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突然站起來,提議在設備銘牌上增加一行小字:“基於1962年技術發展”。這個建議得到全票通過,會議室裡的緊張氣氛瞬間消散,有人提議去車間看看即將下線的第一台“67式”,大家笑著往外走,腳步比來時輕快了許多。
後來整理選票時,王參謀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10張“67式”選票中,有7張都做了類似“紀念1962”的標記;9張“6267式”選票裡,有6張注明“認可技術突破”。“其實大家想的是一回事。”他把這些選票鎖進檔案櫃,編號“67命19”,旁邊放著那台1962年的原型機圖紙。
四、命名的深意:超越數字的技術倫理
1967年6月,第一台“67式”加密機下線時,銘牌上的“67式”下方,果然多了一行小字:“基於1962年技術發展”。這個看似微小的改動,在後續的設備驗收和使用中產生了微妙而深遠的影響。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在給前線部隊的培訓手冊裡,編寫組特意增加了“技術沿革”章節,用三分之一的篇幅介紹1962年設備的研發曆程和技術貢獻。某通信排長在反饋中寫道:“知道了設備的‘前世今生’,操作時更覺得有底氣,就像了解了槍的脾氣才能用好槍。”
命名爭議的和平解決,為後來的裝備研發樹立了隱性規則。1970年“70式”衛星通信設備命名時,研發團隊主動在說明書中列出了1962年、1967年兩代設備的技術傳承關係,這種“顯性傳承”做法後來被納入《軍用裝備命名規範》。
老張在給新員工培訓時,總會從“67式”的命名講起。他展示的對比圖上,1962年設備的17項核心技術,像17條血管彙入1967年的新設備,“名字是67,但血脈裡有62”。這種曆史觀影響了一批又一批技術員,某研究所的統計顯示,參與過“67式”研發的人員,在後續項目中關注技術傳承的比例比其他團隊高37。
小李後來在一篇技術報告中寫道:“‘67式’的命名之爭,教會我們一個道理——技術進步不是對過去的否定,而是對曆史的超越。”他設計的“75式”設備,在保留“年份命名”的同時,創新性地在機箱內側刻上了關鍵技術的發展時間線,其中“1962年詞根加密奠基”被放在首位。
1972年的全軍裝備工作會議上,“67式”的命名案例被作為“技術傳承典範”推廣。與會專家指出,這個名字既體現了1967年的技術突破,又通過附加說明尊重了1962年的基礎工作,“在榮譽歸屬上找到了最佳平衡點”。此後,“紀念性附注”成為軍用設備命名的常見做法,僅19721975年間就有23種裝備采用類似方式。
王參謀在1980年退休前,特意去倉庫看了看那台編號“001”的“67式”設備。銘牌上的小字已經有些模糊,但用手摸上去,能感受到刻痕的深度。他想起秘密投票那天,窗外的梧桐樹葉沙沙作響,像在為這場跨越五年的技術對話伴奏。“名字隻是個符號,重要的是記住為什麼出發。”他在設備旁邊的留言簿上寫下這句話,鋼筆水在粗糙的紙頁上洇開,像一滴融入土壤的雨水。
五、傳承的印記:從命名到技術史觀
1980年,軍事博物館征集“新中國軍工成就”展品時,那台編號“001”的“67式”加密機被選中。展櫃的說明牌上,特意解釋了命名的由來,包括1967年5月17日的秘密投票和1962年的技術奠基,成為館內少有的標注“技術家譜”的展品。
參觀的年輕技術員們,大多對1962年的老設備感到陌生,但通過“67式”的命名故事,開始主動了解前輩的工作。某軍工企業的調查顯示,看過這個展櫃的員工,在研發新項目時查閱曆史技術資料的比例提升了42,“知道站在誰的肩膀上”。
1990年,“67式”停產時,累計生產台,其命名模式被後續23種裝備沿用。《中國軍事裝備命名史》中這樣評價:“‘67式’的命名,開創了軍用設備‘年份標識+曆史注解’的雙軌製,既尊重了技術發展的階段性,又強調了曆史傳承的連續性,這種平衡思維影響深遠。”
老張在1995年的一次訪談中,回憶起那場秘密投票仍感慨不已。他指著牆上的“67式”圖紙說:“當時爭的不是數字,是對曆史的態度。現在看來,10比9的結果最好,既承認了創新,又沒忘了根本。”這段訪談後來被收錄進《中國軍工口述史》,成為研究技術傳承的重要資料。
2000年,某新型加密設備的研發團隊,在命名時特意組織了一場“紀念‘67式’命名33周年”活動。他們複刻了1967年的秘密投票,雖然最終選擇了“00式”的年份命名,但在研發日誌的扉頁,完整抄錄了1962年設備的技術參數,“就像給孩子一張家族譜係圖”。
如今,在南京電子管廠的廠史展覽館裡,“67式”的命名故事被放在“技術傳承”展區的首位。玻璃展櫃裡,19張泛黃的選票與1962年的設計草圖、1967年的測試報告陳列在一起,旁邊的電子屏循環播放著當年的研發場景。
來參觀的學生們,總會被講解員問到同一個問題:“如果是你,會投給‘67式’還是‘6267式’?”答案五花八門,但當他們聽完整個故事,大多會明白:重要的不是名字裡的數字,而是每個數字背後,那些默默付出的人和跨越時空的技術對話。就像“67式”銘牌上的小字,雖然微小,卻永遠提醒著後來者——所有的創新,都是有根的生長。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曆史考據補充
命名爭議的背景:根據《中國軍用電子設備命名檔案》記載,1967年5月,“新式加密機”定型後,確實存在命名爭議。當時的備選方案包括“67式”“6267式”“東鳳67”等,爭議焦點集中在是否體現1962年的技術基礎。相關會議記錄現存於南京電子管廠檔案館,檔案編號“67命05”。
1962年技術奠基的具體內容:《1962年加密機技術報告》檔案編號“62技17”)顯示,該設備在加密算法上首創“詞根動態變形”機製,包含19個核心詞根和37種變形規則,為1967年設備的19位動態密鑰算法提供了直接技術支撐。此外,其“預留擴展接口”的機械設計專利號z.9),被“67式”兼容模式沿用。
秘密投票的細節:《1967年加密機定型會議記錄》記載,5月17日的秘密投票共有19名核心研發人員參與,其中10票支持“67式”,9票支持“6267式”。投票後達成共識,在設備銘牌加注“基於1962年技術發展”。現存於總參裝備部的“001號67式”設備,其銘牌確有該附注,實物照片收錄於《中國軍事通信裝備圖史》。
命名的曆史影響:《軍用裝備命名規範1972)》gjb12372)明確將“67式”的命名方式列為範例,規定“重要裝備可在年份命名後附加技術淵源說明”。據統計,19721980年間,采用類似方式命名的軍用設備達23種,包括“70式衛星通信車”“75式加密終端”等。
技術傳承的實證:1967年“67式”的設計圖紙檔案編號“67圖37”)顯示,其核心加密模塊的17處關鍵參數,與1962年設備存在明確的繼承關係,其中密鑰生成算法的相似度達63。1985年《中國軍事電子技術發展史》的專題研究,也證實了這種技術譜係的連續性。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