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1971年12月16日7時58分,紐約聯合國代表團駐地的臨時保密室內,窗外的西北風裹挾著雪粒砸在屏蔽膜窗戶上,發出“劈啪”的脆響。小鄭駐美聯絡處人員)跪在電磁監測儀前,雙臂撐著桌麵,掌心因用力按壓“數據凍結”鍵而泛白——屏幕上原本規律跳動的170兆赫跳頻波形,此刻被一道猩紅的乾擾帶死死覆蓋,功率計指針卡在“19”刻度,遠超此前3.7的最高乾擾值,下方的誤碼率數字從0.3瘋狂飆升,最終停在“19”,紅色告警燈以每秒兩次的頻率閃爍,蜂鳴聲尖銳得刺耳朵;小李密碼員)坐在加密終端前,剛將“12月17日聯合國大會表決預案”的722字符指令錄入完畢,指尖按在“發送”鍵上懸了兩秒,按下後進度條僅走了63便戛然而止,終端彈出“信號受強乾擾,接收誤碼率超限,傳輸中斷”的白色提示框;搭檔小周駐地密碼員)蹲在密碼箱旁,手指反複摩挲著《抗乾擾升級預案》編號外美抗1216)封皮,手冊裡“170兆赫遇強擾→切165兆赫+擴頻”的藍色批注被指甲劃得發毛;老周駐地主任)剛從值守員那裡接到消息,此刻正攥著加密電話快步走向角落,聲音壓得極低卻帶著急切:“陳恒,170兆赫出問題了,19強乾擾,誤碼率19,同時駐地門口有三個不明人員徘徊,像美方的人!”
小李猛地抬頭,終端提示框的白光映在他臉上,手指無意識地摳著鍵盤邊緣:“表決預案明天就要用,今天傳不回去,明天代表團連立場都定不了。”小鄭終於鬆開凍得僵硬的手指,調出10分鐘前的監測日誌:“乾擾是突然來的,7時48分還正常,49分功率一下衝到19,170兆赫全被蓋了,不是之前的跟蹤乾擾,是壓製性的!”老周掛了電話,快步走到監測儀前,目光掃過屏幕上的乾擾波形:“陳恒說大概率是anaq101,美方的高強度乾擾機,讓我們先切165兆赫備用頻段,再開擴頻模式,國內10分鐘內做好接收準備。”保密室內,告警聲、電話電流聲與窗外的風雪聲攪在一起,小李的指尖還沾著鍵盤上的灰塵,小周已經抓起了頻段切換的工具,一場圍繞“高強度電磁乾擾+物理試探”的雙重應對,在零下12c的紐約清晨,驟然拉開了序幕。
一、乾擾前的預警籌備1971年12月14日15日)
1971年12月14日,距離聯合國大會表決僅剩3天,駐地團隊根據11月18日美方頻率跟蹤乾擾的經驗,啟動了“抗乾擾升級預案籌備”——核心是“預判乾擾強度升級、校驗備用頻段可靠性、強化物理安保”,畢竟從10月28日的固定雜波19db)到11月18日的頻率跟蹤27db),美方乾擾強度逐步提升,不排除在表決前實施更高功率的壓製性乾擾;同時,密碼箱已連續運行64天,雖12月9日做過維護,但強乾擾可能暴露設備潛在問題,必須提前做好應對準備。籌備過程中,團隊從“預案複盤、設備校驗、巡查強化”三個維度推進,小李的心理也從“維護後的穩定感”逐漸轉為“對未知乾擾的警惕”,每一個細節都透著“防患未然”的嚴謹。
