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電磁通信的興起,讓信息安全陷入“看不見的對抗”——從電纜中的竊聽信號到空中的截獲電波,每一次通信技術的進步,都伴隨著反製技術的革新。1972年前後,偽裝信號、電磁屏蔽與頻道乾擾構成的反製體係,是技術員們應對竊聽威脅的智慧結晶。小張的信號模擬、大劉的屏蔽設計、老趙的乾擾方案,如同電波中的“隱形屏障”,在電磁空間裡築起安全防線,也為後續電磁防護技術奠定了實踐基礎。
1960年代初,有線通信仍是重要信息傳輸方式,但電纜竊聽風險逐漸顯現——部分工廠與科研機構的電纜被第三方非法接入,導致技術數據泄露。當時負責通信維護的技術員老趙,首次意識到“被動防護”的局限性:傳統的電纜埋地處理,無法阻止專業設備的信號感應竊聽,必須研發主動反製手段。
老趙帶領團隊展開調研,發現竊聽設備主要通過感應電纜中的電流信號獲取信息,核心弱點是“隻能識彆特定頻率的信號”。基於這一發現,他提出“信號混淆”的初步思路:在電纜中注入低強度的乾擾信號,讓竊聽設備無法分辨真實信息與乾擾信號。剛入職的技術員小張,主動承擔起乾擾信號的頻率測試工作。
小張在實驗室裡搭建模擬環境,將不同頻率的乾擾信號注入測試電纜,再用竊聽設備接收。經過數十次嘗試,他發現當乾擾信號頻率與真實信號頻率接近但存在微小差異時,竊聽設備的解碼成功率會從80降至15以下。這一發現,為後續偽裝信號技術提供了關鍵數據支撐。
但問題隨之而來:乾擾信號過強會影響真實信號傳輸,過弱則無法起到混淆作用。技術員大劉提出“動態功率調節”方案,根據電纜傳輸的真實信號強度,自動調整乾擾信號功率,確保兩者比例穩定。他們在車間的電纜線路上進行試點,成功在不影響正常通信的前提下,降低了竊聽風險。
這次早期實踐,雖未形成完整方案,卻讓團隊明確了“針對性乾擾”的核心邏輯——圍繞敵方竊聽設備的頻率特性設計反製手段,也為1972年結合蘇聯電纜竊聽事件優化反製思路埋下伏筆。
1965年,無線通信開始普及,空中電波的截獲成為新威脅。某科研單位的無線指令被第三方截獲,導致實驗數據泄露。老趙團隊接到任務後,意識到反製技術需從“有線防護”轉向“無線+有線”的雙重防護,偽裝信號發射技術的研發被提上日程。
小張負責偽裝信號的模擬設計——他分析真實無線通信的信號特征,包括頻率、調製方式、信號間隔等,再通過信號發生器生成與真實信號高度相似的偽裝信號。例如,真實指令信號的頻率是400hz、調製方式為調頻,偽裝信號就采用399.8400.2hz的頻率範圍,同樣使用調頻方式,讓截獲方難以區分。
大劉則專注於偽裝信號的發射時機控製。他設計了“隨機間隙發射”裝置:真實信號發射前10秒,先發射35組偽裝信號;真實信號發射期間,每隔2秒插入1組偽裝信號;真實信號結束後,再持續發射偽裝信號30秒。這種“前後覆蓋+中間穿插”的模式,大幅增加了截獲方的信號篩選難度。
團隊在野外進行測試:小張操作信號發生器發射真實指令與偽裝信號,大劉用截獲設備模擬敵方接收。結果顯示,截獲設備共收到28組信號,僅3組為真實指令,其餘均為偽裝信號,且真實指令被偽裝信號包裹,難以單獨提取。這次測試,驗證了偽裝信號發射技術的有效性。
但此時的偽裝信號仍存在“頻率固定”的缺陷——若敵方掌握偽裝信號的頻率範圍,仍可通過濾波技術篩選。老趙提出“頻率跳變”改進方向,為1972年反製方案的優化留下了技術空間。
1968年,國際上出現蘇聯電纜竊聽事件的技術報道非政治層麵的技術分析),事件中敵方通過在電纜接頭處安裝微型竊聽器,直接獲取電纜傳輸的原始信號,傳統的信號混淆手段難以應對。老趙團隊從這一事件中得到啟發,意識到“物理防護+信號反製”結合的重要性。
老趙組織團隊分析事件中的竊聽手法:微型竊聽器體積僅指甲大小,可嵌入電纜接頭的絕緣層,通過感應電流獲取信號,且不易被常規檢測發現。針對這一特點,他提出“電纜接頭電磁屏蔽”方案,由大劉負責具體設計。
