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1972年5月25日的午後,情報分析中心的辦公室裡,空氣比前幾天更顯凝重。陳恒把剛收到的國防科工委電報平鋪在桌上,電報上“需基於防護圖與衛星數據,3日內完成37處區域風險評估,明確防護優先級”的字樣,像一塊沉甸甸的石頭壓在所有人心裡。前幾日繪製的《37處敏感區域防護圖》還攤在旁邊,紅、黃、藍三色標記清晰可見,但風險評估不是簡單的顏色延續——要從“偵察頻次、衛星數量、重點時段”三個維度算出“輕重緩急”,每一個數據偏差都可能導致防護資源錯配:該用電子乾擾的地方沒配,不該浪費的地方卻過度投入。陳恒拿起筆,在草稿紙上寫下“數據準、優先級明、措施實”三個詞,抬頭看向團隊:“這不是紙上談兵,是給防護資源找‘靶點’,必須一步都不能偏。”
一、任務啟動:明確評估靶心
5月25日14點,陳恒團隊與國防科工委的李參謀再次碰麵,會議室的長條桌上,除了防護圖,還多了19顆衛星的完整過境檔案、密電片段彙總表,以及一本泛黃的《1972年軍事目標風險評估規範》編號軍風評7201)。“這次評估,核心是回答三個問題:哪些區域最危險?需要多少防護力量?用什麼措施?”李參謀的手指在防護圖上劃過,“之前的防護圖標了風險顏色,但沒說‘危險到什麼程度’,比如紅色區域,是都要配電子乾擾,還是有區彆?這得靠評估報告明確。”
陳恒接過《風險評估規範》,翻到“評估維度”章節,念出關鍵內容:“偵察頻次關聯次數)、偵察衛星數量覆蓋衛星顆數)、重點時段衛星集中過境時間),三個維度加權計算,得出風險值,再定優先級。”他抬頭看向團隊,“分工明確:小林負責整理三個維度的基礎數據,確保每顆衛星、每次過境、每個區域都對應上;老鄭從密電裡提取‘重點偵察’的佐證,比如有沒有提到某區域是‘優先偵察目標’;老張最後審核風險等級和防護措施的匹配性,避免‘強度不夠’或‘過度防護’。”
老張立刻皺起眉頭:“‘匹配性’是關鍵,比如一級防護要是隻給常規觀測,等於沒防;三級防護要是上電子乾擾,就是浪費——當時電子乾擾設備很緊張,全國也就幾十套,得用在刀刃上。”他拿起防護圖,指著紅色的區域08,“這個核設施,要是評估成一級,必須配電子乾擾,而且得是能應對175兆赫信號的型號,不然乾擾不了美方衛星。”
小林抱著衛星過境檔案,心裡有點發怵:19顆衛星,37個區域,要逐區域統計“關聯次數”“覆蓋衛星顆數”,還要標注“重點時段”,稍有遺漏就會影響風險值。“陳組長,關聯次數是按之前統計的216次算,還是重新核對一遍?之前塗防護圖時,區域28的坐標改過,會不會影響關聯次數?”
陳恒想了想:“重新核對,就怕之前的統計有誤差。你把每顆衛星的過境記錄和區域坐標再對一遍,比如區域28改了坐標後,有沒有新增或減少關聯次數?核對完做個《維度數據明細表》,給每個人發一份。”
老鄭則在翻密電片段:“之前截獲的密電裡,有提到‘區域08為高價值目標,需多星偵察’,這能佐證它的高風險;區域15有‘15時過境優先成像’的表述,剛好對應6月17日15時的衛星12過境,能作為重點時段的依據。”他把相關密電挑出來,用紅筆做了標記,“這些都要寫進報告的‘數據支撐’部分,讓評估更有說服力。”
當天下午,所有人都動了起來。小林把衛星過境檔案攤在桌上,左手拿區域坐標表,右手拿筆,逐顆衛星核對:“外偵01號,關聯區域03、08、12,3次;外偵05號,關聯區域08、15、20,3次……”每核對完一顆,就在表格上畫“正”字,桌角的茶杯涼了都沒顧上喝。
老張則去找《1971年電子對抗技術手冊》,裡麵記載著不同型號電子乾擾設備的參數,比如“針對175兆赫信號的乾擾功率需≥500瓦,作用距離≥100公裡”,他把這些數據抄在小本子上,想著後續給一級區域匹配設備時要用。“要是找不到對應參數,就算定了一級,也不知道該配什麼設備,報告就成了空文。”老張一邊抄,一邊自言自語。
陳恒每隔一小時就去各崗位轉一圈,看到小林眼裡的紅血絲,他遞過去一塊毛巾:“擦把臉,彆盯著紙太近,容易看錯。”看到老張在翻技術手冊,他湊過去問:“電子乾擾設備的參數找到了嗎?”“找到了,175兆赫的參數很明確,後續給區域08、15、28配設備就有依據了。”老張的回答讓陳恒鬆了口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曆史考據補充