抗乾擾預案的複盤與補充,是籌備的核心。團隊依據《1971年外交通信抗乾擾分級規程》編號外抗級7101),將乾擾按功率分為“弱擾≤5)、中擾515)、強擾≥15)”,11月18日的27db約0.5)屬於弱擾,而預案中明確“強擾需同步啟動‘頻段切換+技術反製’,單一措施無效”。12月14日的複盤會上,老周翻出1969年駐東歐代表團的案例報告:“1969年11月,他們遇到12乾擾,隻切了頻段沒開反製,結果3小時後美方也覆蓋了新頻段,延誤了緊急指令。”小李補充道:“我們現在有165兆赫和160兆赫兩個備用頻段,165兆赫之前測試過,跳頻周期2.51秒,功率29db,和170兆赫參數匹配;擴頻模式能把帶寬從19khz擴到37khz,陳恒說這樣乾擾很難全覆蓋。”小周則在預案上補充:“切頻段前要先和國內同步,不然國內收不到,擴頻也要提前10分鐘說,他們得調接收參數。”經過2小時討論,最終確定“170兆赫遇強擾→立即切165兆赫→啟用擴頻模式→測試誤碼率→傳輸指令”的五步流程,每個步驟都明確責任人,避免慌亂時職責不清。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備用頻段與擴頻參數的實地校驗,是應對的基礎。12月15日上午,小周和小李用備用密碼箱型號j7108,與在用設備參數一致)測試165兆赫頻段:小周設置“跳頻周期2.51秒,功率29db,跳頻點165.01165.19兆赫”,小李發送19字符測試指令“備用頻段測試,無內容”,小鄭監測顯示“165兆赫無乾擾,誤碼率0.3”,國內37分鐘後反饋“指令接收完整,無錯漏”。下午測試擴頻模式時,小李在加密模塊中啟用“偽隨機碼擴頻”,將帶寬從19khz調整至37khz,用頻譜分析儀觀察到“信號能量均勻分散在37khz範圍內,無明顯峰值”,符合《1971年擴頻技術應用標準》編號軍擴標7101)中“擴頻增益≥19db,誤碼率≤1”的要求。測試結束後,小周將165兆赫參數存入密碼箱“應急預設1”,按下預設鍵即可在7秒內完成頻段切換,比手動輸入快20秒——“強乾擾下,多等20秒可能就誤了大事,預設能省不少時間。”小李擦著頻譜分析儀的屏幕,心裡默默記下:165兆赫的乾擾閾值是147db,擴頻後誤碼率能降多少,還得看實際乾擾情況。
物理安保的強化,是應對“電磁+物理”雙重試探的關鍵。12月14日起,團隊將駐地周邊巡查從“每2小時1次”改為“每1小時1次”,值守員配備長焦相機和對講機,重點記錄“天線周邊、保密室窗戶、大門外50米範圍”的人員車輛。12月15日下午,值守員發現“兩名男子在天線附近徘徊,多次用望遠鏡觀察”,老周立即安排小鄭隱蔽拍攝,照片顯示兩人穿著深色大衣,袖口有美方情報機構常見的徽章痕跡。當晚,團隊就將保密室值守從3人增至4人,實行“2班倒24小時值守”,每班1人守大門、1人守保密室門口,同時用磁檢測儀型號cj7101,靈敏度19nt)對密碼箱箱體、保密室牆麵進行全麵檢測,未發現磁性異常——“美方可能會借著電磁乾擾的機會,派人靠近安裝竊聽器,磁檢測儀能測出0.1的金屬元件,不能漏查。”小鄭將檢測數據記入《物理安保日誌》,老周在旁邊批注:“16日重點盯門口,發現不明人員立即報告,不單獨接觸。”
二、高強度電磁乾擾的捕捉與初步分析1971年12月16日7時49分8時30分)
7時49分,小鄭在日常頻段預熱時,首次捕捉到170兆赫的高強度乾擾——這不是之前的頻率跟蹤,而是覆蓋整個頻段的壓製性乾擾,功率19,誤碼率19,團隊立即暫停所有通信操作,啟動“設備自檢→乾擾特征記錄→乾擾源定位”的初步分析,核心是“確認乾擾來源為美方外部設備,排除自身故障,為國內提供準確數據”。整個過程中,每個人的動作都透著緊張,卻又按部就班,小李的手指始終懸在終端“關閉”鍵上,生怕誤操作導致設備損壞;小鄭的眼睛死死盯著監測儀屏幕,連眨眼都儘量放慢,生怕錯過關鍵數據;老周則在保密室和門口之間快步往返,既要盯著乾擾分析,又要關注外麵不明人員的動向,心理上承受著“電磁乾擾+物理試探”的雙重壓力。
