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1957年中後期,隨著野戰通信、跨區域調度、邊防預警等實戰場景的通信需求愈發複雜,此前擬定的12項加密技術升級方向,逐漸顯露出對實戰細節覆蓋不足的局限。從高原哨所的低溫通信穩定性,到裝甲部隊的移動加密響應速度,實戰中湧現的新需求,推動技術團隊開啟核心指標細化工作。這場以“貼合實戰、補齊缺口”為目標的指標完善,最終將12項方向拓展為19項核心技術指標,為電子加密技術落地實戰築牢了指標根基,也成為我國加密技術從“理論論證”邁向“實戰應用”的關鍵轉折。
一、實戰通信需求的係統性調研
為精準捕捉實戰需求,技術團隊組建了6個調研小組,由張工統籌,分赴野戰部隊、鐵路調度中心、邊防通信站等8類典型實戰場景,曆時2個月開展需求摸排,累計訪談通信技術員、一線操作員230餘人,收集有效需求反饋187條。
調研中發現,野戰場景最突出的需求是“移動加密響應速度”——裝甲部隊行進中需實時傳輸密電,機械加密機5分鐘的啟動延遲已無法滿足戰術需求;而邊防哨所則提出“低功耗加密運行”,因高原哨所供電有限,設備功耗過高會導致續航不足。
跨區域調度場景的需求聚焦“多節點協同加密”,當時鐵路、公路調度需多部門共享加密信息,原12項方向未覆蓋“多節點密鑰同步”,導致不同部門接收的加密數據易出現解密偏差,影響調度效率。
調研團隊還注意到“極端地形適配”需求:山地通信站因信號弱,需加密係統具備“弱信號加密增強”能力;沿海哨所則麵臨高鹽霧環境,要求設備具備“鹽霧腐蝕防護”,這些均未納入最初的12項升級方向。
張工在調研總結報告中指出:“實戰需求是技術指標的核心依據,現有12項方向僅覆蓋了通用需求,未充分考慮不同場景的特殊性,需針對實戰痛點補充細化指標,確保技術落地即能用、用即有效。”
二、12項升級方向的缺口分析
基於實戰調研結果,李工帶領團隊展開12項升級方向的缺口分析,通過“需求方向”匹配矩陣,逐一排查未覆蓋的實戰需求,最終梳理出7類核心缺口,為指標細化提供明確方向。
第一類缺口是“移動場景適配”,原12項方向雖提及“環境適應”,但未明確移動狀態下的加密響應速度、顛簸環境穩定性等指標,無法滿足裝甲、車載通信需求。
第二類缺口為“多節點協同”,原方向聚焦單設備加密性能,未考慮多部門、多節點間的密鑰同步、數據互通加密機製,導致跨場景協作時加密效率低下。
第三類缺口是“特殊環境防護”,原“環境適應”方向僅覆蓋高低溫,未包含高鹽霧、高濕度、強震動等實戰常見環境,設備在沿海、山地場景易出現故障。
此外,還存在“低功耗運行”“弱信號加密”“加密後數據壓縮”等缺口,這些均是調研中一線反饋的高頻需求,李工團隊據此提出“在12項基礎上新增7類指標,形成19項核心技術指標”的初步方案。
三、曆史補充與證據:實戰需求調研報告
1957年8月的《加密技術實戰需求調研報告》檔案號:sz1957026),完整記錄了調研過程與需求數據,報告由張工、李工共同撰寫,附有28份訪談記錄、12組場景測試數據,現存於國家通信技術檔案館,是指標細化的核心依據。
報告中關於“移動加密響應速度”的需求記錄顯示:野戰部隊要求“設備啟動至完成加密就緒時間≤1分鐘”,而當時機械加密機需5分鐘,初代電子加密原型機需2分鐘,存在1分鐘缺口,這成為“移動加密響應速度”指標的設定依據。
邊防哨所的“低功耗”需求數據更具體:高原哨所采用太陽能供電,日均供電量僅2.4度,要求加密設備待機功耗≤10瓦、工作功耗≤30瓦,而初代電子原型機工作功耗達45瓦,需新增“低功耗優化”指標降低能耗。
多節點協同的需求案例極具代表性:1957年7月某次鐵路調度中,3個調度站因密鑰不同步,導致加密調度指令解密錯誤,延誤列車通行1.5小時,報告中特彆標注該案例,強調“多節點密鑰同步”指標的必要性。
報告結尾的需求優先級排序顯示:“移動加密響應”“多節點協同”“極端環境防護”位列前三位,這為後續19項指標的優先級劃分提供了直接參考,確保核心實戰需求優先落地。
四、19項核心技術指標的維度劃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技術團隊將19項核心指標按“實戰功能維度”分類,共劃分為5大維度,每個維度對應一類實戰需求,形成邏輯清晰的指標體係,便於後續研發與驗收。
第一維度“加密效率”,包含原3項指標加密速度、並發處理量、算法切換速度)與新增的“移動加密響應速度”,聚焦解決實戰中“加密慢、啟動遲”的問題,其中“移動加密響應速度”設定為“≤1分鐘”。
第二維度“密鑰體係”,在原2項指標密鑰容量、自動生成)基礎上,新增“多節點密鑰同步”“密鑰動態更新”2項指標,針對跨部門協作的密鑰問題,“多節點密鑰同步”要求“10個節點內同步延遲≤30秒”。
第三維度“環境適配”,原2項指標高低溫穩定性)擴展為5項,新增“高鹽霧防護”“強震動適應”“低功耗運行”,其中“高鹽霧防護”要求“鹽霧環境下連續運行≥30天無故障”,適配沿海場景。
第四維度“信號與數據”,新增“弱信號加密增強”“加密後數據壓縮”2項指標,“弱信號加密增強”要求“信號強度≤85db時,加密成功率≥95”;第五維度“安全冗餘”,新增“加密錯誤自修正”指標,確保實戰中加密錯誤可快速補救。
五、新增指標的技術可行性驗證
針對新增的7項指標,王工帶領團隊展開技術可行性驗證,通過搭建模擬實戰場景的實驗平台,測試現有技術能否滿足指標要求,累計完成37組驗證實驗,形成《新增指標技術可行性報告》。
“移動加密響應速度”的驗證在模擬裝甲行進的顛簸平台上進行:技術員優化電子加密模塊的啟動程序,將初始化步驟從12步精簡至5步,最終實現啟動加密就緒時間0.8分鐘,滿足“≤1分鐘”的指標要求。
“多節點密鑰同步”的驗證選取10個模擬通信節點,通過設計“密鑰同步協議”,實現節點間密鑰更新的自動傳輸,測試顯示同步延遲最短12秒、最長28秒,符合“≤30秒”的指標,且未出現同步錯誤。
“低功耗運行”的驗證通過優化電路設計、采用低功耗元件,將電子加密設備的工作功耗從45瓦降至28瓦,待機功耗降至8瓦,低於哨所“≤30瓦、≤10瓦”的需求,續航時間從原8小時延長至12小時。
王工在驗證報告中總結:“7項新增指標均具備技術可行性,部分指標需通過優化電路、設計新協議實現,雖增加研發工作量,但能顯著提升設備的實戰適配性,細化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