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0章 密碼本設計_譯電者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譯電者 > 第810章 密碼本設計

第810章 密碼本設計(1 / 2)

卷首語

1968年深冬,內蒙古草原的白毛風裹著雪粒抽打在通信站的鐵皮屋頂上,發出嗚咽般的聲響。報務員其其格戴著露指手套,指尖在電鍵上敲擊出急促的摩爾斯碼,譯電本攤開在膝頭,泛黃的紙頁上滿是用蒙漢兩種文字標注的符號。當最後一組密碼“??????6237”被譯出時,她嗬出的白氣在煤油燈上凝成細小的冰晶——這組源自1962年核密碼體係的指令,經蒙語語法重組後,即使被敵方截獲,也隻會被當作一段普通的牧民諺語。

通信站站長老張站在氈房外,手裡攥著剛收到的破譯報告。三個月前在新疆邊境截獲的敵方電文,正是因為使用單一密碼體係被破譯,導致一次伏擊行動暴露。而此刻,其其格譯出的這份緊急通報,通過雙重加密的層層防護,從北京一路暢通無阻送到草原深處,字裡行間的“狼群動向”其實是指敵方偵察機的活動軌跡。

風突然停了,氈房裡的煤油燈跳了一下,照亮譯電本封麵上燙金的編號“6819”。這組數字裡藏著設計者的匠心:19源自蒙語字母表的19個基礎輔音,68則是1968年定型時的年份。老張抬頭望向天邊的獵戶座,想起兩年前在密碼編譯室裡,語言學家那順和數學家老李為了一個語法加密規則爭得麵紅耳赤,此刻那些爭論仿佛都化作了電鍵敲擊的節奏,在風雪中傳遞著無聲的密碼。

一、加密的緣起:從一次破譯事故說起

1966年秋,新疆塔城地區的邊防部隊截獲了一份敵方加密電文。當破譯組用三個月時間終於解開時,所有人都倒吸一口涼氣——電文詳細記錄了我方邊境巡邏路線,甚至包括換崗時間。更令人心驚的是,這份電文使用的加密體係,與我方1962年啟用的核密碼初級版本有70的相似度。

“他們摸到了我們的加密規律。”老張在緊急會議上把破譯報告拍在桌上,紙頁上的密碼矩陣被紅筆圈出多處雷同點。負責密碼設計的老李臉色鐵青,他認出其中幾組關鍵密鑰正是三年前核試驗時用過的,“當時為了應急,簡化了迭代次數,沒想到成了隱患。”

作戰部的王參謀帶來了更壞的消息:某前沿哨所按原密碼體係發送的補給請求被篡改,導致運送糧食的車隊誤入雷區。“單一密碼體係撐不住了。”他的軍靴上還沾著戈壁的沙塵,“敵人的破譯技術在進步,我們必須搞雙重保險。”

會議持續了三天三夜,最終聚焦在兩個方向:一是改進數學加密算法,增加密鑰複雜度;二是尋找一種敵方難以掌握的自然語言作為載體。當有人提出蒙語時,會場陷入沉默——這種擁有獨特元音和諧律和語法結構的語言,在解放軍報務員中隻有不到5的人掌握。

那順是參會的唯一蒙古族乾部,來自內蒙古軍區通信站。他攤開蒙語語法書,指著“格”的變化規則說:“同樣一個‘山’字,在主格、賓格、與格中的形態都不同,敵人就算截獲,也會以為是拚寫錯誤。”他現場演示,將“1962”這個數字用蒙語序數詞、基數詞、集合數詞三種方式表達,“這本身就是一層加密。”

老李起初對此不以為然。作為1962年核密碼的設計者之一,他堅信數學算法的可靠性:“語言有歧義,數學才精確。”他在黑板上寫下rsa算法的雛形公式,“增加公鑰長度,比什麼語言都管用。”那順卻拿出一份蒙語詩歌,用不同斷句方式能解讀出完全不同的意思:“這才是天然的加密,比公式更難破解。”

爭論的轉折點出現在1967年春節。那順帶來的一份蒙語民間故事集,其中一段關於狼和羊的寓言,經他重新斷句和變格後,竟準確還原了去年雷區事故的坐標。“敵人就算知道是蒙語,也想不到我們把軍事術語藏在諺語裡。”那順的演示讓老李沉默了,他連夜計算這種語法加密的複雜度,結果顯示其破譯難度不亞於1024位密鑰的數學加密。

最終確定的方案是“雙重加密”:底層采用1962年核密碼的改進版,保留關鍵的矩陣變換和迭代規則;表層則用蒙語語法進行二次編碼,將軍事術語轉化為日常詞彙,通過格、態、體的變化隱藏真實含義。王參謀在方案上簽字時,特意加了一句:“要讓敵人就算破譯了數學層,也栽在語言層。”

二、碰撞與融合:兩個體係的博弈

1967年4月,密碼編譯組成立,辦公室設在北京某研究所的地下室。老李帶來的核密碼原始手稿有整整三箱,泛黃的紙頁上布滿演算公式,其中1962年試驗時用過的密鑰表被紅筆圈了又圈。那順則帶來了更奇特的“裝備”——一整套蒙語民間文學集成,從史詩《江格爾》到牧民諺語,堆起來有半人高。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第一次編譯就陷入僵局。老李設計的數字密鑰需要嚴格的對應關係,而蒙語的元音和諧律要求相鄰字母必須同屬陽性或陰性。當“07”被對應到“?”陽性元音),下一個數字“19”按規則應對應陰性元音時,老李堅持必須保持數字序列的連續性。