7時49分7時55分:乾擾突發與傳輸中斷的緊急應對。小鄭剛完成170兆赫的日常預熱,監測儀突然發出“嘀——”的長鳴,功率計指針從152db猛地跳到1952db),屏幕上的跳頻波形瞬間被紅色乾擾帶覆蓋,誤碼率數字從0.3飆升至19。他下意識地按下“數據凍結”鍵,同時喊了一聲:“有強乾擾!19!”小李剛按下“發送”鍵,終端進度條就卡在63,彈出“傳輸中斷”提示,他立即按“暫停”鍵,沒有盲目重試——“之前陳恒說過,強乾擾下重試會暴露信號規律,得先查原因。”小周則迅速關掉密碼箱的“日常模式”,切換至“應急監測”,屏幕上立即顯示“乾擾類型:連續波壓製,頻率範圍170.01170.19兆赫,與我方跳頻範圍完全一致”。老周此時剛接到值守員的報告:“門口有三個不明人員,來回踱步,朝保密室方向看。”他一邊快步走向門口,一邊喊:“小鄭記錄乾擾數據,小周查設備,我去看看外麵!”
7時56分8時10分:內部設備故障的全麵排查。老周去門口的間隙,小周和小李開始排查是否是自身設備問題:小周用萬用表測試密碼箱供電電壓,顯示“3.7v,穩定無波動”,排除電源乾擾;小李斷開終端與密碼箱的連接,單獨測試終端,無異常信號輸出;小周再用備用天線替換當前天線,監測儀顯示“乾擾仍為19,無變化”,說明不是天線故障;最後,小周用標準信號發生器向監測儀注入71db的170兆赫信號,監測儀顯示“誤差≤1db,設備正常”——“不是我們的問題,乾擾來自外部,覆蓋了整個170兆赫頻段。”小周擦了擦額頭的汗,小李補充道:“之前的跟蹤乾擾是跟著我們跳,這次是全頻段壓製,美方肯定換設備了。”此時老周回到保密室,手裡拿著值守員拍的照片:“外麵三個人穿的大衣,和15日天線附近那兩個一樣,袖口有徽章,應該是美方情報人員,沒靠近,就在門口徘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8時11分8時30分:乾擾特征記錄與乾擾源定位。小鄭和老周開始詳細記錄乾擾特征,為國內分析提供依據:小鄭用頻譜分析儀捕捉到“乾擾信號的調製方式為連續波,無間歇,功率穩定19,無衰減”,這些特征與《美方乾擾設備參數手冊》1971年譯製版)中“anaq101乾擾機”的參數完全吻合——該設備額定功率1520,工作頻段170171兆赫,典型乾擾方式為連續波壓製。隨後,小鄭用定向天線測試乾擾源方向,發現“信號從東北方向傳來,強度無明顯變化”,結合紐約地圖,東北方向正是美方長島監測站的位置——“肯定是長島那邊過來的,距離約19公裡,19功率剛好能覆蓋到這裡。”老周立即用加密電話將這些數據傳給陳恒:“乾擾機型號anaq101,功率19,連續波壓製,源方向長島,誤碼率19,同時有三個不明人員在駐地門口,疑似配合乾擾的試探。”聽筒裡傳來陳恒的聲音:“你們先按預案切165兆赫,我這邊組織分析反製方案,10分鐘內給你們回複。”
三、陳恒團隊的遠程反製指導1971年12月16日8時31分9時10分)
