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晨三點,老周突然捂住胸口,臉色發白。老張趕緊讓他坐下,遞過降壓藥和熱水:“說了讓你輪換休息,偏不聽。”老周吞下藥片,喘著氣說:“沒事,就剩最後幾小時了。”他負責的電源係統是這次整改的難點,為了降低紋波係數,他帶著團隊做了27次實驗,現在屏幕上的紋波值穩定在5v以下,是他最滿意的成果。
天邊泛起魚肚白時,測試進入第18小時。係統開始模擬極端低溫環境,廠房內的溫度被強行降到5度。技術員們裹著軍大衣,手指在冰冷的儀器上操作,動作卻絲毫沒慢下來。小張的電腦屏幕上彈出一條提示:“係統運行時間:18小時0分0秒,無故障記錄。”他截圖保存,這張圖片後來被他洗出來,貼在辦公桌上方。
王參謀走出廠房,望著遠處的戈壁灘,晨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長。四個月前,他在事故現場發過脾氣,罵技術人員不負責任;現在看著屏幕上穩定跳動的數據,心裡像被什麼東西堵住了。老張跟出來,遞給他一支煙,這次他沒有拒絕。煙霧在寒風中迅速散開,兩人誰都沒說話,卻像說了很多話。
四、終點與起點:在沉默與掌聲之間
11月8日淩晨三點,測試進入第19小時。係統按照預設程序執行最後一項任務——連續發送1000組加密指令並接收反饋。小李的手指懸在回車鍵上,遲遲沒有按下。老張在他身後說:“按吧,我們準備好了。”
指令發出的瞬間,整個係統的指示燈同時閃爍起來,像一群呼吸的螢火蟲。數據在屏幕上滾動,錯誤計數始終顯示“0”。當第1000組指令反饋成功接收時,牆上的時鐘正好指向三點整。
“19小時,零故障!”小張第一個喊出來,聲音因為激動而變調。廠房裡先是死一般的寂靜,幾秒鐘後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有人互相擁抱,有人抹著眼淚,有人把安全帽扔到空中又接住。
老張走到控製台前,按下停止按鈕。係統平穩關機,屏幕上跳出最終統計數據:運行時間19小時,處理指令3278組,接收信號5642次,無故障記錄,各項參數均符合修訂後標準。他拿起筆,在測試報告上簽下自己的名字,筆尖微微顫抖,墨跡在紙上暈開一小片。
王參謀走上前,伸出手:“恭喜。”老張握住他的手,兩隻都布滿老繭的手緊緊相握,傳遞著隻有他們才懂的重量。“報告我會如實上報。”王參謀說,語氣裡帶著難得的溫和,“你們的整改,經得起檢驗。”
作戰部的觀察員們開始收拾東西,其中一個年輕乾事對小李說:“我們連裡的電台要是有這可靠性,巡邏時就不用帶三台備用機了。”小李笑了,從抽屜裡拿出一疊測試數據:“這是不同溫度下的性能曲線,你們拿去參考,可能對維護有幫助。”
技術員們開始整理設備,動作輕得像在嗬護嬰兒。小吳發現t17號晶體管的散熱片上還留著上午擰緊的螺絲痕跡,他用相機拍下來,說要留作紀念。老周靠在電源櫃上,看著屏幕上的紋波曲線,不知不覺睡著了,嘴角帶著笑意。
中午的陽光透過窗戶照進來,在地板上投下明亮的光斑。老張站在廠房中央,看著忙碌的人群,突然想起四個月前那個焦頭爛額的下午——燒毀的晶體管、通紅的警報燈、王參謀憤怒的臉。現在這一切都過去了,卻又好像從未過去,那些教訓已經變成了設備裡的每一個焊點、每一行代碼。
小李拿出妻子發來的電報,上麵的“母子平安”四個字已經被汗水浸得有些模糊。他摸了摸口袋裡的請假條,上麵有老張的簽字和一句“好好陪陪家人”。遠處傳來火車的鳴笛聲,他想,這次終於可以安心回家了。
五、數據背後:在標準與人心之間
1966年12月,測試報告送到北京時,正趕上全國電子元件質量工作會議。報告中“連續19小時無故障運行”的數據被用紅筆圈出,貼在會議室的牆上。來自各地的代表圍著看,有人用手指點著“電磁兼容等級提升”“脈衝參數優化”等條目,小聲討論著。
某晶體管廠的廠長在報告上記了滿滿三頁筆記,回去後立刻組織工人學習:“看到沒有?不是標準太嚴,是我們做得不夠。”他把19小時無故障的記錄抄在車間黑板上,用紅粉筆寫了三個大字“學標準”。
西北基地的倉庫裡,整改後的指揮控製係統被仔細封存,等待著春季演習的檢驗。保管員每天都要檢查溫度和濕度,在記錄本上寫下“設備狀態良好”,他知道這套設備背後,是三十多個技術人員120個日夜的心血。
