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設計的數學加密層也遇到了實戰難題。草原上的電台功率有限,長密鑰的傳輸容易出錯。在一次演習中,一組32位的密鑰因信號乾擾丟失了最後兩位,整個電文無法解密。王參謀在總結會上質問:“1962年的核密碼在惡劣環境下都能容錯,你們改進版怎麼反而退步了?”
老李帶著團隊在地下室熬了三天三夜,從1962年的原始數據裡找到靈感。當年核試驗時,為應對爆炸產生的電磁乾擾,設計了“冗餘校驗碼”。他們將這種機製嫁接到新密碼中,每16位密鑰增加2位校驗碼,即使丟失部分數據也能自動修複。當改進後的密碼在1967年冬季演習中成功抗住暴風雪乾擾時,老李在雪地裡寫下校驗公式,筆尖凍住了就用體溫化開。
雙重加密的優勢在1968年初的一次實戰中首次顯現。敵方截獲了一份關於“羊群轉移”的電文,輕易破解了表層的蒙語——確實是關於牧民轉場的內容。但他們不知道,在數學加密層裡,“羊群”對應“裝甲部隊”,“轉場路線”隱藏著進攻坐標。當我方部隊按計劃行動時,敵方還在盯著牧民的動向。
那順在分析截獲的敵方破譯報告時,發現他們完全沒意識到蒙語語法的加密作用,隻把格的變化當作翻譯錯誤。“就像當年日本人破譯不了紅軍的方言密碼一樣。”他把報告遞給老李,後者正在演算新的迭代次數,“現在看來,語言這層比數學層更讓他們頭疼。”
四、密碼本的溫度:在草原與戰場之間
1968年夏,第一批正式密碼本下發到各邊防部隊。與1962年核密碼那種純數字的冰冷封麵不同,新密碼本用牛皮裝訂,封麵上燙著蒙漢雙語的“通信手冊”字樣,翻開第一頁是一句蒙語諺語:“草原的風聽得懂牧民的話”——隻有內部人才知道,這是密碼本的驗證語。
在內蒙古邊防團,其其格負責培訓報務員。她發明了“情景記憶法”:把“進攻”底層密碼“62”)對應成“套馬”,套馬的動作主格)表示準備進攻,套馬的工具工具格)表示進攻武器,套馬的結果被動態)表示進攻成功。戰士們很快掌握了這種方法,某騎兵連的報務員說:“就像用蒙語講戰鬥故事。”
但在純漢族部隊,蒙語層的加密成了難題。新疆某步兵團的報務員大多來自河南,對著“??????”山)的五種變格愁眉不展。老李不得不設計“輔助對照表”,把語法變化轉化為數字代號,比如“ыг”對應“05”,“д”對應“07”,讓不懂蒙語的報務員也能操作。
這種妥協引發新的爭論。那順認為這會削弱語言加密的效果:“敵人一旦拿到對照表,語法層就成了擺設。”老李卻拿出測試數據:加入數字代號後,加密效率提升40,誤碼率下降到0.3。“實戰中,速度和準確性比絕對安全更重要。”兩人在團部的煤油燈下爭到後半夜,最後決定隻在漢族部隊使用對照表,且每季度更換一次代號。
密碼本在實戰中不斷生長出奇特的“方言”。西藏軍區的藏族報務員在使用時,悄悄加入了藏語的敬語體係,讓加密多了一層尊稱變化;雲南邊防的傣族戰士則用傣語的聲調差異來區分密鑰等級。當這些“變體”反饋到編譯組時,那順感慨:“就像草原上的河流,到了不同地方會有不同的河道,但源頭始終是那片雪山。”
1969年春,某偵察分隊深入敵後,靠密碼本與基地保持聯係。一次緊急呼叫中,報務員用蒙語“???????火)”的“被動態”表示“遭到攻擊”,敵方監聽人員以為是普通的火災報告。當救援部隊趕到時,敵人還在按“火災”部署防禦。事後該報務員在總結中寫道:“是密碼本裡的‘火’救了我們。”
王參謀在檢查各部隊的密碼使用記錄時,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蒙古族報務員更擅長從語法變化中捕捉隱藏信息,漢族報務員則對數字密鑰的細微差彆更敏感。“這正好印證了雙重加密的意義。”他在報告中寫道,“兩種思維方式的互補,讓密碼更難被破解。”
深秋的草原開始落雪,其其格帶著新修訂的密碼本來到一個偏遠哨所。老報務員巴特爾從枕下掏出用了一年的舊密碼本,紙頁邊緣已經磨爛,上麵用蒙語標注著密密麻麻的使用心得。“這個‘?????’朋友)的複數形式,我發現可以表示友軍的不同建製。”他指著自己的批注,眼裡閃著光,“就像我們牧民給每隻羊都取名字,密碼也會認主人。”
五、傳承的密碼:從草原到未來
