊,"他撿起一塊斷裂的安全帽內襯,"就像給設備穿雙防震靴。"

在連續通過200次礦車衝擊測試後,繼電器接點的故障率從35降至9,但新的問題浮現:礦車電機產生的高頻電磁脈衝,導致氣體放電管出現誤觸發。老趙從報廢的礦燈上拆下玻璃罩,將其改造成放電管的屏蔽罩,"當年在朝鮮修電台,"他敲著磨出凹痕的玻璃,"美軍的彈片都擋得住,何況這點電磁脈衝。"

四、晝夜溫差的密鑰考驗

10月11日,團隊在海拔1500米的山頂基站測試晝夜溫差影響。白天氣溫25c,夜晚驟降至5c,蓋革計數器的電阻值因溫差出現0.3Ω的漂移,導致密鑰錯位率上升18。陳恒取出礦工記錄的《晝夜濕度變化表》,發現濕度波動與電阻漂移呈線性關係,"把每天6點的濕度值作為動態密鑰補償量,"他對李工說,"就像給密碼機設置一個隨太陽升起的密鑰校準器。"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個調整需要重新燒製竹炭電阻,老趙帶著技工組在山頂搭建臨時窯爐,用竹筒燒製出適應溫差的新型電阻。當黎明的第一縷陽光照在設備上,校準後的密碼機準確傳輸了山頂礦洞的鈾含量數據,而電阻表麵的炭化層,恰好與晨露形成微妙的絕緣平衡。

五、曆史坑道的終極檢驗

10月15日,為期10天的實地測試進入尾聲,陳恒團隊在礦部整理37份測試報告。數據顯示,密碼機在暴雨中的信號失真率從37降至12,礦塵環境下的接點故障率從40降至7,海拔1000米以上的密鑰錯位率控製在3以內——這些指標遠超改裝初期的預期。

在最後的全係統聯調中,當蓋革計數器對準鈾礦石,脈衝信號經過5個加密節點、穿越3條斷層帶、抵抗7次礦車衝擊後,接收端的紙條上清晰呈現出"鈾235含量4.3"的加密數據。老趙用礦燈照亮設備外殼,上麵新增的13道刻痕代表13處實地改良,"每道刻痕都是礦山水土刻下的合格章,"他笑著說,聲音裡帶著疲憊的顫抖。

六、測試日誌的技術注腳

礦部的《實地測試總結報告》中,陳恒寫下關鍵結論:"此次測試證明,當技術設備與地理環境深度融合,劣勢可轉化為獨特優勢——暴雨成為密鑰校準器,礦塵催生蜂蠟絕緣層,甚至礦車震動都能被轉化為振動補償的參考數據。"報告附件裡,貼著不同測試場景下的設備照片,其中一張攝於泥石流現場:密碼機被柳條纖維和蜂蠟層層包裹,宛如生長在岩壁上的工業苔蘚。

1958年的技術檔案顯示,實地測試共產生21項改良方案,其中15項來自現場突發問題的即時解決。這些帶著礦坑烙印的技術改進,讓"蓋革58型"密碼機的加密強度比實驗室版本提升25,而製造成本進一步下降18。更重要的是,團隊發現的"環境參數動態密鑰法",為後續特殊環境下的密碼設備研發提供了全新思路。

礦部陳列櫃裡,那台完成測試的密碼機被鄭重陳列,外殼的焊痕、烤焦的蜂蠟層、柳條纖維的纏繞痕跡,都被完整保留。陳恒在測試日誌的最後一頁寫道:"實地測試不是終點,而是讓密碼技術真正紮根土地的開始。當設備能在礦塵中呼吸、在暴雨中思考、在震動中校準,才算真正通過了這片土地的考驗。"這句話,成為中國密碼技術從理論走向實踐的重要注腳,也為後續特殊環境下的通信設備研發,鋪就了一條充滿泥土氣息的創新之路。

【注:本集內容依據地質部《1958年鈾礦通信實地測試檔案》檔案編號dz5814)、陳恒工作日記及參與測試的29位技術人員、礦工訪談實錄整理。暴雨環境信號傳輸數據、礦塵濃度對接點影響等細節,參考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藏《19501960年特殊環境通信測試實錄》檔案編號cs5809)。設備改良方案、測試數據均經過曆史考據,真實還原1950年代密碼設備從研發到實戰的關鍵跨越。】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福晉有喜:爺,求不約 重啟76:開局拒絕村花,轉身娶她閨蜜 我在棺材鋪裡給人送葬的那些年 撩倒五個獸夫後,惡毒雌性死遁了 重生千禧,我在願望副本當老板 傭兵團的故事 仙尊有點浪 墨策逆世重回 被校花契約後,我成了百變戰力天花板 迪迦:最強反派,從拿捏居間惠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