8時31分,國內技術團隊陳恒牽頭)收到駐地的乾擾數據後,立即啟動“乾擾分析→反製方案製定→參數同步”的遠程指導流程——核心是“基於anaq101的技術弱點,提出‘頻段切換+擴頻模式’的協同反製方案,確保誤碼率降至1以下”。此時,駐地團隊正處於“乾擾無法傳輸、不明人員未撤離”的雙重壓力下,小李反複看著終端裡的表決預案,生怕錯過傳輸窗口期;小周則握著頻段切換的工具,等著國內的參數確認;老周每隔2分鐘就去門口看一眼,擔心不明人員有進一步動作。陳恒團隊的遠程指導,不僅是技術支持,更是緩解心理壓力的關鍵,每一個參數、每一步流程,都讓駐地團隊的焦慮逐漸轉為堅定。
8時31分8時45分:乾擾設備的精準識彆與弱點分析。陳恒團隊首先將駐地傳來的乾擾數據與《美方anaq101技術手冊》比對:“功率19在該設備1520的額定範圍內)、頻段170171兆赫設備工作頻段)、連續波壓製典型模式),完全吻合,確認是anaq101。”隨後,陳恒在電話中向駐地團隊拆解該設備的弱點:“它的優勢是功率大、覆蓋範圍廣,但缺點是‘窄帶壓製’,隻能重點覆蓋一個頻段,而且切換頻段需要19秒以上的時間;另外,它對擴頻信號的壓製效果差,因為信號能量分散,它沒法同時覆蓋整個擴頻帶寬。”老周追問:“那我們切到165兆赫,它會不會很快也覆蓋?”陳恒回複:“165兆赫不是它的優先覆蓋頻段,根據情報,它的初始設定是重點盯170兆赫,切換到165兆赫需要重新調整參數,至少需要30分鐘,這段時間足夠我們傳輸指令;而且我們再開擴頻,就算它覆蓋了165兆赫,誤碼率也能降下來。”小李在旁邊記下:anaq101切換頻段需30分鐘,擴頻能分散能量,這是反製的關鍵。
8時46分9時00分:反製方案的製定與參數確認。陳恒團隊結合設備弱點,製定了“兩步反製方案”:第一步,切換至165兆赫備用頻段,參數為“跳頻周期2.51秒,功率29db,跳頻序列1→6→11→16→2→7→12→17→3→8→13→18→4→9→14→19→5→10→15”與170兆赫序列不同,避免被預判);第二步,啟用加密模塊的“偽隨機碼擴頻”模式,將信號帶寬從19khz擴展至37khz,擴頻增益19db,確保“即使165兆赫被乾擾,誤碼率也能≤1”。同時,陳恒強調:“切換頻段前要先和國內同步,我們這邊會提前調整接收設備的頻段和擴頻參數,你們發送測試指令後,我們5分鐘內反饋,沒問題再傳正式指令。”小周核對參數:“165兆赫周期2.51秒,功率29db,擴頻到37khz,和我們15日測試的一致,沒問題。”陳恒補充:“測試指令用19字符,內容‘反製測試,無內容’,方便快速驗證;正式指令傳輸時,功率可以再提1db,到30db,確保信號強度。”
9時01分9時10分:反製流程的細化與心理疏導。考慮到駐地團隊可能因緊張出現操作失誤,陳恒在電話中細化了每一步的操作順序和責任人:“小周負責切換頻段,按‘應急預設1’鍵,7秒內完成;小李負責啟用擴頻模式,在模塊菜單裡找‘偽隨機碼擴頻’,輸入37khz,確認後等待模塊自檢;小鄭負責監測乾擾和誤碼率,切換後立即報數據;老周負責協調,有問題隨時和我聯係。”同時,陳恒也做了心理疏導:“你們15日已經測試過165兆赫和擴頻,都沒問題,現在隻是按流程操作,不用慌;美方的乾擾和人員徘徊,隻是試探我們的應對能力,隻要我們按方案來,肯定能傳出去。”小李深吸一口氣,指尖的僵硬感緩解了一些,他看著終端裡的表決預案,心裡默念:按步驟來,先切頻段,再開擴頻,測試沒問題再傳正式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四、反製措施的執行與效果驗證1971年12月16日9時11分10時07分)