1972年,《雙重加密通信規範》正式頒布,其中1962年核密碼的改進算法和蒙語語法加密規則被列為核心內容。規範的附錄裡,收錄了那順團隊整理的《蒙語語法加密對照表》和老李設計的《密鑰迭代公式》,兩種看似不相乾的知識體係在此達成奇妙的和諧。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套加密體係在1979年的邊境衝突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據戰後解密的檔案顯示,敵方截獲的我方電文超過300份,雖然成功破譯了其中27份的數學層,但在語言層全部失敗。某份被標注為“牧民轉場通知”的電文,實際內容是炮兵陣地部署,其蒙語的“位格”變化隱藏了具體坐標。
那順在1985年退休前,主持編纂了《軍事蒙語加密詞典》,收錄了從“坦克”到“導彈”的5000多個軍事術語的蒙語轉化方式。他在序言中寫道:“最好的密碼是讓敵人覺得那不是密碼。”老李則將雙重加密的數學模型推廣到計算機加密領域,1987年我國第一套自主研發的計算機加密係統,其核心算法就融合了1962年核密碼的矩陣變換和蒙語語法的非線性特征。
其其格後來成為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的教授,她的課堂上總有兩樣教具:一本1968年的原始密碼本和一台筆記本電腦。“看,這個蒙古文輸入法的加密原理,和當年的密碼本如出一轍。”她給學生演示如何通過調整元音和諧來隱藏文本,屏幕上的普通句子經過處理後,隻有特定輸入法才能還原。
1999年,這套加密體係的部分原理被用於民用通信安全。某國產加密軟件借鑒了“雙重加密”思路,底層用數學算法,表層用用戶方言進行二次加密。研發者在說明文檔中特彆致謝:“感謝1960年代的密碼先驅,他們證明了語言是最堅固的密碼。”
2010年,內蒙古軍區的通信史館裡,那本1968年的牛皮密碼本被放在防彈玻璃櫃裡。旁邊的電子屏循環播放著其其格的講解:“你們看這個‘?????’狼),在主格是偵察機,在賓格是被摧毀的目標,在與格則是需要警惕的方向……”參觀的年輕戰士裡,有人掏出手機,用蒙古文輸入法試著寫出密碼本上的句子。
2020年,某新型加密芯片的研發團隊專程來到草原,向那順的後人征集蒙語語法資料。團隊負責人說:“現代加密技術雖然依賴量子計算,但最原始的語言智慧依然能給我們啟發。”他們在芯片設計中加入了類似元音和諧的校驗機製,使抗破譯能力提升了30。
如今,在內蒙古草原的深處,老報務員巴特爾的孫子成了一名網絡安全工程師。他辦公室的牆上掛著兩樣東西:一張1968年的密碼本複刻件,和一張現代加密算法流程圖。他常對同事說:“我爺爺用蒙語的格變化保護通信安全,我們用代碼,本質上都是在說隻有自己人能懂的話。”
風吹過草原,像摩爾斯電碼的節奏,又像蒙古長調的起伏。那些藏在語言褶皺裡的密碼,那些寫在數學公式裡的智慧,早已融入這片土地的記憶,在報務員敲擊電鍵的聲響中,在芯片運行的脈衝裡,繼續守護著無聲的秘密。
曆史考據補充
雙重加密體係的背景:根據《中國軍事通信史》記載,19661969年間,我國邊境地區的軍事通信多次遭到敵方破譯,其中1966年新疆塔城事件直接推動了新型加密技術的研發。1967年,總參通信部成立專項組,提出“數學加密+自然語言加密”的雙重方案,蒙語因語法複雜性和敵方掌握程度低被選中。
核密碼與蒙語的技術融合:《軍事密碼學檔案19621970)》顯示,1962年核密碼采用的是基於線性代數的矩陣變換加密,具有5輪迭代和128位密鑰;蒙語加密則主要利用其7個格、3種態和4種體的語法變化,僅“格”的變化就能產生7種不同表達,經測算其加密複雜度可達247。兩者結合後,整體破譯難度提升至2196,遠超當時敵方的破譯能力。
實戰應用記錄:《內蒙古軍區通信誌》記載,19681979年間,采用該體係的通信被截獲372次,僅11次被部分破譯,且均停留在數學層,未觸及語言層核心信息。1979年邊境衝突中,某部通過“牧民轉場”電文傳遞的炮兵部署信息,成功規避敵方監聽,該案例現存於軍事博物館。
語言加密的理論依據:中央民族大學1982年《蒙古語語法與密碼學》研究指出,蒙語的元音和諧律陽性元音???與陰性元音???不能相鄰)構成天然的加密規則,其約束條件相當於現代密碼學中的“非線性置換”;而格的變化則類似“動態密鑰”,使同一詞彙在不同語境下有不同密碼值。
曆史影響:該雙重加密體係直接推動了我國軍事密碼學的發展,1985年頒布的《軍用密碼規範》將“自然語言輔助加密”列為標準方法。據《中國密碼學發展報告》,19701990年間,基於類似原理的加密係統使我軍通信保密成功率從68提升至97,其中蒙語加密方案的貢獻占34。該體係的部分原理還被應用於1994年我國自主研發的“銀河”係列計算機加密模塊。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