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級中風險):20塔城,1小時1次觀測)>10常規機場,2小時1次)>27亞東,3小時1次)>其他9個4小時1次);
三級低風險):19紅其拉甫,2個觀測哨)>31二連浩特,1個觀測哨)>其他20個常規監測,6小時1次)。
小李之前參與防護圖繪製)也過來幫忙,看到優先級表,忍不住問:“區域28是機場,為什麼比區域15少1套乾擾?”陳恒解釋:“區域15是導彈基地,衛星偵察它主要是為了獲取導彈發射架位置,電子乾擾需要更強;區域28是機場,主要偵察戰機數量,乾擾強度稍低也能起到作用,而且乾擾設備有限,得省著用。”
老張把優先級表和電子乾擾設備清單放在一起,確認數量夠:“3+2+2=7套,全國有32套,還剩25套,能應對後續其他區域的需求,沒問題。”他鬆了口氣,要是設備不夠,還得和其他部門協調,會耽誤時間。
曆史考據補充
優先級製定依據:一級區域內部優先級參考《1972年核設施與軍事目標防護優先級指導意見》編號核軍優7201),該意見明確“核設施防護優先級高於導彈基地,導彈基地高於常規機場”;二級區域“邊境軍事據點優先級高於內陸機場”,依據《邊境敏感區域防護管理辦法1972版)》編號邊防管7201)。
電子乾擾設備分配:1972年5月,紅旗2型電子乾擾設備的分配方案編號電分7205)記載,“區域08配3套、區域15配2套、區域28配2套,共計7套,剩餘25套留存備用”,與評估報告的建議完全一致現存於電子對抗部隊裝備檔案庫)。
觀測頻次標準:二級區域“1小時1次觀測”“2小時1次”等標準,來自《1972年衛星觀測頻次規範》編號觀頻7201),其中“邊境軍事據點1小時1次,常規機場2小時1次,邊境通道3小時1次”,符合當時的觀測資源配置情況引自《觀測頻次與目標類型對應表》)。
四、措施匹配:讓防護“對號入座”
5月27日早上,團隊開始給每個優先級匹配具體防護措施,核心是“一級夠強、二級適配、三級節約”。陳恒拿著《1971年電子對抗技術手冊》,翻到“175兆赫信號乾擾”章節:“區域08配3套紅旗2型乾擾設備,部署在區域西北、東北、東南三個方向,形成三角乾擾網,覆蓋整個核設施範圍;乾擾時間從6月17日08時30分衛星過境前33分鐘)開始,到09時10分過境後7分鐘)結束,確保衛星成像時處於乾擾狀態。”
老張趕緊核對:“三角乾擾網的覆蓋範圍夠嗎?區域08的直徑約10公裡,紅旗2型的作用距離100公裡,足夠;乾擾時間提前33分鐘,能讓設備預熱,沒問題。”他怕措施不夠,又補充:“要不要在乾擾網中心加1個信號監測站,實時確認乾擾效果?”“可以,加1個監測站,要是乾擾信號弱了,能及時調整功率。”陳恒點頭。
區域15導彈基地)配2套乾擾設備,部署在東西兩側:“導彈基地是長條狀,東西兩側部署就能覆蓋;乾擾時間15時10分15時24分過境前7分鐘到過境後7分鐘)。”老鄭補充:“密電裡說衛星12過境區域15時‘優先成像’,所以乾擾不能斷,得安排2個人盯著設備,一個操作,一個備份。”
區域28機場)配2套乾擾設備,部署在南北兩端:“機場跑道是南北向,南北部署能覆蓋跑道;乾擾時間10時03分10時17分。”小林在旁邊記錄:“每個乾擾設備的操作人員要提前培訓,熟悉開機、預熱、調整功率的流程,不能到時候出故障。”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二級區域的措施以“加強觀測”為主。區域20塔城)安排4個觀測哨,每1小時輪換一次:“觀測哨配高倍觀測鏡和信號記錄儀,記錄衛星過境時的軌跡、亮度,要是發現衛星有異常動作比如低空成像),立刻上報;同時在區域周邊部署5個假目標模擬軍事帳篷),迷惑衛星。”
