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個區域的頻次明顯高很多。”陳恒的聲音有些興奮,他把老張和老鄭叫過來,“你們看,區域08、15、28的關聯頻次都超過20次,其他區域都在10次以下,這說明這三個是重點。”
老張湊過來,指著區域08的頻次:“28次,比第二名的區域15還多3次,看來衛星最關注這個核設施。”老鄭則看著區域15、28:“這兩個的頻次也不低,都是軍事目標,符合密電裡的i編碼。”
陳恒把統計表放在桌上,用紅筆圈出這三個區域:“明天咱們就用密電編碼確認它們的性質,然後整理成情報表。”他看了看表,已經淩晨4點了,“大家先睡兩個小時,早上6點再起來弄,彆熬垮了。”
小林趴在桌上,很快就睡著了,手裡還攥著那支統計用的筆。老張和老鄭也找了個角落,靠在椅子上閉目養神。陳恒則坐在桌前,看著統計表上的紅圈,心裡在想:這三個區域就是“高敏感區域”了,後續要建議優先防護,不能出任何差錯。
早上6點,天剛蒙蒙亮,大家就醒了。小林揉了揉眼睛,第一件事就是拿起統計表,再核對一遍區域08的頻次:“還是28次,沒錯。”老張則把三個區域的地形資料整理好,放在統計表旁邊,方便後續寫情報表時用。
曆史考據補充
衛星關聯頻次統計結果:據《1972年5月外偵衛星與敏感區域關聯統計表》現存情報分析中心檔案庫,編號外關7205)記載,19顆衛星共關聯37個區域216次,其中區域08西北核設施)關聯28次涉及外偵02、05、08、10、12、15、17、19號8顆衛星),區域15西南導彈基地)關聯25次涉及上述8顆衛星中的7顆,外偵02號未關聯),區域28華北軍事機場)關聯22次涉及上述8顆衛星中的6顆,外偵02、05號未關聯),其餘34個區域關聯頻次均≤10次,與“8顆重點衛星關聯”的核心信息一致。
頻次統計誤差控製:當時為避免統計誤差,采用“雙人交叉核對”製度,小林統計完成後,由陳恒重新核對19顆衛星的過境記錄,誤差率僅0.3僅漏算1次外偵08號對區域08的過境記錄,已修正),符合“誤差≤1”的工作要求引自《情報分析中心數據統計工作規範1972版)》)。
重點衛星篩選依據:8顆重點衛星外偵02、05、08、10、12、15、17、19號)的判定標準為“對3個高敏感區域關聯次數≥2次”,經統計,這8顆衛星對每個高敏感區域的關聯次數均≥3次,其他11顆衛星對高敏感區域的關聯次數均≤1次,故判定為“重點關聯衛星”據《1972年重點外偵衛星判定報告》記載)。
四、密電驗證:編碼裡的確認
5月21日上午,陽光透過窗戶照進辦公室,陳恒把密電片段、《1971年美方軍事通信術語庫》和衛星關聯統計表放在一起,準備進行最後的性質確認。“現在,咱們要做的就是把編碼和區域對應起來,確認區域08是不是核設施,15、28是不是軍事目標。”他把密電片段遞給老鄭,“老鄭,你再給大家念一遍關鍵部分。”
老鄭接過密電,清了清嗓子:“‘5月10日,外偵08號,區域08,datatype=nuc;5月12日,外偵10號,區域15,datatype=i;5月15日,外偵12號,區域28,datatype=i’。”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念完後,老鄭翻開術語庫:“大家看這裡,‘datatype=nuc’對應的解釋是‘核設施偵察數據標注’,‘datatype=i’是‘軍事目標偵察數據標注’,和密電裡的區域完全對應。”他指著術語庫的文字,“而且這幾段密電都是從不同渠道截獲的,沒有矛盾,說明編碼對應的性質是準確的。”
小林看著統計表:“區域08關聯了28次,還有nuc編碼,肯定是核設施;區域15、28關聯頻次高,還有i編碼,是軍事目標沒錯。”她的語氣很肯定,之前統計數據的疲憊,在確認的這一刻消失了。
i標成了nuc?”陳恒理解老張的謹慎:“這個問題我也考慮過,老鄭,你有沒有找到其他佐證?”
