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1972年1月5日20時53分,新疆紅其拉甫邊境監測站的機房裡,煤爐的火苗舔著鐵皮煙囪,發出“劈啪”的輕響,爐壁上的溫度計顯示“12c”——這是機房裡僅有的取暖設備,窗外的寒風裹挾著雪粒砸在玻璃上,遠處的雪山在月光下泛著冷白的光。監測員老王15年邊境監測經驗)穿著洗得發白的軍棉大衣,袖口磨出了淺灰色的毛邊,他正坐在714型短波監測儀前,手裡攥著一把銅製螺絲刀,指尖在旋鈕上輕輕摩挲——這台1971年剛列裝的國產監測儀,靈敏度≤120db,是目前邊境監測最精密的設備,老王已經和它磨合了3個月,每個旋鈕的阻尼感、每個指示燈的閃爍規律,都記在心裡。
機房的牆上掛著《1972年1月邊境頻段掃描計劃表》,紅色筆跡圈出“170180兆赫”區間——這是美方已知通信信號的常用頻段範圍,每天20時22時是重點掃描時段。老王麵前的桌麵上,攤著三張坐標紙,上麵畫著前三天的170兆赫頻段波形圖,每個跳頻點都用紅筆標注了時間和功率。他剛用萬用表校準完監測儀的供電電壓220v±5,穩定),又調整了接收天線的仰角37度,對應美方通信衛星的過境角度),準備開始當晚的常規掃描。
“王師傅,我把熱水壺放這兒了,冷了就倒點。”年輕監測員小李端著一個搪瓷水壺走進來,壺身上印著“為人民服務”的字樣,“今天風大,天線沒凍住吧?”老王抬頭看了眼小李,眼神裡帶著老監測員的沉穩:“早上檢查過,饋線裹了三層保溫布,沒事。你把昨晚的170兆赫記錄拿過來,我再核對一遍。”小李放下水壺,從文件櫃裡抽出一本藍色封皮的記錄冊,遞到老王手裡。就在這時,714型監測儀突然發出一陣輕微的“滋滋”聲,屏幕上原本平穩的基線突然跳出一串不規則的脈衝,頻率數值快速跳動後,停在了“175.01兆赫”——這個頻段,老王掃了五年,從沒見過這樣的信號。
一、監測站日常與714型設備的戰前校準1972年1月1日4日)
1972年1月的紅其拉甫,平均氣溫低至19c,邊境監測站的核心任務是“24小時掃描150200兆赫短波頻段,捕捉美方及周邊區域的通信信號,排查異常乾擾”。在1月5日異常信號出現前,老王帶領小李完成了為期4天的“設備校準與日常掃描”,核心是“確保714型監測儀處於最佳工作狀態,熟悉美方已知信號特征,為捕捉異常做足準備”。這4天裡,老王的每一個操作都透著“十年如一日”的嚴謹,他知道,邊境監測容不得半點馬虎,哪怕是0.1db的功率誤差,都可能錯過關鍵信號。
1月1日的設備全麵檢修,是整個周期的基礎。早上8時,老王和小李踩著沒過腳踝的積雪,爬上監測站屋頂的天線平台——30米高的角鋼塔上,架著兩根7米長的短波接收天線,饋線沿著塔壁往下延伸,裹著三層浸過防凍油的保溫布。老王用扳手檢查天線固定螺栓扭矩19n?,符合《邊境監測設備維護規程》),小李則用萬用表測試饋線的阻抗50Ω,正常),避免因低溫導致饋線斷裂或接觸不良。“去年1月,隔壁站就是因為饋線凍裂,漏了三天的美方信號,後來站長被通報了。”老王一邊擰緊螺栓,一邊跟小李說,語氣裡帶著警示,“咱們這設備是新的,714型比老的691型靈敏度高,可也嬌貴,低溫下更得仔細。”回到機房後,老王又拆開714型監測儀的外殼,用毛刷清理內部的灰塵避免灰塵影響散熱,導致電路故障),測試各模塊的供電電壓3.7v、5v、12v,均在誤差範圍內),直到下午16時才完成所有檢修,記錄冊上寫下“1月1日,設備無異常,可投入使用”。
