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0章 反製方案協同敲定_譯電者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譯電者 > 第970章 反製方案協同敲定

第970章 反製方案協同敲定(1 / 2)

卷首語

反製方案的協同是技術與協作的雙重融合,從早期單一的信號乾擾到“電磁乾擾+熱偽裝”的複合策略,每一次突破都離不開跨部門的技術協同與需求對接。參照蘇聯電纜反竊聽技術中“多手段疊加、全維度防護”的思路,國防科工委與電子工業部的協作,不僅明確了乾擾機的部署邏輯與熱偽裝的技術標準,更構建起“設備研發參數校準實戰驗證”的協同流程。那些以姓氏為記的技術員們,用數據測算與技術磨合,在電磁空間與紅外領域築起雙重防線,為後續反製技術的標準化奠定了“部門協同、技術互補”的實踐基礎。

1960年代後期,反製技術仍以“單一手段為主”——或僅依賴電磁乾擾壓製敵方信號,或僅通過物理偽裝隱藏目標,缺乏對“信號偵察+紅外探測”雙重威脅的應對能力。負責反製技術研究的王技術員,在整理某核設施的反製記錄時發現,僅用電磁乾擾時,敵方雖無法獲取信號,但通過紅外探測仍能定位目標;僅用物理偽裝時,目標紅外特征被隱藏,卻無法抵禦信號截獲,兩類反製手段單獨使用時,防護漏洞率高達30以上。

王技術員意識到,需聯合不同部門整合技術:國防科工委熟悉目標防護需求如核設施的紅外特征、信號傳輸規律),電子工業部擅長電子設備研發如乾擾機、紅外檢測儀器),兩者協作才能形成“全維度反製”。他主動聯係國防科工委的李乾事與電子工業部的張工程師,共同分析問題根源:一是技術標準不統一,電磁乾擾的頻率範圍與目標信號不匹配;二是協同流程缺失,乾擾機啟動時機與偽裝切換不同步;三是缺乏對敵方雙重探測手段信號+紅外)的針對性設計。

三人提出“部門協同研發”的初步設想:由國防科工委提供目標防護參數如目標信號頻率、紅外輻射強度),電子工業部據此研發適配的乾擾設備與偽裝材料;每月召開協同會議,同步研發進度,解決技術衝突。為驗證設想,他們在某小型工業目標試點:電子工業部提供簡易乾擾機頻率覆蓋目標信號範圍),國防科工委提供紅外偽裝布,聯合測試顯示,防護漏洞率降至15,較單一手段顯著提升。

試點雖有成效,但仍存在不足:乾擾機功率不足,僅能覆蓋500米範圍;偽裝布的紅外模擬精度低,與目標實際紅外特征偏差達2c,易被敵方識彆。此外,兩部門在“乾擾機優先級”與“偽裝材料成本”上存在分歧——電子工業部希望優先提升功率,國防科工委則強調控製偽裝成本,需進一步協調。

這次早期協作,讓團隊明確反製方案的關鍵在於“技術適配、流程同步、需求平衡”,也為後續“電磁乾擾+熱偽裝”複合策略的提出積累經驗,尤其確認了“目標參數先行、部門分工協作”的必要性,避免了過往“技術脫節、需求錯位”的弊端。

1970年,團隊開始係統借鑒蘇聯電纜反竊聽技術的核心思路非政治層麵,聚焦“多技術疊加、環境適配”的技術邏輯)。該技術中,反製手段分為“主動乾擾”與“被動偽裝”:主動乾擾通過發射特定頻率信號,壓製電纜中的竊聽信號;被動偽裝則通過包裹屏蔽材料,降低電纜的電磁與紅外信號泄露。這種“主動+被動”的雙重邏輯,為“電磁乾擾+熱偽裝”複合策略提供了直接參考。

王技術員牽頭拆解該邏輯,轉化為反製方案框架:“主動乾擾”對應電磁乾擾機,用於壓製敵方偵察衛星或地麵設備的信號接收;“被動偽裝”對應熱偽裝技術,通過模擬周邊環境的紅外特征,隱藏目標如核設施的反應堆、乾擾機本身)的紅外信號。國防科工委的李乾事補充,複合策略需滿足“雙適配”——電磁乾擾的頻率需適配敵方偵察信號,熱偽裝的紅外特征需適配目標周邊環境如草地、山地的紅外輻射值)。

兩部門明確分工:電子工業部的張工程師團隊負責電磁乾擾機研發,重點突破“頻率可調、功率可控”技術,確保能覆蓋敵方常用的110ghz偵察頻率;國防科工委的劉工程師團隊負責熱偽裝技術,開發“柔性紅外偽裝材料”與“紅外特征模擬裝置”,目標是讓偽裝後的目標紅外信號與周邊環境誤差不超過1c。