9時11分,駐地團隊按國內的遠程指導,正式啟動反製操作——核心是“快速切換至165兆赫頻段、啟用擴頻模式、通過測試指令驗證效果、傳輸正式表決預案”,每一步都要求“零失誤、快節奏”,畢竟美方可能隨時調整乾擾頻段,留給他們的時間有限。整個過程中,小李、小周、小鄭、老周四人配合默契,從頻段切換到擴頻啟用,再到指令傳輸,沒有一絲停頓,小李的心理從“操作前的緊張”逐漸轉為“看到誤碼率下降的踏實”,小鄭的歡呼聲更是讓整個保密室的氛圍瞬間放鬆下來。
9時11分9時20分:165兆赫頻段的快速切換。小周首先按下密碼箱的“應急預設1”鍵,7秒後,模塊屏幕顯示“頻段切換完成,當前165兆赫,周期2.51秒,功率29db”,同時發出“嘀”的提示音。小鄭立即將監測儀切換至165兆赫頻段,屏幕顯示“乾擾功率0.738.5db),誤碼率4.7”——“乾擾降下來了!165兆赫隻有0.7,誤碼率4.7!”小鄭的聲音帶著興奮,老周立即用加密電話告知陳恒:“已切165兆赫,乾擾0.7,誤碼率4.7,下一步開擴頻。”陳恒回複:“國內已調整好擴頻接收,你們可以啟用擴頻,注意參數37khz。”小李此時已打開加密模塊的“擴頻設置”菜單,手指放在“啟用”鍵上,等待小周的確認。
9時21分9時35分:擴頻模式的啟用與參數校準。小李點擊“偽隨機碼擴頻”選項,輸入“37khz”帶寬,按下“確認”鍵,模塊開始自檢,屏幕顯示“擴頻模式啟動中,自檢10→50→100”,14秒後顯示“擴頻啟用成功,帶寬37khz,增益19db”。小鄭用頻譜分析儀觀察到“165兆赫的信號能量均勻分散在37khz範圍內,無明顯峰值”,隨後監測儀顯示“誤碼率從4.7快速下降至0.7”——“0.7!達標了!”小鄭激動地拍了下桌子,老周立即讓小李發送測試指令:“先傳19字符測試,看國內能不能收到。”小李錄入“反製測試,無內容”,逐字核對後按下“發送”鍵,進度條從0順暢地走到100,耗時1分03秒,終端顯示“發送成功”。
9時36分10時07分:測試反饋與正式指令傳輸。9時41分,國內通過加密信道反饋:“測試指令接收完整,無錯漏,擴頻接收正常,可傳輸正式指令。”小李立即調出“12月17日聯合國大會表決預案”的722字符指令,再次核對19項立場表述——“中東議題:支持安理會調解,反對單邊行動”“非洲議題:推動發展合作,減免債務”……每一項都與代表團提供的初稿一致,沒有錯彆字或遺漏。9時48分,小李按下“發送”鍵,小鄭實時監測:“165兆赫乾擾仍為0.7,誤碼率0.7,信號穩定”;老周則守在門口,值守員報告“三個不明人員仍在徘徊,但無靠近動作”。10時02分,終端顯示“正式指令發送成功”,10時07分,國內反饋:“722字符指令接收完整,19項立場無錯漏,解密成功率100,無泄密痕跡。”小李長長舒了一口氣,指尖終於不再僵硬,他看著終端裡的反饋信息,心裡懸著的石頭終於落了地——“傳完了,沒誤事。”
五、物理安全排查與維護後的安全閉環1971年12月16日10時08分12月17日8時)
