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0章 技術指標初步論證_譯電者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譯電者 > 第990章 技術指標初步論證

第990章 技術指標初步論證(1 / 2)

卷首語

1950年代中後期,戰後重建推動通信網絡向跨區域、高頻次延伸——從軍區指揮的密電傳輸,到鐵路調度的加密指令,機械密碼機齒輪轉動的“哢嗒”聲,逐漸跟不上信息激增的節奏。當北方冬季的低溫讓機械轉子卡滯、南方濕熱環境導致密鑰調節失靈,一場關乎加密技術未來的指標論證悄然啟動。這支由多領域技術員組成的團隊,以數據為筆、以實驗為紙,不僅梳理出機械加密的短板,更勾勒出電子加密時代的雛形,為我國通信安全技術的迭代埋下關鍵伏筆。

一、技術論證小組的組建背景與目標

跨區域通信需求的爆發,成為推動技術迭代的直接動力。當時全國已建成13條主要通信乾線,軍區與地方、地方與地方之間的密電傳輸量較1950年增長3倍,機械密碼機單日滿負荷運行仍無法處理積壓信息,通信延遲最長達4小時。

機械密碼機的局限在實際應用中不斷凸顯:處理1000字符需28分鐘的速度,難以滿足緊急指令傳輸;密鑰容量僅1024組,導致多部門共用密鑰的安全隱患;環境適應性差,在西北戈壁的高溫、東北林區的低溫環境中,故障率高達40。

為突破困境,上級技術部門決定組建指標論證小組,成員從通信工程、機械設計、數學加密領域篩選,要求具備5年以上設備實操經驗,最終確定12人團隊,涵蓋從硬件拆解到算法分析的全鏈條技術能力。

小組成立首日,統籌者張工明確核心目標:既要係統對比現有機械機性能,找出技術痛點,也要預判未來5年通信需求,確保擬定的升級方向兼具實用性與前瞻性,避免技術脫節。

張工還製定了分階段工作計劃:第一階段12個月)拆解測試機械機,第二階段34個月)分析電子技術可行性,第三階段56個月)擬定升級方向並形成報告,每個階段末組織內部評審。

二、機械密碼機的係統拆解與性能測繪

論證啟動後,李工帶領4人小組負責機械機的拆解與測試,首要任務是選定代表性機型——經過對比當時常用的3種機械機,最終確定j1型,因其應用範圍最廣覆蓋全國80的通信節點)、故障反饋最多。

拆解工作在恒溫恒濕實驗室進行,團隊按“外殼傳動係統核心模塊”的順序操作,每拆解一個部件都繪製三維結構圖,標注尺寸、材質與連接方式,僅轉子組的拆解就耗時1周,確保不破壞關鍵部件。

轉子轉動精度測試是重點之一,李工團隊設計了“不同轉速不同負載”的測試方案:將轉子轉速從10轉分鐘調整至30轉分鐘,每檔轉速下記錄100次轉動誤差,累計獲取2000餘組數據,發現轉速越高誤差越大,最大偏差達0.8毫米。

齒輪傳動模塊的測試則聚焦磨損影響,團隊選取使用1年、3年、5年的j1型齒輪進行對比,發現使用5年的齒輪因磨損導致加密字符錯位率達8,是新齒輪的4倍,驗證了機械部件老化對加密精度的影響。

密鑰調節模塊的測試中,技術員模擬野戰環境下的手動操作,發現士兵在行進中調整3組轉子位置,平均耗時12分鐘,且因震動導致調節錯誤的概率達15,這一數據成為後續“電子密鑰自動生成”方向的重要依據。

三、曆史補充與證據:機械密碼機的性能檔案

論證過程中,小組查閱了1956年《通信設備技術評估檔案》編號:tx1956038),該檔案由當時的通信技術研究所歸檔,保存了全國28個省市的機械機使用報告,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現存於國家通信技術檔案館。1型處理速度的記錄顯示:加密1000字符的平均耗時為28分鐘,若字符包含特殊符號如軍事術語中的代號),耗時會增加至35分鐘,而當時緊急指令的傳輸要求是“30分鐘內送達”,機械機的速度已無法滿足需求。

