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合作項目洽談_譯電者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譯電者 > 第342章 合作項目洽談

第342章 合作項目洽談(1 / 2)

卷首語

【畫麵:1964年10月的東德德累斯頓電子管工廠會議室,42歲的老趙盯著玻璃罐裡的蜂蠟樣本——那是日內瓦展會後東德方麵反複索要的材料。會議桌對麵,馮?布勞恩博士的手指敲打著"ve301電子管蠟封方案",鋼製文件櫃的反光映出老趙工裝口袋裡的茶嶺礦銅製探尺。鏡頭掃過牆麵,左側是東德精密電子管的剖麵圖,右側貼著中國竹炭纖維屏蔽網的編織示意圖,兩種技術路線在會議室的暖光中形成微妙對話。字幕浮現:當日內瓦展會的蜂蠟晶須還在顯微鏡下顯形,中國密碼人已在柏林的談判桌前展開新的博弈。他們用茶嶺礦的烤蠟火候換取東德電子管的低溫參數,以故宮生漆的分子結構圖紙交換瑞士鐘表的模數標準,在技術封鎖的鐵幕上鑿開細縫——那些在談判筆記畫滿的齒輪模數、在合同附件標注的蜂蠟配比、在深夜翻譯的專利條款,終將在曆史的技術合作史上,成為中國密碼從"意向探尋"邁向"實質共生"的第一組博弈坐標。】

1964年10月15日,德累斯頓的秋雨敲打著電子管工廠的玻璃窗,老趙看著馮?布勞恩遞來的合作草案,第7條"蜂蠟配方獨家授權"被紅筆圈注。他摸著口袋裡的茶嶺礦蜂蠟塊,想起三個月前在日內瓦展會上,東德工程師對蜂蠟塗層的驚歎:"我們可以共享烤蠟工藝,"他用鉛筆在"獨家"二字下劃了雙橫線,"但蜂蠟的產地配比,得由我們自己控製。"翻譯員小吳的筆尖在中德文之間快速切換,會議室的掛鐘滴答聲裡,中德技術合作的首個正式談判拉開序幕。

一、技術研發合作:在材料與設備間架設橋梁

一)東德電子管的蠟封博弈

核心爭議集中在"蜂蠟塗層技術輸出"上:

德方訴求:希望獲得茶嶺礦蜂蠟的完整配方,用於改良東德潛艇電子管的防潮性能,提出以"ve301電子管生產線"作為交換;

我方策略:老趙團隊堅持"工藝共享,材料本土"原則,同意提供蜂蠟塗層的製備流程,但拒絕透露秦嶺蜂蠟與東北鬆脂的配比秘方,"就像你們的電子管陰極材料,"小陳指著德方技術參數,"核心配方都該留在自己的土地上。"

最終達成的《中德電子管封裝技術合作備忘錄》充滿妥協智慧:

中方輸出蜂蠟塗層的溫度控製與分子改性工藝,德方提供電子管陰極材料的耐低溫數據;

聯合開發的"蠟封電子管"知識產權共享,專利證書同時印有中德文技術特征,產地標注"中德協同";

建立材料互信機製,雙方定期交換蜂蠟與陰極材料的微觀檢測數據,但核心配比仍由各自保密。

馮?布勞恩在備忘錄簽字後,指著老趙的蜂蠟塊笑道:"你們的蜂蠟,"他用生硬的中文說,"是電子管的"東方棉襖"。"老趙回贈了刻有茶嶺礦坐標的蜂蠟印章:"棉襖的針線可以共享,但棉花得自己種。"

二)瑞士鐘表的木質齒輪之約

日內瓦的鐘表工坊裡,米歇爾的圖紙攤開在樺木齒輪旁邊,"我們想把這種模數應用於極地鐘表,"他的筆尖停在0.01毫米容錯間隙,"願意用瑞士機床的低溫加工技術交換。"小陳團隊敏銳捕捉到契機:

瑞士方麵對木質齒輪的低溫適應性興趣濃厚,而我方需要精密機床加工微型金屬部件;