任務來源依據:國防科工委要求編製風險評估報告的電報編號防電)記載,“需基於5月24日完成的《37處敏感區域防護圖》及19顆外偵衛星數據,明確風險等級與防護優先級,為6月防護資源分配提供依據”,該電報現存國防科工委通信檔案庫引自《1972年國防科工委任務電報彙編》)。
《1972年軍事目標風險評估規範》背景:該規範共5章28條,“評估維度”章節明確“偵察頻次權重40)、衛星數量權重30)、重點時段權重30)”,風險值=頻次最高頻次)x40+衛星數最高衛星數)x30+重點時段緊迫性10)x30,風險值≥80為高風險,5079為中風險,<50為低風險現存於總參謀部情報評估檔案庫,編號軍風評7201)。
電子乾擾設備稀缺性:1972年我國自主研發的“紅旗2型”電子乾擾設備針對175兆赫信號)僅生產32套,主要部署於核設施、導彈基地等核心區域,該數據來自《1972年電子對抗設備生產與分配報告》編號電對7201)。
二、多維評估:算準每一分風險
5月26日早上,小林拿著連夜核對完的《維度數據明細表》走進辦公室,眼裡滿是疲憊,但手裡的表格卻整理得整整齊齊。“陳組長,核對完了,區域08的關聯次數是25次之前統計的28次裡,有3次是坐標修改前的,改完後排除了),覆蓋衛星8顆;區域15關聯22次,覆蓋衛星7顆;區域28關聯20次,覆蓋衛星6顆;其他區域最高的是區域20塔城),15次,覆蓋衛星4顆。”
陳恒接過表格,逐行核對:“區域08排除3次關聯,依據是什麼?”“之前區域08的坐標是東經95°97°,改完後是95°48′96°12′,有3顆衛星的過境軌跡隻覆蓋了原來的大範圍,沒覆蓋新坐標,所以排除。”小林指著表格裡的備注,“我都標了排除原因,您看。”
老張湊過來看表格,點點頭:“這個排除合理,坐標改了,關聯範圍就得跟著變,不然風險值會虛高。”他指著區域15:“它的重點時段是6月17日15時,衛星12過境,這個時段的緊迫性怎麼算?”
陳恒拿出《風險評估規範》:“規範裡說‘重點時段若在白天618時),緊迫性為10;夜間為5’,15時是白天,所以緊迫性10。區域08的09時也是白天,緊迫性10;區域28的10時也是10。”他拿起計算器當時很少見的手搖計算器),開始算區域08的風險值:“頻次25次,最高頻次25,所以2525)x40=40;衛星8顆,最高8顆,88)x30=30;重點時段緊迫性10,1010)x30=30;總風險值40+30+30=100,高風險。”
小林趕緊把計算過程記在表格上,生怕記錯。算區域15時,她突然停住了:“衛星數量是7顆,78)x30≈26.25,頻次22次,2225)x40=35.2,重點時段10,30,總風險值35.2+26.25+30≈91.45,也是高風險。”
老張在旁邊看著,突然說:“區域20塔城),頻次15次,1525)x40=24;衛星4顆,48)x30=15;重點時段是6月17日11時白天),30,總風險值24+15+30=69,中風險,對嗎?”“對,69在5079之間,中風險。”陳恒點頭,“而且塔城是邊境地區,雖然風險值沒到高風險,但防護措施得比普通中風險區域強一點,比如加強觀測頻次,從每2小時一次改成每1小時一次。”
老鄭這時拿著密電過來:“區域08的密電裡有‘datatype=nuc,,priority1’軍事數據,一級優先級),都能佐證它們的高風險;區域20有‘bordertarget’邊境目標),沒提高優先級,符合中風險的定位。”
中午吃飯時,小林突然發現區域28的風險值算錯了:“區域28的頻次是20次,2025)x40=32;衛星6顆,68)x30=22.5;重點時段10,30,總風險值32+22.5+30=84.5,高風險,我之前算成82.5了,少加了2分。”她的聲音帶著自責,趕緊拿出計算器重新算。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陳恒拍了拍她的肩膀:“沒事,差2分不影響等級84.5還是高風險),但以後算的時候要更仔細,每一步都要核對。”他看著表格裡的風險值,心裡有了底:“高風險3個08、15、28),中風險12個20、27等),低風險22個31等),和防護圖的顏色完全對應,說明之前的顏色標注是準的。”