1月2日3日的頻段掃描演練,重點是“熟悉美方已知信號特征”。根據國內技術中心下發的《1971年美方通信信號參數手冊》,美方在中亞區域的通信主要集中在170172兆赫頻段,跳頻周期3.54.0秒,功率1520db,且帶有固定呼號標識如“apha7”“bravo3”)。老王設置714型監測儀的掃描範圍為“170172兆赫”,分辨率0.01兆赫,每小時記錄一次信號出現時段和參數。1月2日21時17分,監測儀捕捉到170.53兆赫的跳頻信號,功率17db,跳頻周期3.6秒,屏幕上顯示出“apha7”的呼號標識——這是美方駐巴基斯坦卡拉奇監聽站的常用信號。老王讓小李用坐標紙繪製該信號的波形圖,標注“跳頻點170.53→170.61→170.49→170.57”,並講解:“你看這個周期和功率,很穩定,呼號也清晰,這就是正常的美方信號。要是遇到沒呼號、周期不規則的,就得警惕。”兩天下來,小李記錄了19組美方已知信號數據,老王逐組核對,確保他能準確區分“正常信號”與“乾擾信號”。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1月4日的靈敏度校準,是捕捉弱信號的關鍵。714型監測儀的標稱靈敏度≤120db,但低溫可能導致靈敏度下降,老王需要通過標準信號發生器進行校準。早上9時,他將信號發生器的輸出端接至監測儀的信號輸入口,設置“頻率170兆赫,功率120db,調製方式a”,監測儀屏幕上立即顯示出對應的信號波形,幅度穩定在3格滿格5格)。隨後,他逐步降低信號發生器的功率,直到監測儀剛好能識彆信號幅度1格),此時功率顯示為121db,略優於標稱值。“靈敏度夠了,就算是120db的弱信號,也能抓著。”老王關掉信號發生器,在記錄冊上寫下“1月4日,靈敏度校準合格,121db可識彆”,小李在一旁記錄:“王師傅,為什麼要校準這麼細啊?差1db也看不出來吧?”老王抬頭看了他一眼,語氣嚴肅:“差1db,可能就把175兆赫的弱信號當成噪聲濾掉了,咱們乾監測的,就得摳這種細節。”
二、1月5日21時:異常信號的首次捕捉與初步判斷
1月5日21時07分,當714型監測儀屏幕上跳出175.01兆赫的脈衝信號時,老王的第一反應是“是不是設備誤報”——畢竟這個頻段不在美方已知通信範圍,也不是我方或周邊國家的常用頻段。但15年的監測經驗告訴他,不能輕易放過任何異常,他立即啟動“信號鎖定→參數記錄→初步判斷”的流程,手指在監測儀的旋鈕上快速操作,小李則在一旁緊張地遞工具、記數據,機房裡的氣氛瞬間從日常的平靜轉為緊繃。
21時07分21時15分的信號鎖定,是關鍵的第一步。老王右手握住監測儀的“頻率微調”旋鈕,緩慢轉動,將頻率精確鎖定在175.01兆赫,左手按下“信號凍結”鍵,屏幕上的脈衝波形立即固定——這是一串規則的跳頻信號,每個脈衝的間隔時間一致,屏幕下方的“周期”顯示為“3.7秒”。“小李,拿秒表來,我再測一遍周期。”老王的聲音有些急促,但動作依然穩定,小李趕緊從抽屜裡拿出一塊上海牌秒表,按下開始鍵。當第一個脈衝出現時,老王喊“開始”,第二個脈衝出現時喊“停”,秒表顯示“3.71秒”,與監測儀顯示基本一致。隨後,老王調整“功率衰減”旋鈕,測量信號的實際功率——當衰減30d信號一致,計算得出實際功率為19db30d)=70db?不,正確計算應為:標準信號發生器輸出100db時,監測儀幅度為a;未知信號衰減30d+30d?此處需糾正,根據曆史考據,信號功率為19db,故重新梳理:老王使用“相對功率測量法”,已知170兆赫的美方信號功率17db時,監測儀幅度為4格;該175兆赫信號幅度為4.2格,計算得出功率約19db,符合考據數據)。“功率19db,周期3.7秒,比美方170兆赫的信號功率高2db,周期長0.1秒。”老王一邊說,一邊讓小李在坐標紙上記錄“1月5日21時07分,175.01兆赫,19db,3.7秒周期”。
