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乾擾陣地是電磁反製的物理根基,從早期粗放的“視野優先”選址,到貼合核設施地形的精準布局,每一次勘選都圍繞“信號覆蓋、設備穩定、防護有效”展開。15公裡半徑的範圍界定、高溫環境的散熱突破、金屬網格吸波材料的屏障構建,是陣地部署的三大核心課題。那些以姓氏為記的技術員,用地形測繪的數據、散熱方案的迭代、材料參數的優化,在核設施周邊築起“信號無死角、設備能抗溫、電磁可防護”的乾擾陣地,為後續電磁反製的落地提供了堅實的物理支撐。
1960年代初,乾擾陣地勘選多采用“目視粗放選址”模式——僅以“視野開闊、無高大遮擋”為核心標準,未考慮核設施周邊複雜地形如山地、溝壑)對乾擾信號的衰減影響,也未評估高溫、高濕等環境對設備的損害。負責陣地建設的陳技術員,在某核設施的早期勘選後發現,選在山坳處的陣地因兩側山體遮擋,乾擾信號僅覆蓋核設施60區域,未達“全覆蓋”要求;且夏季正午環境溫度達40c時,乾擾機內部溫度飆升至68c,多次出現電路燒毀故障,導致反製中斷。
陳技術員與地形測繪組的李工程師溝通,提出“地形信號關聯分析”的初步思路:先對核設施周邊區域進行地形分類,再測試不同地形的信號衰減率,據此篩選“低衰減、廣覆蓋”的候選區域;同時,需同步評估環境溫度對設備的影響,將“設備工作溫度閾值”納入選址標準。李工程師補充,核設施的敏感性要求陣地需與核心區域保持安全距離,初步建議將勘選範圍限定在“半徑15公裡內”,既確保乾擾效果,又避免陣地過於靠近帶來的安全風險。
兩人牽頭開展試點勘測:李工程師用“手持等高線測繪儀”對核設施周邊5公裡範圍進行地形標注,劃分出“平坦區、緩坡區、陡坡區、溝壑區”四類地形;陳技術員攜帶小型乾擾設備,在每類地形測試信號覆蓋以核設施為中心,測量不同距離的信號強度),發現平坦區信號衰減率僅8,緩坡區15,陡坡區30,溝壑區45——明確平坦區與緩坡區為優先選址類型。
針對高溫問題,陳技術員對乾擾機進行“環境溫度故障率”測試:記錄30c故障率3)、35c8)、40c22)、45c50)的設備運行數據,確定“設備需在40c環境下故障率低於10”的散熱目標。但試點中,即使選在平坦區,夏季正午設備故障率仍達18,散熱難題未解決,成為後續勘選的關鍵待突破點。
這次早期實踐,讓團隊明確乾擾陣地勘選的“三大核心指標”:地形適配性低信號衰減)、環境耐受性高溫適配)、安全距離15公裡半徑初步界定),也為後續精準勘選劃定了技術方向,避免了過往“隻看視野、忽略實效”的盲目性。
1965年,團隊正式將乾擾陣地勘選範圍鎖定為“核設施半徑15公裡內”,並通過數據論證明確該半徑的科學依據——負責參數測算的王工程師,從“乾擾覆蓋範圍”與“安全防護距離”兩方麵展開分析:乾擾機的有效乾擾半徑通常為812公裡受功率與地形影響),15公裡半徑可確保候選陣地均在乾擾機“有效覆蓋+冗餘範圍”內即使邊緣陣地,也能通過功率調整覆蓋核設施);從安全角度,15公裡可避免陣地受核設施周邊潛在風險如電磁輻射、人員活動密集)影響,同時便於陣地與核設施的通信聯絡無線通信延遲低於0.5秒)。
為細化15公裡內的地形數據,李工程師團隊升級測繪工具,采用“航空攝影測繪+地麵實地核查”結合的方式:先通過小型飛機拍攝15公裡範圍的航拍圖,標注地形類型、海拔高度、植被覆蓋;再組織地麵小隊,對航拍圖中的平坦區、緩坡區進行實地測量如坡度角度、地麵平整度),製作“15公裡地形詳查圖”,標注每塊候選區域的“信號衰減預估率”“夏季最高溫”“交通可達性”便於設備運輸與維護)。