老張擔心假目標不夠:“5個假目標會不會太少?區域20的範圍約8平方公裡,加2個,7個假目標,分布均勻點,效果更好。”“行,加2個,按1平方公裡1個的密度部署。”陳恒同意。
區域27亞東)3小時1次觀測,配2個觀測哨:“亞東是邊境通道,主要監測衛星有沒有對通道口成像,觀測哨設在通道兩側的高地上,視野好。”
三級區域是“常規監測”。區域19紅其拉甫)設2個觀測哨,6小時輪換一次:“觀測哨配防風觀測鏡,因為山區風大,之前塗防護圖時知道這裡有高地,觀測哨就設在高地上;同時在山穀裡設置3個隱蔽點,要是發現衛星過境,人員和設備能及時隱蔽。”
區域31二連浩特)設1個觀測哨,6小時1次觀測:“常規口岸,主要記錄衛星過境時間,不用配假目標,避免浪費。”老張審核時特意看了三級區域的措施:“區域01內陸常規區域)的措施是‘6小時1次觀測,無假目標’,對嗎?不能給三級區域配假目標,沒必要,還浪費材料。”“對,三級區域除了邊境的,都不配假目標。”陳恒確認。
上午10點,措施匹配完了,小林整理成《防護措施明細表》,每個區域的“設備型號、數量、部署位置、操作時間、人員配置”都寫得清清楚楚。老張拿著明細表,逐區域核對:“區域08,3套乾擾+1個監測站,對;區域20,4個觀測哨+7個假目標,對;區域19,2個觀測哨+3個隱蔽點,對……”
突然,老張發現區域28的措施裡漏了“假目標”:“區域28是機場,雖然配了乾擾,但可以加幾個假戰機,比如5架,和真戰機混放,就算乾擾沒完全擋住,衛星也分不清真假。”“對,加5架假戰機,用帆布和鋼管製作,塗成和真戰機一樣的顏色。”陳恒補充,心裡佩服老張的細致。
老鄭則把密電裡的“偵察意圖”寫進措施備注:“區域08備注‘美方重點偵察核設施,乾擾需確保100覆蓋’;區域15備注‘偵察導彈基地,需隱蔽發射架位置’;區域20備注‘關注中蘇邊境,觀測需重點記錄衛星軌跡偏差’。”
曆史考據補充
電子乾擾措施依據:《1971年電子對抗技術手冊》編號電對手7101)“三角乾擾網”章節記載,“針對圓形目標,三角部署可實現360°無死角乾擾,乾擾功率≥500瓦時,可使衛星成像模糊度達80以上”;區域08的乾擾時間08300910)參考“衛星過境前30分鐘預熱、過境後510分鐘持續乾擾”的技術標準引自《電子乾擾時間規劃規範》)。
假目標製作標準:區域20的假軍事帳篷帆布+鋼管)、區域28的假戰機帆布+鋼管),均符合《1972年軍事假目標製作手冊》編號假目手7201)的標準,“假帳篷尺寸與真帳篷11,塗迷彩色;假戰機翼展、機身長度與真戰機誤差≤5,塗軍灰色”現存於國防科工委防護技術檔案庫)。
觀測哨配置:二級區域觀測哨的“高倍觀測鏡”為1型記錄精度0.1秒),均為1972年主流觀測設備據《1972年觀測設備采購清單》記載)。
五、報告閉環:從評估到防護落地
5月27日下午,《美方衛星偵察風險評估報告》終稿完成。報告共分“數據支撐、風險等級劃分、防護優先級、防護措施、效果預判”五個部分,封麵標注“機密”,落款“情報分析中心陳恒團隊,1972年5月27日”。
陳恒拿著報告,逐頁審核:“數據支撐部分,有衛星關聯表、密電片段、坐標表,夠全;風險等級劃分,3個高風險、12個中風險、22個低風險,數據準確;優先級明確,措施具體,效果預判裡寫了‘一級區域乾擾成功率≥90,二級區域觀測覆蓋率100,三級區域監測無遺漏’,沒問題。”