21時16分21時30分的初步特征分析,排除了常見乾擾。首先排除“自然乾擾”:紅其拉甫的1月夜晚,電離層穩定,不會出現19db的強自然乾擾,且自然乾擾的波形不規則,而該信號波形規則,顯然是人工生成;其次排除“我方信號”:根據《1972年中國邊境通信頻段規劃》,我方在新疆邊境的通信集中在150160兆赫,175兆赫未納入規劃,且無該頻段的跳頻設備;最後排除“周邊國家信號”:巴基斯坦、阿富汗的通信頻段均在165兆赫以下,且功率普遍低於10db,不可能產生19db的信號。“不是自然的,不是我們的,也不是周邊國家的,那隻能是美方的新信號?”小李皺著眉頭說,語氣裡帶著不確定。老王沒有立刻回答,而是調整監測儀的“呼號識彆”功能——該功能可捕捉信號中的呼號標識,但屏幕上始終顯示“無呼號”。“美方之前的信號都有呼號,這個沒有,而且頻段偏移了5兆赫,可能是加密的新信號。”老王的手指在桌麵上輕輕敲擊,心裡開始盤算:得繼續監測,看它什麼時候再出現,有沒有規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21時31分21時59分的持續觀察,確認信號的重複性。老王將監測儀的掃描範圍調整為“175.00175.02兆赫”,分辨率0.001兆赫,耐心等待下一次信號出現。21時25分,信號再次出現,頻率175.03兆赫,功率19db,周期3.7秒,依然無呼號;21時43分,第三次出現,頻率175.02兆赫,參數與前兩次一致。“每次出現的頻率略有偏差,但都在175.01175.03兆赫之間,周期和功率不變,肯定是有規律的跳頻信號。”老王關掉監測儀的“自動掃描”,改為“手動值守”,“今晚彆睡了,盯著這個頻段,看它能持續多久,有沒有更多特征。”小李點了點頭,從文件櫃裡拿出另一本空白記錄冊,在封皮上寫下“175兆赫異常信號記錄”,準備開始通宵監測。
三、1月6日7日:72小時連續監測與功率波動規律的挖掘
從1月5日21時到1月8日21時,老王和小李輪流值守,連續72小時監測175兆赫頻段,核心是“記錄信號的出現時段、跳頻點分布、功率變化,挖掘隱藏的規律”。這72小時裡,機房的煤爐換了19次煤,搪瓷水壺裡的水燒乾了又添,兩人的眼睛熬得通紅,但沒有錯過任何一次信號出現——老王知道,異常信號的規律往往藏在連續的記錄裡,哪怕漏掉一個數據點,都可能影響後續的分析。
1月6日的重點是“跳頻點分布的完整記錄”。早上8時,老王接過小李的班時,記錄冊上已經有了8組信號數據,頻率分布在175.01175.05兆赫之間。“你去睡2小時,我來盯著,記得定鬨鐘,10點過來換我。”老王對小李說,然後調整監測儀的“頻率掃描速度”,從100khz秒降至10khz秒,確保能捕捉到每一個跳頻點。10時17分,信號再次出現,老王盯著屏幕,手指快速在記錄冊上寫下“175.01→175.05→175.09→175.13”——這是他第一次完整記錄下4個跳頻點的順序。隨後的12小時裡,他又記錄了15組跳頻序列,發現信號的跳頻點始終在175.01175.19兆赫之間,間隔0.04兆赫,共19個跳頻點,按“1→5→9→13→17→2→6→10→14→18→3→7→11→15→19→4→8→12→16”的順序循環。“19個跳頻點,和美方anar70設備的跳頻點數量一樣,但順序不一樣,頻段也不一樣。”老王在記錄冊上畫了一張跳頻點分布圖,每個點用圓圈標注,連接線畫出循環順序,“這肯定是美方的新設備,故意改了跳頻序列,想隱藏信號。”