為確保技術適配,張工程師團隊向國防科工委獲取“敵方偵察信號樣本”通過長期監測收集),據此調整乾擾機的頻率響應範圍;劉工程師團隊則向電子工業部提供“目標周邊環境紅外數據庫”涵蓋不同季節、時段的環境紅外值),用於偽裝材料的參數校準。在一次技術對接會上,張工程師提出“乾擾機工作時會產生紅外信號,需同步偽裝”,劉工程師立即調整方案,將乾擾機納入熱偽裝目標清單,避免“乾擾機暴露自身”。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次思路轉化,讓“電磁乾擾+熱偽裝”從概念走向技術框架,兩部門的技術分工與適配邏輯初步形成,為後續複合策略的細化奠定了基礎,尤其明確了“主動與被動手段的協同防護”核心,避免了單一手段的防護漏洞。

1971年,電子工業部的張工程師團隊聚焦“電磁乾擾機的核心參數研發”——乾擾機的頻率覆蓋、功率輸出直接決定乾擾效果,需精準匹配敵方偵察信號特征。團隊首先梳理國防科工委提供的敵方信號數據:敵方偵察設備多工作在38ghz頻段,信號強度約50db,因此乾擾機需覆蓋38ghz頻段,輸出功率需達到0db以上,才能有效壓製信號。

研發過程中,團隊遇到“寬頻段與高功率兼容”難題:早期乾擾機僅能覆蓋2個ghz頻段,且功率超過5db時會出現過熱故障。張工程師引入“分頻段功率放大”技術,將38ghz分為35ghz、58ghz兩個頻段,每個頻段配置獨立功率放大器,功率輸出提升至2db;同時,優化散熱結構,采用鋁製散熱外殼與內部風扇,解決過熱問題。

國防科工委的李乾事團隊則提供“動態乾擾模式”需求:敵方偵察信號可能采用“跳頻”技術每秒切換10次頻率),固定頻率乾擾無法應對。張工程師在乾擾機中加入“跳頻跟蹤模塊”,通過實時監測敵方信號頻率變化,同步調整乾擾頻率,跟蹤精度達10s以內。為驗證效果,兩部門在野外搭建模擬環境:李乾事團隊模擬敵方跳頻信號,張工程師團隊啟動乾擾機,測試顯示乾擾壓製率達92,跳頻跟蹤成功率95。

但測試也發現“乾擾覆蓋範圍有限”——單台乾擾機在平坦地形的有效覆蓋半徑約1.5公裡,在山地地形因信號遮擋,覆蓋半徑降至1公裡,無法滿足大型目標如核設施周邊5公裡範圍)的防護需求。張工程師團隊測算,若要覆蓋5公裡範圍,需至少15台乾擾機,但具體數量需結合目標分布與地形進一步確定,為後續19台乾擾機的部署密度研究埋下伏筆。

這次乾擾機研發,明確了核心技術參數,解決了寬頻段、跳頻跟蹤與散熱問題,同時發現覆蓋範圍的局限,推動團隊從“設備研發”轉向“部署策略”,為部門協同確定乾擾機數量奠定技術基礎。

1972年,國防科工委的劉工程師團隊主攻“熱偽裝技術的紅外特征模擬”——熱偽裝的核心是讓目標紅外信號與周邊環境一致,需精準模擬環境的紅外輻射強度與動態變化。團隊首先建立“環境紅外特征數據庫”:在不同季節春夏秋冬)、不同時段早中晚),測量目標周邊環境如草地、土壤、樹林)的紅外輻射值單位:2),例如夏季正午草地的紅外輻射值約5002,冬季淩晨土壤約2002,形成200+組基礎數據。

基於數據庫,團隊開發“柔性紅外偽裝材料”:材料采用多層結構,內層為隔熱層減少目標自身熱量外泄),中層為紅外調節層通過電加熱或降溫,調整紅外輻射值),外層為環境適配層模擬草地、土壤的顏色與紋理,兼顧光學偽裝)。劉工程師通過實驗確定,調節層的溫度控製精度需達到±0.5c,才能讓紅外輻射值與環境誤差不超過5,符合偽裝要求。