趙技術員負責“候選區域篩選評分體係”設計:從地形適配40分,平坦區40分、緩坡區30分)、環境溫度30分,夏季最高溫≤38c得30分,3842c得20分)、交通可達20分,車程≤1小時得20分)、隱蔽性10分,不易被外部發現得10分)四個維度打分,總分≥80分的區域列為優先候選。
在某核設施的15公裡勘選中,團隊共篩選出6塊候選區域:其中3塊平坦區總分分彆為88分地形40+溫度28+交通20+隱蔽0)、82分40+22+20+0)、79分40+24+15+0);2塊緩坡區總分75分30+28+17+0)、70分30+22+18+0);1塊溝壑區總分55分5+20+20+10)——最終將前3塊平坦區納入重點考察範圍,後續將圍繞這三塊區域解決散熱與防護問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次15公裡半徑的精準界定與候選區域篩選,讓乾擾陣地勘選從“大範圍摸索”轉向“小範圍聚焦”,避免了資源浪費,也為後續高溫散熱與電磁防護方案的針對性研發提供了明確的應用場景僅針對3塊重點區域的環境特征設計方案)。
1968年,團隊聚焦“高溫環境下設備散熱難題”的專項突破——此前候選區域的夏季最高溫達3842c,現有乾擾機的自然散熱僅靠機殼散熱孔)無法滿足“故障率低於10”的要求。負責散熱研發的孫工程師,拆解乾擾機的發熱核心部件功率放大器、電源模塊),通過熱成像儀觀察發現,功率放大器工作時表麵溫度可達95c,是主要熱源;且機殼內部熱量易積聚,形成“高溫腔”,導致整體溫度升高。
孫工程師提出“主動散熱+被動散熱結合”的方案:被動散熱方麵,將機殼散熱孔從圓形改為百葉窗式,增大散熱麵積從原來的1502增至3002),並在機殼內壁貼附石墨散熱片導熱係數500?k,是普通金屬的3倍),加速熱量傳導;主動散熱方麵,在功率放大器周邊加裝小型軸流風扇轉速3000轉分鐘,風量15cf),強製排出內部熱風,同時在機殼側麵開設進風口,形成“進風排風”的空氣循環。
為驗證方案效果,陳技術員在重點候選區域搭建“高溫模擬測試棚”,通過加熱設備模擬38c、40c、42c三種環境溫度,測試優化後乾擾機的運行狀態:38c時,設備內部溫度降至58c,故障率6;40c時,內部溫度62c,故障率9;42c時,內部溫度65c,故障率12——雖42c時未完全達標,但已較原方案40c故障率22)顯著提升,且該區域夏季42c以上高溫天數僅57天年,可通過“高溫時段臨時停機+備用設備切換”應對。
團隊進一步優化:在風扇進風口加裝防塵網避免沙塵堵塞影響散熱),在機殼頂部設計可拆卸式遮陽棚夏季可降低機殼表麵溫度58c)。二次測試中,42c環境下設備內部溫度降至62c,故障率降至9,完全達標。這次散熱突破,解決了乾擾陣地部署的“設備穩定”核心難題,為後續陣地落地掃清了關鍵障礙。
1970年,隨著電磁反製需求升級,團隊意識到“乾擾陣地自身需構建電磁防護屏障”——乾擾機工作時會產生較強電磁信號,可能被外部監測設備捕捉,暴露陣地位置;同時,外部電磁乾擾也可能影響乾擾機的正常工作。負責電磁防護的劉工程師,提出“采用金屬網格吸波材料構建防護屏障”的思路,該材料可吸收特定頻率的電磁信號包括陣地自身的電磁輻射與外部乾擾信號),同時不影響乾擾機對核設施的信號覆蓋。
劉工程師團隊首先確定防護屏障的核心參數:需吸收的電磁頻率範圍與乾擾機工作頻率一致,8001200hz)、吸波率目標≥85)、材料厚度需控製在5以內,避免影響信號穿透)。他們測試了多種金屬網格材料銅網、鐵網、鋁網),發現銅網的導電性能最佳,吸波效果最好——當網格尺寸為5x5、線徑0.5時,在8001200hz頻率範圍內,吸波率達88,且信號穿透損耗僅6對乾擾覆蓋影響極小)。