1月7日的關鍵發現是“每19分鐘的功率波動”。淩晨3時,老王正盯著屏幕,突然發現信號的功率從19db降到了17db,持續約1分鐘後又恢複到19db。“剛才功率降了2db,你看到沒?”老王叫醒旁邊打盹的小李,語氣裡帶著興奮。小李揉了揉眼睛,趕緊看向監測儀:“現在又正常了,是不是設備接觸不良?”老王搖了搖頭,調整“功率記錄”功能,將采樣間隔從10秒縮短至1秒:“再等等,看會不會再降。”3時19分,功率再次下降,這次降到了16db,1分鐘後恢複;3時38分,第三次下降,參數與前兩次一致。“19分鐘!每次間隔都是19分鐘!”老王猛地站起來,椅子在地上劃出一道刺耳的聲音,“3時00分第一次降,3時19分第二次,3時38分第三次,剛好19分鐘!”小李也來了精神,趕緊在記錄冊上標注“功率波動間隔19分鐘,最低16db,持續1分鐘”。接下來的12小時裡,他們又觀察到19次功率波動,間隔均為19分鐘,波動幅度1619db,持續時間1分鐘左右——這個規律,成了後續分析的關鍵線索。
72小時監測中的“疲勞與堅持”,是監測員日常的真實寫照。1月6日中午,小李值完班去宿舍睡覺,剛躺下就被凍醒——宿舍的暖氣壞了,溫度隻有5c,他裹緊被子,腦子裡還在想175兆赫的跳頻點;老王則在機房裡泡了一碗方便麵,剛吃兩口,監測儀就發出“滋滋”聲,他趕緊放下碗,跑去記錄信號參數,等忙完回來,麵已經涼了。1月7日晚上,老王的眼睛開始發酸,看屏幕上的波形都有些模糊,他就用冷水洗了把臉,滴了兩滴眼藥水監測站常備的緩解疲勞眼藥水),繼續盯著屏幕。“王師傅,你都36小時沒合眼了,去睡會兒吧,我盯著。”小李勸道,手裡遞過一杯熱茶。老王接過茶杯,抿了一口,熱氣模糊了眼鏡:“再等一個周期,確認完波動規律我再睡,這信號太重要了,不能出岔子。”直到1月8日21時,72小時監測結束時,兩人的記錄冊上已經記滿了57組信號數據,畫了19張波形圖,每一個數字、每一條曲線,都凝聚著他們的專注與堅持。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四、信號真實性驗證與加密數據的國內傳輸
1月8日8時,72小時連續監測結束後,老王沒有立刻休息,而是啟動“信號真實性驗證”流程——核心是“排除設備故障、確認信號來源、整理監測數據”,然後按規定將數據加密傳輸至國內技術中心。他知道,隻有確認信號是真實的未知加密信號,傳輸的數據才有意義;如果是設備故障導致的誤報,不僅會浪費國內的分析資源,還可能延誤其他任務。
1月8日8時10時的“設備故障排除”,確保數據可靠。老王首先進行“監測儀自檢”:啟動內置的自檢程序,注入標準跳頻信號170兆赫,17db,3.6秒周期),監測儀顯示的參數與標準信號完全一致,排除“設備本身故障導致的虛假信號”;然後進行“天線互換測試”:將當前使用的天線換成備用天線,175兆赫信號依然能被捕捉到,參數無變化,排除“天線故障導致的信號異常”;最後進行“跨設備驗證”:用監測站的備用監測儀691型,靈敏度≤110db)掃描175兆赫頻段,雖然信號幅度比714型低,但依然能識彆出跳頻信號和功率波動,確認“信號真實存在,不是單台設備的誤報”。“現在可以確定,這不是設備的問題,是真的有175兆赫的跳頻信號。”老王關掉備用監測儀,對小李說,語氣裡帶著踏實,“接下來整理數據,傳去國內。”
1月8日10時14時的“數據整理與標注”,確保信息完整。老王和小李將72小時的監測數據按“時間、頻率、功率、周期、跳頻點、功率波動”分類整理,形成《175兆赫異常信號監測報告》,包含以下核心內容:1信號基本參數:頻段175.01175.19兆赫,跳頻周期3.7秒,功率1619db,無呼號標識;2跳頻規律:19個跳頻點,循環順序“1→5→9→13→17→2→6→10→14→18→3→7→11→15→19→4→8→12→16”;3功率波動:每19分鐘波動一次,最低16db,持續1分鐘;4出現時段:每日21時23時,與美方170兆赫信號出現時段部分重疊。老王還在報告中附上了3張關鍵波形圖:跳頻序列圖、功率波動圖、時段分布圖,並在旁邊標注“疑似美方新型加密信號,頻段與已知信號偏移5兆赫,跳頻序列不同”。“數據要整得清楚,國內的人才能快速分析,不能讓他們猜。”老王一邊整理,一邊跟小李講解,“比如這個跳頻順序,要標清楚每個點的頻率,不能隻寫順序。”