“數學不管陰陽,隻講邏輯。”老李把咖啡杯重重放在桌上,速溶咖啡的粉末濺到密碼表上,“1962年的核密碼能在毫秒內完成加密,就是因為不搞這些彎彎繞。”那順卻翻開《蒙古秘史》,指著其中一段用不同元音書寫的同一事件:“這就是祖先的智慧,同樣的意思,換個元音就能隱藏秘密。”

僵局持續了整整一周。直到某天深夜,其其格——當時還是那順帶的實習生——無意中用蒙語數詞給密鑰編號,發現“六”?????)和“八”????)的輔音結構剛好能嵌入老李設計的矩陣。“你們看,這兩個詞的首字母都是?和?,在矩陣裡正好是對角位置。”她的發現讓兩個固執的專家第一次達成共識。

妥協從數字與字母的對應開始。他們保留了1962年核密碼中“每個數字對應兩個字母”的規則,但增加了蒙語特有的“軟音化”規則——當數字序列中出現偶數時,後續字母要發成軟音。老李起初認為這會破壞算法的嚴謹性,直到他用計算機模擬當時的大型機)發現,這種變化使密鑰空間擴大了整整8倍。

更大的挑戰在術語轉化。“坦克”在蒙語中是外來詞“tahk”,直接使用容易暴露。那順提出用“鐵駱駝”替代,既符合蒙語構詞習慣,又能通過“工具格”的變化隱藏數量——“鐵駱駝nn”表示一輛,“鐵駱駝??д”表示多輛。老李卻擔心這種模糊性會導致譯錯,堅持要在數字層保留精確數量。

爭論最激烈的是“時間表達”。核密碼要求精確到分鐘,而蒙語傳統上用“日升”“日中”“日落”等模糊時段。在一次模擬演練中,這種差異導致“1530”被譯成“日偏西”後,作戰部的參謀誤判為17點左右。王參謀在複盤時拍了桌子:“這不是學術討論,錯一分鐘可能要死人!”

最終的解決方案藏著雙方的妥協:數字層嚴格保留精確時間,蒙語層則用“時辰+方位”的組合來暗示,比如“日中偏南兩指”對應1330。其其格還發明了“動態變格”法,根據季節調整時段對應的實際時間,夏季的“日升”比冬季早兩個小時,這讓密碼又多了一層時間維度的加密。

編譯組的地下室漸漸形成奇特的氛圍。老李開始學蒙語語法,筆記本上記滿了“賓格後綴ыг”“與格後綴д”;那順則對著核密碼的迭代公式啃起了高等數學,草稿紙上既有蒙古文的彎曲線條,也有阿拉伯數字的矩陣排列。某天深夜,那順在黑板上寫下“??????山)”的五種變格,老李突然發現這剛好對應他設計的五輪加密變換。

“這不是巧合。”老李的聲音帶著激動,“你們的格變化,本質上就是一種自然語言的矩陣變換。”他用紅粉筆在每種變格旁寫下對應的矩陣參數,那順看著看著突然拍大腿:“我們的祖先早就懂了,同樣的詞,換個格就像換了層皮!”

三、草原試煉:實戰環境的打磨

1967年秋,第一批密碼本送到內蒙古邊防部隊試用。其其格此時已成為正式報務員,她帶著密碼本在草原上奔波,每到一個通信站就進行實地測試。在錫林郭勒盟的一個哨所,她發現老報務員對蒙語語法掌握不足,常把“與格”和“位格”弄混,導致“向高地移動”被譯成“在高地駐守”。

“這不是簡單的翻譯錯誤。”其其格把錯誤案例記在本子上,風把紙頁吹得嘩嘩響,“在密碼裡,這就是貽誤戰機。”她不得不從頭教起,用牧民放牧的例子講解不同格的用法:“就像‘把羊趕到河邊’和‘羊在河邊’,動作完全不同。”

與此同時,新疆邊境的測試暴露出另一問題。當地蒙古族使用的衛拉特方言與標準蒙語有差異,密碼本裡“機槍”對應的“?????”在方言裡是“獵犬”的意思。當一份“機槍部署”的電文被譯成“獵犬位置”後,哨所誤以為是軍犬訓練指令,差點錯過戰機。

那順接到反饋後,帶著錄音機深入牧區。在一個月的時間裡,他記錄了23種方言的詞彙差異,對密碼本進行緊急修訂,增加了“方言映射表”,同一概念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表層詞彙。比如“飛機”在東部用“????”鳥),在西部則用“?????”飛禽),但底層對應的數字密鑰保持一致。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最新小说: 殘疾王爺帶崽退婚?我偏要嫁! 南風北枳 醉釣!小公主一撒嬌,九爺瘋狂心動 魔獸之光明聖女 我名黃天,蒼天已死什麼鬼? 我有億點馬甲怎麼了? 宗門噩夢:我的修為靠丟人 元武劍仙傳 區區藝考,你覺醒神話戰魂? 神翊暗殤之千回端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