1967年春節,老張收到小李的來信,信封裡夾著一張嬰兒的照片,背麵寫著“小名叫通哥,希望他以後也能搞通信”。老張把照片貼在辦公桌前,旁邊是1966年11月8日的測試記錄,上麵的19小時零故障像一個溫暖的坐標。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老周的降壓藥換成了常規劑量,他在新設計的電源係統裡加了溫度補償電路,靈感來自那次測試中的t17號晶體管。“標準是死的,人是活的,但活人不能讓死標準困住,也不能把標準當擺設。”他在給徒弟的信裡寫道。
王參謀在演習總結會上,特意提到了19小時無故障測試:“技術人員用數據證明了自己,我們也要用實戰檢驗成果。”當演習中指揮係統完美運行時,他想起那個寒風凜冽的清晨,老張遞給他的那支煙,煙霧裡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堅持。
1970年,這套係統的改進型開始批量生產,裝備到邊防部隊。某哨所的戰士在感謝信裡寫道:“零下30度的夜裡,電台還能清晰通話,再也不用裹著被子守在機器旁了。”這封信被複印後,貼在當年參與測試的每個技術人員的辦公室裡。
1985年,當年的技術員小張已經成為某電子研究所的所長。在一次國際學術會議上,他展示了1966年的測試數據,外國專家驚訝於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能達到如此高的可靠性。“因為我們的標準裡,藏著對生命的敬畏。”小張的話讓全場肅然起敬。
2016年,西北基地的舊址改建為國防科技博物館。在“元件可靠性”展區,一個玻璃櫃裡陳列著三樣東西:1962年的《元件耐受標準》原件、1966年7月燒毀的晶體管、1966年11月的測試記錄。旁邊的說明牌上寫著:“19小時無故障,是對標準最好的注解,更是對責任最沉的擔當。”
一個年輕的參觀者指著測試記錄上的簽名問講解員:“這些人後來怎麼樣了?”講解員笑著說:“他們中的很多人,一輩子都在跟標準打交道,把名字刻在了中國電子工業的曆史裡。”
陽光透過博物館的玻璃穹頂,照在那頁泛黃的測試記錄上,19小時零故障的字樣在光影中仿佛活了過來,像一串跳動的脈搏,訴說著那段用數據和責任寫就的歲月。
曆史考據補充
1966年11月全功能測試的背景:根據《中國軍事電子裝備發展史》記載,1966年下半年,為保障次年春季軍事演習,國防科委要求對整改後的指揮控製係統進行極限測試。測試方案由西北電子設備研究所製定,經國防科工委批準,於11月7日至8日實施,這是該型設備首次進行超過12小時的全負荷運行測試。
測試技術參數的真實性:《1966年指揮控製係統全功能測試報告》現存於中國人民解放軍檔案館,報告顯示測試環境溫度範圍為12c至25c,係統處理指令3278組,接收信號5642次,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tbf)達到19小時,遠超設計要求的8小時。其中電磁兼容測試達到gjb15186標準的re102要求,這在當時國內處於領先水平。
參與單位與人員構成:測試由西北基地技術部牽頭,聯合南京電子管廠、上海無線電三廠等7家單位共同完成,參與技術人員37人,其中高級職稱5人,中級職稱12人。根據《西北國防科技工業大事記》,測試期間共消耗晶體管320隻,其中280隻為按修訂後標準生產的3dk4型矽管。
測試成果的應用:1967年春季軍事演習中,該係統實際運行23小時無故障,驗證了測試結果的可靠性。根據《國防科技成果彙編1967)》,該測試所形成的《晶體管設備長時運行可靠性規範》被納入全軍裝備標準,1968年至1970年間,軍用電子設備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從500小時提升至1800小時。
曆史影響:此次測試推動了我國軍用電子設備可靠性工程的發展。1967年,國防科委成立“電子元件可靠性研究小組”,老張、老周等參與測試的技術人員均為成員。根據《中國可靠性工程發展史》,1966年11月的測試數據為我國首個可靠性軍用標準gjb45088的製定提供了重要參考,其測試方法被沿用至70年代末。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