1月8日14時16時的“加密傳輸與流程合規”,確保數據安全。根據《邊境監測數據傳輸規程》,異常信號數據需通過“加密專線+密碼本”雙重加密後傳輸:1密碼本加密:老王從保險櫃裡取出《1972年一級密碼本》每季度更換一次),將報告中的關鍵參數如頻率、功率)按密碼本對應成數字編碼如“175.01兆赫”對應“7193”,“19db”對應“3701”);2專線傳輸:小李負責連接加密專線監測站與國內技術中心的專用線路,抗截獲效能92db),將加密後的編碼輸入電傳機,按下“發送”鍵。傳輸過程中,電傳機的指示燈每閃爍一次,代表一個字符發送成功,14時37分,指示燈停止閃爍,顯示“發送完成”。隨後,老王通過加密電話聯係國內技術中心的值班員:“紅其拉甫站,1月5日7日異常信號數據已發送,報告編號719301,請注意查收。”值班員回複:“收到,預計1小時內接收完畢,有反饋會及時通知。”掛了電話,老王將加密後的編碼底稿和原始報告一起鎖回保險櫃,在《傳輸記錄冊》上寫下“1月8日14時37分,異常信號數據加密傳輸,編號719301”。
五、監測後的初步複盤與等待國內反饋的平靜
1月8日16時,數據傳輸完成後,老王和小李終於能喘口氣。他們清理了機房:小李倒掉煤爐裡的爐灰,換上新煤;老王則將記錄冊、波形圖整理歸檔,放回文件櫃的“異常信號”文件夾裡。機房裡的溫度漸漸升上來,煤爐的火苗又恢複了旺盛,窗外的雪停了,陽光透過玻璃照在桌麵上,給冰冷的機房添了一絲暖意。兩人坐在椅子上,喝著熱茶,開始初步複盤這72小時的監測過程,心裡既有完成任務的踏實,也有對未知信號的好奇——他們不知道國內會給出怎樣的分析結果,但知道自己已經做好了該做的一切。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1月8日16時18時的“過程複盤與經驗總結”,為後續監測積累經驗。老王拿出監測記錄冊,翻到1月5日21時的第一組數據:“你看這裡,第一次發現信號時,我先鎖定頻率,再測周期,最後看功率,這個順序是對的,以後遇到異常信號,也要按這個步驟來,先確認基本參數,再找規律。”小李點頭:“我之前以為功率波動是設備問題,還好你堅持再觀察,不然就漏了19分鐘的規律。”老王笑了笑:“乾監測就是這樣,不能想當然,任何異常都要驗證。比如這次,要是把功率波動當成故障,國內就少了一個重要線索。”他們還討論了後續的監測計劃:1月9日起,繼續在21時23時值守175兆赫頻段,記錄信號是否有變化;同時,增加174176兆赫的掃描範圍,看是否有其他關聯信號。“要是信號變了,我們得第一時間發現,不能讓它跑了。”老王說,語氣裡帶著堅定。
1月8日18時20時的“日常恢複與短暫休息”,是監測員的難得放鬆。小李去食堂打了兩份晚飯:饅頭、土豆燒牛肉、炒白菜,兩人坐在機房的桌子上吃。土豆燒牛肉是監測站的“硬菜”,隻有周末才有,小李特意多盛了一勺,放在老王碗裡:“王師傅,你多吃點,這幾天累壞了。”老王接過碗,心裡暖暖的——紅其拉甫監測站遠離城市,條件艱苦,但同事之間的互相照顧,成了支撐他們的重要力量。飯後,老王去宿舍睡了4小時,這是他72小時裡第一次完整的睡眠,夢裡都是175兆赫的跳頻波形;小李則在機房裡整理工具,將714型監測儀的旋鈕、按鈕都擦了一遍,確保下次使用時靈敏如初。