大劉查閱大量電磁屏蔽資料,最終確定用“雙層金屬網+導電膠”構建屏蔽結構:內層采用銅製金屬網包裹接頭,外層用鋁製金屬殼覆蓋,兩層之間塗抹導電膠,確保電磁密封。這種結構可將外部電磁乾擾隔絕90以上,同時阻止接頭處的信號外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小張則開發了“屏蔽效果檢測工具”——一款便攜式電磁檢測儀,可測量電纜接頭處的電磁泄漏強度。在某工廠的電纜改造中,小張用檢測儀發現一處接頭的電磁泄漏超標,拆開後發現導電膠塗抹不均,重新處理後泄漏強度降至安全標準以下。
這次基於外部事件的技術借鑒,讓團隊的反製思路從“信號乾擾”拓展到“物理屏蔽+信號乾擾”的協同模式,為1972年完整反製方案的形成積累了關鍵技術模塊。
1970年,隨著敵方通信截獲技術的升級,單一的偽裝信號或電磁屏蔽已無法滿足安全需求。老趙團隊接到任務,開始研發“多維度反製體係”,整合偽裝信號發射、電磁屏蔽與頻道乾擾三大技術,小張與大劉分彆負責不同模塊的優化。
小張對偽裝信號技術進行升級,加入“動態頻率跳變”功能:偽裝信號的頻率不再固定在某個範圍,而是根據真實信號的頻率變化實時調整,跳變間隔從1秒縮短至0.5秒。他在信號發生器中加入頻率跟蹤模塊,確保偽裝信號始終與真實信號保持“頻率同步但相位偏移”,進一步增加截獲方的解碼難度。
大劉則優化電磁屏蔽方案,針對移動設備如便攜式電台)開發“柔性屏蔽套”。屏蔽套采用鎳銅合金纖維編織而成,厚度僅1毫米,可包裹電台機身,同時不影響設備操作。測試顯示,佩戴屏蔽套後,電台的電磁泄漏強度從50d降至10d以下,達到當時的最高防護標準。
老趙則主導頻道乾擾模塊的設計,提出“針對性頻率壓製”思路:通過監測敵方常用的通信頻道,在該頻道上發射低功率的噪聲信號,壓製敵方的截獲設備。他帶領團隊整理出當時常見的20個敵方通信頻率,作為乾擾重點。
三者協同測試中,小張的偽裝信號、大劉的屏蔽套與老趙的頻道乾擾配合,使敵方截獲設備的有效信息獲取率從原來的60降至5以下。這次測試成功,標誌著多維度反製體係的初步成型,為1972年技術建議的提出奠定了基礎。
1972年初,基於前幾年的技術積累與實踐經驗,老趙團隊正式開始“1972反製技術建議”的方案設計。方案核心圍繞“應對電纜竊聽與無線截獲”,整合偽裝信號發射、電磁屏蔽與針對性頻道乾擾,小張、大劉全程參與細節優化。
在偽裝信號發射模塊,小張提出“分層模擬”方案:將偽裝信號分為“基礎層”與“動態層”。基礎層是與真實信號頻率、調製方式一致的固定偽裝信號;動態層則根據真實信號的內容變化,實時生成相似的偽隨機信號。例如,真實信號傳輸“數據123”時,動態層會生成“數據124”“數據122”等相似信號,讓截獲方無法判斷真偽。
電磁屏蔽模塊,大劉針對電纜與設備分彆設計方案:電纜部分采用“三層屏蔽”內銅網、中鋁箔、外金屬管),並在每隔100米處設置接地裝置,增強屏蔽效果;設備部分則開發“屏蔽機櫃”,機櫃內壁鋪設電磁吸波材料,可吸收設備產生的電磁輻射,避免信號外泄。某研究所使用該方案後,電纜竊聽風險降低95以上。
針對性頻道乾擾模塊,老趙引入“智能監測+自動乾擾”機製:由小張開發的監測設備實時掃描周邊電磁環境,識彆敵方通信頻道後,自動觸發乾擾模塊,在該頻道發射與敵方信號調製方式一致的噪聲信號。乾擾功率可根據敵方信號強度自動調整,確保壓製效果的同時,不影響己方其他頻道通信。
方案初稿完成後,團隊在野外進行為期1個月的驗證測試:模擬敵方電纜竊聽與無線截獲場景,啟用反製方案後,敵方僅獲取3的有效信息,且無一次成功解碼關鍵指令。測試結果證明,方案具備實戰應用價值。
1972年中期,方案進入細節優化階段,針對測試中發現的問題,小張、大劉與老趙逐一調整。其中,“屏蔽與通信兼容”問題最為突出——過強的電磁屏蔽會影響己方設備的信號接收,需在防護與通信效率間找到平衡。
大劉負責解決這一問題,他設計“選擇性屏蔽”結構:在屏蔽機櫃與電纜的特定位置開設“信號窗口”,窗口處安裝特製的濾波裝置,僅允許己方通信頻率的信號通過,阻擋其他頻率的信號包括敵方可能用於竊聽的頻率)。小張協助測試濾波效果,通過調整濾波參數,確保己方信號通過率達到98,同時阻擋99的乾擾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