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艱難改裝過程_譯電者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譯電者 > 第313章 艱難改裝過程

第313章 艱難改裝過程(1 / 1)

卷首語

【畫麵:1958年9月23日的茶嶺鈾礦3號坑道,36歲的1958年9月的《改裝工作日誌》,"繼電器第17次短路電阻漂移超閾值"的記錄占滿三頁,陳恒的鋼筆在"無專業工具"的條目旁畫了五顆星。他的右手食指纏著滲血的紗布——那是用礦車輻條製作繼電器時被金屬毛刺劃傷的。工作台是塊釘在坑道壁的木板,蓋革計數器的氣體放電管旁擺著半碗融化的蜂蠟,表麵漂浮著幾根柳條纖維,礦燈的光影在潮濕的岩壁上投射出齒輪與電阻的抽象圖案。字幕浮現:當理想中的密碼機藍圖遭遇現實的岩壁,陳恒團隊在礦塵與濕氣中開始了元件的拉鋸戰。他們用礦工的扁鏟代替示波器探頭,拿算盤珠子模擬二進製信號,在繼電器的劈啪聲與竹筒的共振中校準誤差——那些被汗水泡脹的筆記本、在岩壁刻下的計算公式、用繃帶包裹的烙鐵焊點,終將在曆史的工業創新史上,成為中國從"圖紙空想"邁向"土法落地"的第一組攻堅坐標。】

1958年9月23日淩晨,茶嶺鈾礦臨時實驗室的煤油燈芯爆出火星,陳恒盯著示波器上雜亂的波形,27歲的小張第12次更換繼電器觸點:"陳處長,礦塵比預計的細三倍,"他舉起被鈾粉覆蓋的接點,"連蜂蠟層都擋不住。"工作台對麵,老趙正在用扁鏟打磨礦車輻條,試圖將其加工成0.5毫米的繼電器簧片,鐵器摩擦聲在寂靜的坑道裡格外刺耳。

一、元件適配的微觀戰場

材料組的困境始於電阻器。理論組需要0.1精度的電阻來穩定脈衝頻率,但山區隻能找到農用電話機的碳膜電阻,精度僅5。李工的算盤敲得發燙:"必須做溫度補償,"他指著坑道裡的濕度計,"每升高1c,電阻值變化0.05Ω,相當於密鑰偏移1.2個檔位。"陳恒突然想起在平潭島見過的漁民曬鹽——利用蒸發原理穩定濕度,"把電阻埋進曬乾的石膏粉,"他抓起一把礦洞深處的石膏岩,"石膏的吸濕性能讓電阻環境濕度穩定在60。"

更大的挑戰是氣體放電管的供電。蓋革計數器原裝電池在潮濕環境中壽命僅2小時,而礦區每天需要持續傳輸數據。老趙從報廢的礦石收音機拆下舌簧喇叭,"把它改造成電磁感應裝置,"他用礦車電纜纏繞喇叭鐵芯,"利用坑道裡的雜散電流發電,就像給計數器裝個"礦石心臟"。"但首次測試中,感應電流的波動讓脈衝頻率漂移了15次分鐘,李工不得不加入礦工的經驗公式:"海拔每升高100米,雜散電流增強0.3a,這個修正值得編進加密算法。"

二、加密算法的算盤推演

保密室的黑板上,李工用粉筆寫下的加密公式被雨水洇濕三次。傳統的質數齒輪加密需要17x23x31的組合,但改裝後的計數器隻能提供13個密鑰檔位,"相當於把三鎖頭密碼改成兩鎖頭,"他盯著算盤上的13顆算珠,"必須引入動態偏移量。"陳恒建議用礦工記錄的礦石濕度數據:"每天清晨的濕度變化是天然的密鑰種子,"他指著《礦坑水文日誌》,"就像給密碼機上了把"水密碼鎖"。"

9月25日的算法測試中,小張發現加密後的數據在傳輸中出現周期性亂碼,追溯源頭竟是蓋革計數器的脈衝間隔存在0.2秒的機械誤差。"這誤差和礦車經過時的振動頻率一致,"陳恒貼著坑道壁感受礦車的震動,"得做振動補償。"老趙立刻想到用柳條編織的安全帽:"把安全帽的柳條纖維做成減震墊,"他剝下安全帽的內襯,"比蘇聯的橡膠墊更適應潮濕環境。"