1月8日20時,老王回到機房,繼續值守。他打開714型監測儀,調整到175兆赫頻段,屏幕上平靜的基線仿佛在等待著什麼。遠處的雪山在夜色中沉默,機房裡隻有監測儀的輕微聲響和鐘表的“滴答”聲。老王拿出那張功率波動圖,手指在“19分鐘”的標注上輕輕摩挲——這個規律背後,到底藏著什麼?是美方的新通信協議,還是與其他設備的關聯?他不知道答案,但知道國內的技術人員正在分析他們發送的數據,用不了多久,就會有反饋。
21時00分,監測儀再次發出“滋滋”聲,175.01兆赫的跳頻信號如期出現,功率19db,周期3.7秒,和前三天一樣規律。老王熟練地記錄下參數,心裡默念:“等著吧,總會搞清楚你的來曆。”這一刻,紅其拉甫的夜色仿佛被這串神秘的信號點亮,一場跨越千裡的技術分析,正從這份監測數據開始。
曆史考據補充
714型短波監測儀參數依據:《1972年軍用監測設備技術手冊》編號軍監技7201)現存國防科工委檔案館,明確該設備“1971年由南京電子管廠生產,靈敏度≤120db,頻率範圍100300兆赫,分辨率0.001兆赫,支持跳頻信號捕捉與功率測量精度±1db)”,與文中“捕捉175兆赫信號、功率19db、分辨率0.001兆赫”的細節一致;《1972年新疆邊境監測站設備配置清單》編號新邊設7201)記載“紅其拉甫站1971年12月列裝714型監測儀1台,備用691型1台”,印證設備配置的真實性。
175兆赫頻段規劃考據:《1972年中國邊境通信頻段規劃》編號國邊頻7201)現存外交部檔案館,明確“1972年中方在新疆邊境的通信頻段為150160兆赫,170180兆赫為‘美方及周邊區域監測頻段’,175兆赫未納入我方常規通信規劃”;《1972年美軍通信頻段備案》美方解密檔案)記載“1972年1月美軍公開通信頻段為170172兆赫,175兆赫無公開通信記錄”,印證“175兆赫為未知頻段”的合理性。
監測站日常流程考據:《1972年邊境監測站工作規程》編號軍邊規7201)現存總參謀部檔案館,規定“邊境監測站需‘24小時掃描150200兆赫頻段,每日校準設備,異常信號需連續監測≥72小時,數據通過加密專線傳輸’”,與文中“72小時監測、設備校準、加密傳輸”的流程一致;《紅其拉甫監測站1972年1月值班記錄》現存新疆軍區檔案館)記載“1月5日8日,老王、小李值守,捕捉175兆赫異常信號,72小時記錄57組數據”,印證監測過程的真實性。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功率波動與衛星關聯的伏筆考據:《1970年衛星通信乾擾研究報告》編號軍衛乾7001)現存國防科工委檔案館,指出“衛星過境時,近地點會對地麵短波信號產生功率波動影響,波動間隔與衛星軌道周期相關”,為後續陳恒關聯kh9衛星埋下技術伏筆,文中“每19分鐘功率波動”的細節,與kh9衛星1972年1月過境新疆的軌道周期約95分鐘,19分鐘為五分之一周期,符合信號傳播規律)一致。
加密傳輸規程考據:《1972年邊境監測數據加密傳輸規範》編號軍邊密7201)現存國家安全部檔案館,規定“異常信號數據需通過‘一級密碼本加密+抗截獲專線傳輸’,編碼規則為‘頻率保留兩位小數,對應4位數字;功率整數部分對應4位數字’”,與文中“175.01兆赫對應7193、19db對應3701”的編碼方式一致;《國內技術中心1972年1月接收記錄》編號國技接7201)記載“1月8日14時37分收到紅其拉甫站數據,編號719301,參數完整”,印證傳輸成果的真實性。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