提出"技術交叉授權"方案:中方授權木質齒輪的模數設計與蜂蠟間隙補償技術,瑞方開放精度0.001毫米的瑞士機床對華出口。

談判中的關鍵轉折發生在模數標準的爭論:當米歇爾堅持采用歐洲齒輪標準,老趙拿出東北抗聯的齒輪磨損記錄:"零下40c的脹縮數據,"他指著泛黃的筆記,"比阿爾卑斯山的低溫多了15的濕度乾擾。"最終雙方同意建立"極端環境齒輪聯合標準",融合中瑞兩國的氣候數據與加工工藝。

二、人才培養:在工坊與實驗室間編織紐帶

一)東德技工的蠟藝學徒

德累斯頓的技工培訓車間,三名東德學徒圍著老趙的烤蠟爐,鬆木柴火的劈啪聲中,蜂蠟融化時的62c黃金溫度被反複驗證。"溫度高1c,棕櫚酸分子排列就會紊亂,"老趙用礦燈改裝的紅外測溫儀演示,"就像你們的電子管陰極,電壓不穩就會失真。"學徒漢斯後來在日記中寫道:"中國人用礦工的經驗控製分子結構,這比實驗室的精密儀器更需要手感——而手感,是可以跨國界傳遞的。"

作為對等交換,兩名中國技工被派往東德電子管工廠,在克勞斯工程師指導下學習陰極材料製備。當李師傅發現德方用鎳合金提高電子發射效率,立即聯想到茶嶺礦的銅製探尺:"銅鎳合金的導電率,"他在筆記中對比,"和我們蜂蠟裡的鬆脂成分一樣,都是向自然借的力。"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二)緬甸邊境的竹蠟工作坊

中緬邊境的竹樓裡,小陳與緬甸工程師波巴正在調試"竹蠟複合絕緣層"。波巴用竹刀削著本地竹纖維,小陳測量著纖維直徑:"3微米的孔徑,"他對照顯微鏡數據,"比我們的竹炭纖維粗1微米,正好適合熱帶雨林的高濕環境。"這種基於本土材料的合作培訓,培養出首批掌握"竹蠟技術"的緬甸技工,他們的工具包上,同時印著中國礦燈與緬甸竹編的圖案。

人才培養協議特彆注明:"技術傳授不超過應用層麵,核心原理由雙方各自保留。"這種"授人以漁"的策略,既避免了核心技術外流,又讓合作項目紮根於當地材料基礎——當緬甸技工用本地竹子製作屏蔽網,中國的蜂蠟配方始終藏在茶嶺礦的坐標裡。

三、標準製定:在差異中尋找公約數

一)極端環境加密設備標準

中德瑞三方參與的標準製定會議在柏林召開,老趙的礦洞數據與瑞士的阿爾卑斯山測試報告形成互補:

低溫標準:融合漠河的50c濕度數據與瑞士的40c乾燥環境參數,製定"雙軌低溫適應標準";

防潮等級:將舟山群島的鹽霧數據與緬甸雨林的高濕參數合並,形成"梯度濕度防護體係";

模數規範:保留中國的1.0模數與瑞士的1.5模數,增加"環境自適應模數轉換公式"。

最具象征意義的是"材料本土性條款":標準要求極端環境設備必須使用至少30的本土材料,"就像蜂蠟之於中國,"小陳在會上發言,"讓每個國家的密碼設備,都帶著土地的防偽標識。"

二)密碼技術術語互譯

在《國際密碼學詞典》的修訂中,中方團隊推動收錄23個本土術語:


最新小说: 天命陰陽師,請叫我陰司大人! 不想當大將的我選擇佛係 我的落魄千金大小姐 死神:學醫拯救不了屍魂界 CS:最後一舞,舞成職業通天代 諸天火紅年代,冰箱每日刷新 驚鯢撿了一個人:他要彌補遺憾? 洪荒:求求你彆再廣納道侶了! 穿越後,我收養了反派大boss 從穿越漢少帝劉辯開始,無敵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