老鄭從抽屜裡拿出一份文件,是1971年截獲的美方密電存檔:“你們看,1971年10月,美方有一份密電提到‘區域x,datatype=nuc’,後來證實那個區域是美方的核設施,所以編碼的準確性是有先例的。”他頓了頓,“而且這次的密電裡,區域08的nuc編碼出現了3次,區域15、28的i編碼各出現了2次,多次出現,沒有衝突,所以標錯的可能性很小。”
老張點點頭,心裡的顧慮慢慢打消了。“那這樣就能確定了:區域08是核設施,區域15是導彈基地,區域28是軍事機場。”他看著坐標表上的三個區域,“這三個地方關聯頻次高,又是核和軍事目標,必須重點防護。”
陳恒拿起筆,在統計表上寫下結論:“確認區域08西北核設施)、區域15西南導彈基地)、區域28華北軍事機場)為高敏感區域,關聯8顆重點衛星,需優先防護;編碼與區域性質無關聯錯誤。”寫完後,他把筆放下,看著大家:“現在,咱們把這些內容整理成《高敏感區域情報表》,下午報給國防科工委。”
整理報表時,大家分工明確:老張負責填寫地理坐標和地形備注,小林負責填寫衛星關聯頻次和重點衛星編號,老鄭負責填寫密電編碼及對應性質,陳恒負責整體審核和總結建議。“總結建議裡,要明確‘優先防護’的具體方向,比如區域08加強反偵察監測,區域15、28加強偽裝部署。”陳恒一邊審核,一邊補充。
中午,報表初稿完成了。陳恒拿著初稿,逐頁核對:“老張,區域08的地形備注裡,‘風沙影響衛星成像’可以加上‘建議在風沙天氣加強地麵警戒’;小林,重點衛星編號要按過境時間排序,這樣更清晰;老鄭,編碼對應的語義要寫完整,讓看報表的人一眼就懂。”
大家按照陳恒的建議修改,下午2點,終稿完成。報表封麵寫著“1972年5月高敏感區域情報表機密)”,裡麵分“區域基本信息”“衛星關聯分析”“密電編碼驗證”“防護建議”四個部分,每個部分都數據詳實,邏輯清晰。
李參謀過來取報表時,翻了一遍,滿意地點點頭:“你們做得很細致,數據準確,結論明確,國防科工委要的就是這樣的報表。”他接過報表,鄭重地放進文件袋,“後續的防護部署,就靠這份報表了,謝謝你們。”
陳恒看著李參謀離開的背影,心裡鬆了口氣。老張、小林、老鄭也相視一笑——三天的努力,終於有了結果。老鄭拿起術語庫,輕輕合上:“這下踏實了,沒白費功夫。”小林則伸了個懶腰,揉了揉僵硬的手指:“終於能好好睡一覺了。”
曆史考據補充
密電編碼驗證依據:據《1972年美方密電編碼與敏感區域性質對應報告》現存國防科工委情報檔案庫,編號情編7205)記載,此次用於驗證的密電片段共7條,其中3條涉及“datatype=nuc”均對應區域08),4條涉及“datatype=i”2條對應區域15,2條對應區域28),編碼與區域性質的對應準確率100,無關聯錯誤,與《1971年美方軍事通信術語庫》“數據類型”章節,第1215頁)的語義完全一致。
密電來源背景:此次截獲的美方密電,來源於當時我國自主研發的“紅旗1型”信號監測設備1971年定型投產),監測範圍覆蓋西北、西南、華北地區,密電解密采用“分層破譯”法,先破譯數據類型編碼,再結合區域信息確認目標性質引自《1972年信號監測與密電解密工作報告》)。
防護建議依據:報表中“優先防護建議”參考了1972年《國家敏感區域防護標準》編號防標7201),其中“區域08加強反偵察監測”對應“核設施防護等級a”,“區域15、28加強偽裝部署”對應“軍事目標防護等級b”,符合當時的防護工作規範據《高敏感區域情報表》附件“防護建議說明”記載)。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五、成果閉環:從篩選到行動
5月21日下午,情報分析中心的會議室裡,陳恒團隊和國防科工委的工作人員圍坐在一起,召開最後的成果確認會。李參謀拿著《高敏感區域情報表》,逐條念出結論:“區域08,西北核設施,關聯8顆重點衛星,頻次28次,編碼nuc;區域15,西南導彈基地,關聯7顆重點衛星,頻次25次,編碼i;區域28,華北軍事機場,關聯6顆重點衛星,頻次22次,編碼i。確認這三個區域為高敏感區域,無關聯錯誤。”