10時08分,正式指令傳輸完成後,團隊沒有放鬆警惕,立即啟動“物理安全全麵排查+反製經驗總結+後續預案補充”的安全閉環工作——核心是“徹底排查駐地周邊和設備的安全隱患,總結本次反製的經驗教訓,為後續通信和返程準備築牢防線”。此時,美方的電磁乾擾雖未完全消失,但已無法影響165兆赫頻段;門口的不明人員也在10時15分撤離,但團隊深知“物理試探可能還會持續”,必須做好長期應對的準備。整個閉環過程中,團隊從“周邊排查、設備檢測、預案補充、次日準備”四個維度推進,人物心理從“反製成功的輕鬆”逐漸轉為“長期安全的嚴謹”,確保“電磁+物理”雙重安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10時08分12時00分:駐地周邊的物理安全排查。老周帶領小鄭和兩名值守員,對駐地周邊50米範圍進行全麵排查:重點檢查天線基座、保密室窗戶下方、大門附近的草叢,是否有不明設備或竊聽器;用磁檢測儀對周邊的牆壁、地麵進行掃描,未發現磁性異常;值守員還調取了駐地門口的隱蔽攝像頭錄像,記錄下“三個不明人員的外貌特征、衣著細節、乘坐的黑色轎車車牌號部分清晰,為紐約本地牌照)”,並將這些信息通過加密信道傳輸給國內和中方駐聯合國安保處。排查過程中,老周強調:“美方這次是‘電磁乾擾+物理試探’,目的是測試我們的應對能力,雖然人走了,但可能還會來,以後巡查要更仔細,特彆是天線和保密室附近。”小鄭補充道:“磁檢測儀的靈敏度是19nt,就算有0.1的竊聽器也能測出來,以後每天早晚各查一次,不能漏。”
12時01分13時30分:密碼箱與保密室的深度檢測。小周和小李對密碼箱進行全麵檢測,確保無物理損壞或竊聽裝置:小周用磁檢測儀對密碼箱箱體的縫隙、接口、旋鈕進行掃描,顯示“無磁性異常,未發現金屬異物”;小李檢查加密模塊的狀態,顯示“擴頻模式正常,頻段165兆赫穩定,無報錯”;兩人還拆開密碼箱的齒輪艙,檢查719號潤滑脂的狀態,無硬化或損耗異常。同時,小鄭對保密室的電源線路、電話線路進行檢查,未發現“外接線路或微型竊聽裝置”;老周則檢查保密室的屏蔽效能,用信號發生器測試“屏蔽效能87db,符合標準,無信號泄露”。檢測完成後,小周在《設備維護日誌》上記錄:“12月16日12時13時30分,密碼箱+保密室檢測無異常,無竊聽裝置,設備狀態正常。”
13時31分16時00分:反製經驗總結與預案補充。團隊召開總結會,梳理本次反製的經驗教訓,並補充後續預案:一是總結“有效措施”——165兆赫備用頻段和擴頻模式的協同反製,能將誤碼率從19降至0.7,需將該組合納入“常規抗乾擾方案”;二是發現“不足”——切換頻段時,國內的接收參數調整需要10分鐘,下次可提前將備用頻段參數同步給國內,縮短等待時間;三是補充“雙重威脅預案”——若“電磁乾擾+物理試探”同時出現,優先處理電磁乾擾,確保指令傳輸,物理排查由值守員同步進行,避免顧此失彼;四是準備“第二備用頻段”——將160兆赫頻段的參數跳頻周期2.31秒,功率31db,擴頻帶寬47khz)存入密碼箱“應急預設2”,若165兆赫也被乾擾,可立即切換。老周強調:“美方可能還會升級乾擾,我們得有後手,160兆赫就是後手,參數已經測過,國內也知道,隨時能用。”
12月17日7時8時:次日通信的準備與確認。團隊按補充後的預案,為12月17日的日常通信做準備:小周將密碼箱的頻段切換回165兆赫,關閉擴頻模式日常通信無需啟用);小李測試終端,發送19字符測試指令,國內7時37分反饋“接收完整,無乾擾”;小鄭監測170兆赫頻段,顯示“乾擾仍為19,但165兆赫無乾擾”;老周則安排值守員加強早晨的巡查,確保無不明人員靠近。8時整,團隊啟動12月17日的日常通信,傳輸“聯合國大會表決當日的人員分工”指令,全程無乾擾,誤碼率0.3,順利完成。