電子工業部的張工程師團隊為熱偽裝提供“紅外檢測支持”:研發“便攜式紅外光譜儀”,可實時測量偽裝目標與環境的紅外輻射差值,精度達0.12。在某核設施的反應堆冷卻塔偽裝測試中,劉工程師團隊用偽裝材料包裹塔身,調節紅外輻射值至4802與周邊樹林一致),張工程師用光譜儀檢測顯示,差值僅82,偽裝效果達標;但在風力超過5級時,材料散熱加快,紅外輻射值下降15,需優化材料的防風隔熱性能。

同時,團隊發現“動態目標偽裝難”——如移動的車輛或臨時設備,傳統靜態偽裝材料無法實時調整紅外特征。劉工程師提出“便攜式紅外模擬裝置”方案:裝置體積如手提箱,可通過電池供電,實時監測環境紅外值並調整自身輻射,為動態目標提供偽裝,後續測試顯示,該裝置可讓移動車輛的紅外識彆率從80降至10。

這次熱偽裝技術研發,明確了紅外特征模擬的核心參數與材料結構,解決了靜態目標的偽裝問題,同時識彆出動態目標與惡劣環境的偽裝難點,為後續紅外特征模擬標準的製定提供了數據支撐。

1973年,兩部門啟動“電磁乾擾+熱偽裝”複合策略的協同整合——核心是解決“乾擾機與熱偽裝目標的配合邏輯”,避免“乾擾壓製信號卻暴露自身紅外特征”或“偽裝隱藏目標卻未壓製信號”的矛盾。王技術員作為協同協調人,組織兩部門召開“技術協同會”,明確三大協同原則:一是乾擾機與偽裝目標同步啟動關閉,避免時間差導致暴露;二是乾擾機的紅外信號需納入熱偽裝範圍,與周邊環境一致;三是根據敵方偵察強度,同步調整乾擾功率與偽裝精度如高強度偵察時,乾擾功率提升、偽裝誤差縮小)。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張工程師團隊根據協同原則,在乾擾機中加入“同步控製接口”:乾擾機可通過有線信號與熱偽裝裝置聯動,啟動乾擾的同時,偽裝裝置自動調整紅外特征;若乾擾機檢測到敵方信號增強,會自動發送“增強偽裝”指令,偽裝裝置將紅外誤差從±1c縮小至±0.5c。劉工程師團隊則在熱偽裝目標分布圖中,標注每台乾擾機的位置,確保偽裝材料覆蓋所有乾擾機,避免遺漏。

為驗證協同效果,兩部門在某模擬核設施區域進行聯合測試:部署10台乾擾機與5處熱偽裝目標反應堆、倉庫、乾擾機群),模擬敵方偵察。測試結果顯示:乾擾機成功壓製90的信號,偽裝目標的紅外識彆率僅8;但在乾擾機功率提升至最大時,部分乾擾機的紅外輻射值超出偽裝範圍從4502升至5502),被模擬敵方識彆。

針對問題,劉工程師團隊優化偽裝材料的隔熱性能,在乾擾機周邊增加“主動降溫模塊”,將最大功率時的紅外輻射值控製在4802與環境一致);張工程師團隊則調整乾擾機功率輸出邏輯,采用“階梯式功率提升”,避免瞬間功率過高導致紅外超標。二次測試中,乾擾機與熱偽裝的協同效果達標,未出現暴露問題。

這次協同整合,讓複合策略從“技術疊加”升級為“邏輯協同”,明確了乾擾與偽裝的配合細節,解決了關鍵協同漏洞,為後續19台乾擾機部署密度與紅外標準的確定鋪平道路。

1974年,兩部門聯合開展“19台乾擾機部署密度測算”——基於前期乾擾機覆蓋範圍數據平坦地形1.5公裡、山地1公裡)與目標區域特征某核設施周邊5公裡範圍,含3處山地、2處平坦地帶),需精準計算部署點,確保無乾擾盲區。王技術員團隊首先繪製“目標區域地形與信號遮擋圖”,標注山地的信號遮擋區域如山穀、陡坡)與平坦地帶的開闊區域。

張工程師團隊根據覆蓋半徑測算基礎部署數量:平坦地帶每1.5公裡部署1台,5公裡範圍需34台;山地每1公裡部署1台,3處山地需810台;再加上重點目標如反應堆、燃料倉庫)周邊需加密部署,初步測算需1820台,最終確定為19台,兼顧覆蓋完整性與資源合理性。


最新小说: 元武劍仙傳 區區藝考,你覺醒神話戰魂? 神翊暗殤之千回端木 DND:黃沙暴君的複仇 重生趕山:老婆小姨子全寵成寶 我在幕後發係統 名義:我才是最後的贏家 遊戲降臨:開局一把破木弓 鑒寶:雙穿大明,我在後宮當倒爺 中醫嬌妻颯爆了,七零大佬追著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