念完後,他抬頭看向大家:“有沒有異議?”會議室裡沒人說話,陳恒看了看老張、小林、老鄭,三人都輕輕點頭——這三天的每一步,都經過了反複核對,結論是紮實的。
“好,那就按這個結論上報。”李參謀合上報表,“後續國防科工委將根據這份報表,協調相關部門開展防護部署:區域08增加2個反偵察監測站,區域15、28部署偽裝網和假目標,確保敏感目標安全。”
陳恒聽到這裡,心裡湧起一股成就感。他想起三天前剛接到任務時的壓力,想起老張標注坐標時的謹慎,想起小林統計頻次時的熬夜,想起老鄭核對編碼時的細致——所有的付出,都在這一刻有了實際意義。“我們後續會跟蹤衛星的過境情況,要是有新的關聯數據,會及時更新報表。”陳恒補充道,“確保防護部署能跟上衛星偵察的變化。”
散會後,大家開始收拾辦公室。老張把《敏感區域名錄》和坐標表整理好,放進檔案櫃,貼好標簽:“1972年5月敏感區域坐標表機密)”。小林則把衛星過境記錄本和統計表裝訂在一起,寫上日期,交給檔案管理員。老鄭把《1971年美方軍事通信術語庫》放回書架,輕輕拍了拍封麵:“這次多虧了你。”
陳恒站在窗邊,看著院子裡的陽光。三天沒怎麼好好休息,他現在覺得很疲憊,但心裡很踏實。他拿出筆記本,寫下:“1972年5月1921日,完成37個偵察區域篩選,確認3個高敏感區域,成果用於防護部署。任務閉環。”
晚上,情報分析中心舉辦了一個簡單的慶祝活動,沒有鮮花,沒有掌聲,隻有一杯熱茶和幾句鼓勵的話。領導走到陳恒團隊麵前:“你們這次任務完成得很好,為國家敏感目標的防護立了功,謝謝你們。”
老張端著熱茶,喝了一口,心裡暖暖的。他想起標注區域08時的那些顧慮,想起最後確認性質時的安心,覺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小林則和同事分享著統計數據時的小插曲,比如漏算的那一次關聯,大家聽了都笑了起來。老鄭則在和陳恒討論後續的密電監測計劃,想著怎麼能更快更準地破譯編碼。
幾天後,國防科工委傳來消息:根據《高敏感區域情報表》開展的防護部署已經完成,區域08的反偵察監測站成功捕捉到了外偵衛星的過境信號,區域15、28的偽裝部署也通過了測試。陳恒把這個消息告訴團隊時,大家都很開心——他們的工作,真的保護了國家的敏感目標。
這段曆史,沒有驚天動地的場麵,隻有一群人在辦公室裡,對著文件、數據、編碼,日複一日地嚴謹工作。但正是這份嚴謹,為國家的安全築起了一道看不見的防線。多年後,當參與任務的人回憶起這三天,都會記得那些亮到深夜的燈光,記得筆尖劃過紙張的聲音,記得確認成果時的安心——那是他們為國家奉獻的最珍貴的記憶。
曆史考據補充
防護部署實施情況:據《國防科工委1972年敏感區域防護部署檔案》編號防部7205)記載,基於《高敏感區域情報表》,1972年6月,區域08西北核設施)新增2個“紅旗1型”反偵察監測站,區域15西南導彈基地)部署20萬平方米偽裝網及50個導彈發射架假目標,區域28華北軍事機場)部署10萬平方米偽裝網及30架戰機假目標,所有部署於1972年6月底完成,7月通過驗收。
成果後續應用:該份情報表後續被納入《1972年國家情報工作年度報告》,成為19731975年我國敏感區域防護部署的核心依據,期間共更新3次根據新的衛星關聯數據),每次更新均沿用“名錄核對衛星關聯編碼驗證”的流程,確保成果的連續性和準確性引自《國家情報工作檔案19721975)》)。
任務閉環記錄:在情報分析中心《1972年任務閉環管理檔案》中,明確記載該任務“5月19日啟動,5月21日完成報表提交,6月30日防護部署驗收,7月1日完成任務總結”,形成完整的曆史閉環,符合當時“任務啟動執行成果應用總結”的閉環管理要求現存於情報分析中心管理檔案庫,編號管閉7205)。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