下午,團隊開始給每個區域寫“風險說明”,比如區域08:“8顆衛星覆蓋,25次關聯,6月17日09時重點偵察,核設施屬性,風險值100,高風險”;區域27亞東):“3顆衛星覆蓋,12次關聯,無重點時段,邊境軍事目標,風險值58,中風險”;區域31二連浩特):“2顆衛星覆蓋,8次關聯,無重點時段,常規邊境區域,風險值32,低風險”。
老張審核“風險說明”時,特意看了區域19紅其拉甫):“風險值45,低風險,但它是邊境山區,說明裡要加‘雖為低風險,需加強邊境警戒’,和防護圖的備注呼應。”陳恒認可:“對,風險等級是基於衛星偵察,but邊境地區有特殊防護需求,說明裡必須體現,不然後續看報告的人會忽略。”
曆史考據補充
風險值計算實例:據《美方衛星偵察風險評估報告數據明細表)》記載,區域08風險值計算過程為“2525)x40+88)x30+1010)x30=100”,區域15為“2225)x40+78)x30+1010)x30≈91.45”,區域28為“2025)x40+68)x30+1010)x30=84.5”,均符合《風險評估規範》的加權公式現存於情報分析中心評估檔案庫,編號評數7205)。
區域案例背景:區域20塔城)為當時新疆邊境重要軍事據點,1972年5月衛星關聯15次,主要因鄰近蘇方軍事區域;區域27亞東)為西藏邊境關鍵通道,衛星關聯12次,用於監測中印邊境動態;區域31二連浩特)為中蒙邊境常規口岸,衛星關聯8次,偵察優先級較低據《1972年邊境敏感區域軍事地位報告》記載)。
密電佐證依據:涉及區域08的“nuc,,priority1”密電編號密),均截獲於1972年5月,現存國防科工委密電檔案庫,與風險評估結論完全一致引自《密電與風險評估對應報告》)。
三、優先級製定:給防護排“先後”
5月26日晚上,辦公室的燈亮到了深夜,團隊圍著《維度數據明細表》,開始討論防護優先級。“高風險區域定‘一級’,中風險‘二級’,低風險‘三級’,這個大框架沒問題,但一級區域內部有沒有優先級?比如區域08和區域15,哪個更優先?”老張提出疑問,手裡拿著電子乾擾設備的分配清單,“全國隻有32套紅旗2型乾擾設備,一級區域至少各配2套,要是有更優先的,得多配1套。”
陳恒看著風險值:“區域08風險值100,區域15≈91.45,區域28=84.5,所以一級內部優先級:08>15>28。區域08是核設施,一旦被偵察到,後果比導彈基地更嚴重,得配3套乾擾設備;區域15和28各配2套。”
老鄭立刻補充:“密電裡也能看出來,區域08被稱為‘高價值目標’,區域15是‘一級優先級’,區域08的表述更重,所以08優先沒問題。”
小林則在整理中風險區域的優先級:“12個中風險,風險值從58到79不等,比如區域2069)、區域2758)、區域1075),是不是按風險值排序?區域10風險值75,比區域20高,是不是二級內部優先級10>20>27?”
陳恒搖搖頭:“不能隻看風險值,還要看目標類型。區域10是常規軍事機場,區域20是邊境軍事據點,雖然區域10風險值高,但區域20鄰近蘇方,防護優先級要比區域10高。”他拿起地圖,指著區域20的位置:“塔城離蘇方的軍事基地隻有幾十公裡,衛星偵察它,可能是為了監測我方對蘇方的反應,所以二級內部優先級:20邊境軍事據點)>10常規機場)>27亞東,邊境通道)。”
老張點點頭:“這個考慮對,防護不僅要防衛星偵察,還要防‘偵察背後的意圖’。區域20要是被盯緊,說明美方在關注中蘇邊境,咱們就得優先加強這裡的觀測。”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低風險區域的優先級則相對簡單,按“邊境區域>內陸區域”排序,比如區域19紅其拉甫,邊境)>區域31二連浩特,邊境)>區域01內陸常規區域)。“低風險區域主要是常規監測,但邊境的低風險區域,要比內陸的多安排1個觀測哨,比如區域19雖然風險值45,但要配2個觀測哨,區域01配1個就行。”陳恒補充道。
討論到淩晨1點,優先級終於確定:
一級高風險):08核設施,3套乾擾)>15導彈基地,2套乾擾)>28機場,2套乾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