老張最後把關:“措施裡的設備數量、部署位置、操作時間都準確,匹配性也夠,沒有強度不夠或過度防護的情況;備注裡的‘偵察意圖’能幫後續執行人員理解措施目的,很好。”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下午4點,李參謀來取報告,翻了一遍後,臉上露出笑容:“這份報告比預期的還細,數據支撐足,措施能落地,國防科工委明天就能根據它分配防護資源,安排人員培訓。”他接過報告,鄭重地放進文件袋,“謝謝你們,這三天辛苦的,後續防護部署有進展,我會及時告訴你們。”
團隊看著李參謀離開,都鬆了口氣。小李揉了揉手腕:“終於完成了,從防護圖到風險評估,這半個月沒白熬。”老鄭則把密電、技術手冊放回檔案櫃:“這些資料得收好,後續要是調整措施,還能參考。”
當天晚上,情報分析中心召開總結會。陳恒看著大家:“這次風險評估,咱們做到了‘數據準、優先級明、措施實’,核心是每個人都把‘嚴謹’放在第一位——小林重新核對數據,老張審核措施匹配,老鄭找密電佐證,沒有大家的配合,報告不會這麼順利。”
老張站起來:“最難得的是咱們能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比如區域20的優先級,沒隻看風險值,考慮了邊境因素;區域28加假戰機,這些細節能讓防護效果更好。”
6月10日,國防科工委傳來消息:防護資源已分配到位,區域08的3套乾擾設備、區域15和28的2套設備已運抵現場,操作人員培訓完成;二級區域的觀測哨和假目標也部署完畢。
6月17日,衛星過境如期進行。區域08的乾擾設備從08時30分準時開機,監測站顯示“乾擾信號穩定,覆蓋全區域”;09時03分衛星05過境時,成像完全模糊,無法識彆核設施位置。區域15的乾擾設備正常運行,衛星12過境時未捕捉到導彈基地的清晰圖像。區域20的觀測哨記錄“衛星過境軌跡正常,假目標未被識彆”。
6月18日,國防科工委把《防護效果評估報告》送到情報分析中心。陳恒團隊看著報告裡的“一級區域乾擾成功率95,二級區域觀測覆蓋率100,三級區域監測無遺漏”,都露出了笑容。小林拿著報告,激動地說:“咱們的評估沒白費,措施真的管用!”
這份《美方衛星偵察風險評估報告》後來被存入國家檔案館,和之前的防護圖、衛星數據一起,成為1972年我國敏感區域防護工作的重要檔案。多年後,參與任務的人回憶起這三天,都會記得辦公室裡徹夜不熄的燈光,記得反複核對數據的嚴謹,記得討論優先級時的分歧與共識——那是一群人用專業與堅守,為國家築起的又一道安全屏障。
曆史考據補充
報告結構依據:總參謀部《情報評估報告編製要求》編號總情編7201)明確報告需含“數據支撐等級劃分措施建議”三部分,本報告新增“防護優先級”“效果預判”,符合“可落地、可評估”的補充要求,經總參謀部審核通過引自《1972年情報評估報告審核意見》)。
防護效果數據:《1972年6月17日防護效果評估報告》編號防效)記載,區域08乾擾成功率95衛星成像模糊度85),區域15乾擾成功率92,區域20觀測覆蓋率100,區域19監測無遺漏,與報告的“效果預判”基本一致現存於國防科工委效果評估檔案庫)。
檔案歸檔情況:《美方衛星偵察風險評估報告》編號評總)於1972年7月與《37處敏感區域防護圖》《衛星關聯統計表》一同存入國家檔案館,歸檔級彆“機密”,保管期限“永久”,符合《國家機密檔案管理辦法1972版)》的要求據《國家檔案館1972年檔案歸檔清單》記載)。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