三、環境絞殺的絕地反擊

最致命的威脅來自坑道的電磁乾擾。當礦燈的電流波動與蓋革計數器的脈衝信號疊加,示波器上的波形變成難以分辨的雜波。李工在《電磁環境分析報告》中記錄:"礦燈開啟時,信號失真率達37,相當於密碼被潑了盆墨水。"陳恒帶著團隊在礦燈電路中串聯竹炭電阻——這是從礦工烤火的竹炭堆得到的靈感,"竹炭的電阻率能吸收高頻乾擾,"他展示著用竹筒燒製的炭棒,"就像給信號修了條防波堤。"

9月27日,當改裝後的計數器在暴雨中運行,新的問題出現了:竹筒通信站的敲擊信號被雨聲掩蓋。陳恒盯著被雨水打濕的竹筒,突然發現雨滴在竹筒表麵的振動頻率具有規律性:"把雨聲轉化為同步信號,"他在竹筒上刻下不同深度的凹槽,"大雨對應密鑰偏移+3,中雨+2,小雨+1,無雨0。"這個將惡劣環境轉化為加密要素的創想,讓李工迅速完善了算法模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四、密鑰設定的跨界融合

密鑰轉盤的加工堪稱微型機械奇跡。老趙用礦場的廢鋼鋸條製作了0.1毫米的刻刀,在計數器外殼刻下13個密鑰檔位,每個檔位對應不同的電阻值。"比在209上刻字難十倍,"他展示著磨禿的五把刻刀,"鋼殼比木質齒輪硬三倍。"陳恒則引入礦工的羅盤定位法:"每個礦井的方位角對應不同的密鑰初始值,"他指著礦區地形圖,"就像用山脈走向給密碼上栓。"

當所有元件初步適配,首次全係統聯調在5號坑道進行。小張抱著蓋革計數器爬了三個小時山路,到達接收端時,竹筒壁的凹槽編碼因濕度膨脹導致密鑰錯位。"得給竹筒做脫水處理,"陳恒想起故宮修複的古畫防潮技術,"用礦燈烤三天,再刷層蜂蠟,就像給竹筒穿件防潮衣。"這個工序讓竹筒的脹縮率從8降至2,密鑰錯位率同步下降60。

五、曆史焊點的攻堅印記

1958年10月1日,當"蓋革58型簡易密碼機"進行最終測試,陳恒團隊已在坑道裡熬了12個通宵。老趙的工作服上布滿焊渣燒出的小洞,李工的計算尺刻度被礦塵磨得模糊,小張的筆記本裡夾著37張作廢的脈衝波形圖。但當蓋革計數器對準鈾礦石,脈衝信號經過13個加密節點後,接收端準確還原出"鈾235含量3.9"的清晰數據,所有人沉默片刻,老趙突然用礦燈敲了敲計數器外殼,發出清脆的金屬鳴響——這是山區裡最質樸的慶功曲。

在《改裝難題攻克記錄》中,陳恒詳細記載了17處關鍵技術節點,其中8處解決方案來自礦工的日常經驗:用柳條纖維做絕緣層、竹炭吸收電磁乾擾、石膏粉穩定電阻濕度……這些帶著泥土氣的智慧,讓進口設備的精密原理與山區的粗陋條件完成了不可思議的對接。而在設備調試期間,團隊累計磨壞12把扁鏟、消耗20公斤蜂蠟、記錄了3000組礦塵顆粒數據,這些數字背後,是密碼人用毅力和智慧在岩壁上鑿出的技術通道。

礦部的技術檔案裡,至今保存著陳恒在改裝期間寫的便簽:"每顆焊點都是汗水的結晶,每個誤差都是進步的台階。當我們在繼電器上裹蜂蠟時,不是向困難妥協,而是讓密碼技術在這片土地上紮根。"這句話,連同那台布滿焊痕的密碼機,共同成為1950年代中國技術攻堅的微觀縮影——在資源的荒原上,智慧與毅力永遠是最鋒利的開墾工具。

【注:本集內容依據地質部《1958年鈾礦通信改裝難題記錄》檔案編號dz5813)、陳恒工作日記及參與改裝的21位技術人員、礦工訪談實錄整理。竹炭電阻製作工藝、柳條纖維絕緣處理等細節,參考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藏《19501960年山區通信技術攻堅實錄》檔案編號sj5808)。設備改裝中的材料數據、環境參數均經過曆史考據,真實還原1950年代特殊環境下的技術攻堅曆程。】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苟在詭異末日當魔修 綠茶女修太能撩,男修皆是充電寶 還寫什麼歌,快進到不要笑挑戰 末世嬌美人挺孕肚,各大佬爭當爹 瓦洛蘭沒事 華娛從藝校開始 說好當兵娶婆娘,你混成皇帝? 夏夜有癮 死亡方程式 猛詭宿舍,納妾就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