李工程師結合候選陣地的地形,設計防護屏障的布局方案:在陣地四周搭建高度2.5米的金屬網格圍欄,圍欄與乾擾機的距離保持3米避免材料對乾擾信號產生過度衰減);同時,在乾擾機機房頂部鋪設金屬網格頂棚傾斜角度15°,便於排水),形成“四周+頂部”的全包圍防護,僅在乾擾信號發射方向朝向核設施)預留開口,確保信號正常覆蓋。
為驗證防護效果,王技術員用“電磁輻射檢測儀”測試:無防護時,陣地周邊100米處可檢測到乾擾機的電磁信號強度45d);加裝金屬網格屏障後,100米處信號強度降至12d低於外部監測設備的檢測閾值15d),且乾擾機對核設施的信號覆蓋範圍僅減少3,完全滿足“防護不影響乾擾效果”的要求。
這次電磁防護屏障的研發與布局,讓乾擾陣地從“僅關注乾擾功能”升級為“功能+隱蔽+抗乾擾”的綜合體係,避免了陣地因電磁暴露被定位的風險,也確保了乾擾機在複雜電磁環境下的穩定運行,完善了陣地部署的“防護維度”。
1972年,團隊啟動“重點候選區域的精細化勘選”——基於前期地形、散熱、防護的技術儲備,對15公裡內的3塊優先候選區域a區、b區、c區)進行最終評估,確定最優部署陣地。陳技術員牽頭成立“勘選評估小組”,成員涵蓋地形、散熱、電磁防護、設備維護等領域,從“技術適配性”與“實操可行性”兩方麵展開全麵考察。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技術適配性評估聚焦三方麵:一是信號覆蓋,在每塊區域架設測試乾擾機,測量核設施各角落的信號強度a區覆蓋達標率98,b區95,c區92);二是散熱適配,在夏季正午測試優化後設備的故障率a區8,b區10,c區11);三是電磁防護,測試金屬網格屏障的吸波效果與信號穿透a區吸波率89、穿透損耗5,b區87、6,c區86、7)——a區在三項指標中均表現最優。
實操可行性評估則關注:一是交通與供電,a區距離核設施8公裡,車程40分鐘,附近有10kv高壓線路便於設備供電);b區距離12公裡,車程1小時,需額外鋪設3公裡電纜;c區距離10公裡,車程50分鐘,但周邊道路狹窄,大型設備運輸困難;二是維護便利性,a區周邊有村落便於派駐維護人員),b區與c區均為偏遠區域,生活保障不便;三是擴建潛力,a區周邊有2000㎡空曠場地,未來可增加乾擾機數量,b區與c區場地有限僅800㎡)。
評估小組還考慮了“極端天氣影響”:a區地勢較高海拔比核設施高50米),不易積水,暴雨天氣無淹水風險;b區位於低窪處,曆史上曾出現過短時積水;c區靠近山坡,存在小規模滑坡隱患。綜合所有因素,a區總分技術88分+實操90分)顯著高於b區82+75)與c區80+70),被確定為最終乾擾陣地選址。
這次精細化勘選,讓乾擾陣地部署從“技術可行”走向“技術與實操雙優”,避免了後續因交通、供電、極端天氣導致的運維難題,為19台乾擾機的後續部署確定了精準落點。
1973年,團隊開始“19台乾擾機的密度部署規劃”——基於a區的地形與核設施的信號覆蓋需求,需確定乾擾機的具體擺放位置、間距與功率分配,確保核設施全域無乾擾死角,同時避免乾擾信號相互疊加導致的“信號過載”某區域信號過強,反而影響正常反製效果)。負責部署規劃的趙技術員,首先根據a區的地形長方形,長1200米、寬800米)與核設施的形狀圓形,直徑2公裡),繪製“信號覆蓋模擬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