密鑰更換的細節記錄更具參考性:檔案中記載,1955年東北軍區某次演習中,因手動調整轉子位置耗時過長,導致3條緊急密電延遲傳輸,雖未造成嚴重後果,但暴露出機械機在應急場景下的短板,中斷概率高達32。

環境適應性的測試數據來自1956年的高低溫實驗:實驗室將溫度從20c梯度升至40c,每5c記錄一次加密錯誤率,結果顯示低於5c或高於35c時,錯誤率驟升至15以上,而我國北方冬季低溫、南方夏季高溫的環境,正好覆蓋這一“失效區間”。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檔案末尾的技術員批注寫道:“機械機的局限非人力可破,齒輪與轉子的物理特性已達瓶頸,若要滿足未來通信需求,需轉向電子技術探索”,這一觀點與論證小組的後續方向不謀而合。

四、電子技術應用的可行性分析

基於機械機的測試數據,王工帶領團隊轉向電子技術研究,首要問題是選擇核心元件——當時電子管技術成熟但體積大、功耗高,晶體管剛起步但輕便、高效,團隊決定同時測試兩種元件的性能。

信號處理速度測試在1957年初展開,團隊搭建了相同的加密邏輯電路,分彆使用電子管和晶體管作為核心,測試處理單組加密信號的時間:電子管耗時50毫秒,晶體管僅需2.5毫秒,而機械齒輪需50毫秒,電子元件的優勢一目了然。

王工團隊還做了“多組信號並發處理”測試:模擬10個用戶同時傳輸密電,機械機因齒輪傳動衝突,僅能處理3組並發信號,而晶體管電路可順暢處理10組,且錯誤率控製在2以內,驗證了電子技術在多用戶場景下的可行性。1型機械機重35公斤,需外接220v交流電源,而晶體管加密原型機僅重8公斤,可使用12v蓄電池供電,這對野戰通信、移動節點的應用至關重要,符合“輕量化、便攜化”的需求。

可行性分析報告中,王工團隊得出結論:“晶體管技術雖仍需完善,但在速度、功耗、體積上全麵超越機械機,且隨著電子工業的發展,成本將逐步降低,以晶體管為核心的電子加密技術,是未來的必然方向”。

五、機械加密技術痛點的係統梳理

論證小組在分析完機械機性能與電子技術可行性後,由劉工牽頭梳理技術痛點,方法是收集19551956年全國各通信節點的故障報告,共彙總有效報告1200餘份,涵蓋硬件故障、性能不足、應用局限等類彆。

1型最大密鑰數僅1024組,而一個軍區的通信部門就有20個科室,每組密鑰對應一個科室,1024組僅能滿足50個軍區的需求,隨著通信節點增加,密鑰衝突問題日益嚴重。

抗乾擾能力弱的案例在報告中占比30:某電廠附近的通信站記錄顯示,因電廠發電機產生的強電磁乾擾,機械機每天平均出現6次加密失效,需重啟設備才能恢複;某電台周邊的通信節點,更是因信號乾擾導致加密錯誤率達27.6。

維護難度與成本高也是不可忽視的痛點:機械機包含100多個精密齒輪,維護需專業技師,而當時全國合格的機械機技師僅300餘人,偏遠地區的通信站常因無法及時維修導致設備停用;此外,齒輪、轉子等易損件的更換成本,每年需消耗數百萬經費。

劉工將痛點按“影響程度”排序:通信安全相關抗乾擾、密鑰容量)>效率相關處理速度)>應用相關環境適應、維護成本),這一排序為後續擬定升級方向提供了優先級依據,確保核心問題優先解決。

六、12項核心升級方向的初步擬定


最新小说: 同時穿越:怎麼是少兒頻道 半島1984:我太忠誠了 神羽魅影 重生後,反派自帶劇透標簽 吞噬星空:收徒萬倍返還 模擬人生而已,怎麼成白月光了? 殘疾王爺帶崽退婚?我偏要嫁! 南風北枳 醉釣!小公主一撒嬌,九爺瘋狂心動 魔獸之光明聖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