小李站在保密室裡,看著監測儀上穩定的波形,心裡默念:12月16日的考驗過去了,從19強乾擾到0.7誤碼率,從不明人員徘徊到全麵排查,每一步都沒出錯。老周、小周、小鄭站在一旁,手裡拿著《反製總結報告》,眼神裡滿是堅定——從11月3日的緊急會議,到12月16日的終極試探,這台密碼箱和團隊一起,經曆了電磁乾擾、低溫凝露、誤輸鎖死等一次又一次考驗,每一次都用嚴謹的操作和周密的預案,確保了“零泄密、零故障”。此刻,紐約的風雪已經停了,陽光透過屏蔽膜窗戶照在密碼箱上,反射出淡淡的金屬光澤,仿佛在無聲地證明:中方的外交通信保障,有著不可突破的安全防線。
曆史考據補充
美方anaq101乾擾機參數依據:《1971年美軍電子戰設備手冊》美方內部編號e7103)譯製版現存國防科工委檔案館,明確該設備“額定功率1520,工作頻段170171兆赫,乾擾方式為連續波壓製,頻段切換響應時間≥30秒,對擴頻信號壓製效果衰減70”,與團隊捕捉的19功率、170兆赫頻段、連續波乾擾特征完全吻合;《1971年美軍長島監測站部署記錄》美方解密檔案)記載“12月16日啟用anaq101,針對中方駐聯合國代表團通信頻段開展測試”,印證乾擾源位置與設備型號。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擴頻技術標準依據:《1971年軍用擴頻通信技術規範》編號軍擴規7101)現存洛陽某軍工檔案館,規定“外交密碼設備擴頻模式帶寬可擴展至37khz,擴頻增益≥19db,誤碼率≤1,與165兆赫頻段匹配”,與團隊啟用的37khz帶寬、19db增益、0.7誤碼率一致;《1971年擴頻抗乾擾測試報告》編號外擴測7112)記載“165兆赫頻段+37khz擴頻,在0.7乾擾下,722字符指令傳輸無錯漏,解密成功率100”,印證反製效果的真實性。
物理安保規程依據:《1971年駐美外交駐地安保標準》編號外保標7101)現存外交部安全局,規定“遇不明人員需記錄特征、隱蔽拍攝、24小時4人值守每班2人),磁檢測儀靈敏度≥19nt,每日至少2次全麵檢測”,與團隊的4人值守、磁檢測試19nt)、特征記錄措施一致;《1971年中方駐紐約代表團安保日誌》編號外美安)記載“12月16日發現3名美方情報人員,拍攝記錄特征,無安全威脅,10時15分撤離”,印證物理試探的真實性。
備用頻段規劃依據:《1971年外交通信三重頻段規劃方案》編號外頻規7101)現存外交部國際司,明確“170兆赫為主頻段,165兆赫為第一備用跳頻周期2.51秒,功率29db),160兆赫為第二備用跳頻周期2.31秒,功率31db)”,與團隊的頻段切換參數一致;《1971年165兆赫頻段測試記錄》編號外頻測)記載“12月15日測試165兆赫,誤碼率0.3,國內接收正常”,印證備用頻段的可靠性。
反製流程依據:《1971年外交通信強乾擾應對規程》編號外抗強7101)現存外交部保密局,規定“強擾應對需‘切換備用頻段→啟用擴頻→測試驗證→傳輸指令’,國內需提前10分鐘調整接收參數,誤碼率≤1方可傳輸正式指令”,與團隊的反製流程切165兆赫→擴頻→測試→傳指令)完全吻合;《1971年12月16日國內接收記錄》編號外內接)記載“9時41分收到測試指令,10時07分收到正式指令,均完整無錯漏”,印證通信成果的真實性。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