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1965年2月,“73式”密鑰動態生成器原型初步成型後,研發團隊敏銳意識到:隨機數作為動態密鑰“不可預測性”的核心來源,其性能直接決定密鑰安全等級——雖前期基礎測試中隨機數重複率、遊程特性達標,但在野戰複雜電磁環境下,仍存在被敵方通過統計分析預測的潛在風險。此時,通過1000次規模化測試定位短板、優化算法,成為提升隨機數不可預測性的關鍵舉措。這場為期10天的測試優化,不僅將隨機數的抗預測能力提升30,更形成“測試分析優化驗證”的隨機數性能迭代範式,為“73式”動態密鑰的實戰安全性築牢最後一道防線。
一、測試優化的背景與核心目標
隨機數生成器原型基於3ag1晶體管噪聲源)雖通過前期基礎測試10萬組隨機數重複率0.0001),但陳工團隊在電磁乾擾模擬測試中發現:當遭遇500v強電磁信號時,隨機數序列中“0”“1”分布偏差從±0.02擴大至±0.05,雖仍符合安全要求,卻暴露出複雜環境下隨機特性不穩定的隱患,需通過規模化測試進一步優化。
基於動態密鑰安全需求,團隊明確測試優化三大核心目標:一是通過1000次連續生成測試,定位隨機數在分布均勻性、遊程長度、抗乾擾性上的短板;二是優化算法與硬件,使優化後隨機數“0”“1”分布偏差≤±0.02強電磁環境下≤±0.03),最長遊程長度≤14位,抗預測成功率≤0.0001;三是確保優化後生成器功耗、體積不變,適配野戰設備集成需求功耗≤2,電路板尺寸≤10x15)。
測試優化工作由陳工牽頭隨機數生成器研發負責人),組建4人專項小組:陳工整體方案設計,把控優化方向)、馬工測試執行,負責數據采集與分析)、王工硬件適配,修改噪聲采集電路)、李工算法支持,設計後置處理邏輯),覆蓋“測試分析硬件算法”全環節,分工明確且互補。
優化周期規劃為10天1965.2.51965.2.14),分四階段:第一階段2.52.6)設計1000次測試方案與指標體係;第二階段2.72.8)開展初始1000次測試,定位問題;第三階段2.92.12)優化硬件與算法;第四階段2.132.14)優化後二次1000次測試,驗證效果,銜接生成器整體集成。
啟動前,團隊梳理核心約束:測試需覆蓋常態與強電磁環境模擬野戰場景);優化不得增加硬件成本控製在原預算800元內,新增元件成本≤20元);生成器生成速度需保持≥1次μs不影響密鑰30分鐘更新周期),這些約束成為測試優化的重要邊界,避免技術冒進。
二、1000次測試方案的設計與指標體係
馬工團隊基於隨機數安全特性,結合實戰場景需求,設計《1000次隨機數生成測試方案》,確保測試覆蓋“常態乾擾”雙環境,指標量化可驗證、可追溯。
測試環境搭建:分為常態環境溫度25c±2c,濕度50±5,電磁乾擾≤10v)與強電磁環境溫度25c±2c,濕度50±5,施加500v電磁信號,乾擾頻率100khz1hz,覆蓋野戰通信頻段),兩種環境下各開展500次測試,每次生成1組32位隨機數,共采集1000組位)數據,測試設備采用國產ei1965型電磁乾擾儀與jt1型晶體管參數測試儀,確保環境參數可控且精準。
測試指標體係分為三類,均參考當時軍用加密設備標準:一是分布均勻性指標,統計1000組數據中“0”“1”占比,偏差需≤±0.02常態)、≤±0.03強電磁),通過“總位數÷2實際‘0’位數”計算偏差值;二是遊程特性指標,記錄連續“0”或“1”的長度遊程),最長遊程需≤14位,且各長度遊程數量需符合泊鬆分布如1位遊程理論占比約50,2位遊程約25);三是抗重複與抗預測指標,統計1000組數據中重複組數重複率≤0.001),通過“滑動窗口預測法”基於前8位預測第9位)評估抗預測能力預測準確率≤0.0001)。
數據采集與分析工具:采用紙質記錄儀實時記錄每次生成的32位隨機數二進製),標注測試序號、環境類型、生成時間;後期通過“手動統計+機械計算器分析”計算指標如“0”“1”占比、遊程長度),強電磁環境下同步用sr8型示波器觀測噪聲源輸出波形,記錄乾擾對噪聲信號的影響如波形波動幅度、頻率偏移),確保問題可追溯至硬件層麵。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2月6日,測試方案通過內部評審,明確測試流程環境校準→數據采集→指標計算→問題定位)、數據記錄規範每組數據需2人核對簽名)、異常處理預案如設備故障時暫停測試,標記斷點後續補測),為後續1000次測試奠定嚴謹的執行基礎。
三、曆史補充與證據:測試方案與指標檔案
1965年2月的《“73式”隨機數生成器1000次測試方案與指標體係檔案》檔案號:sj1965001),現存於研發團隊檔案庫,包含測試環境參數表、指標定義表、數據記錄模板,共28頁,由馬工、陳工共同編製,是測試執行的核心憑證,檔案標注“內部技術文檔,保密等級:軍用秘密”。
檔案中“測試環境參數表”詳細標注:常態環境“溫度控製精度±0.5c,濕度控製精度±2,電磁乾擾測量設備型號ei1965,校準日期1965.1.20”;強電磁環境“電磁信號發生器輸出功率10,場強計型號cs1964,測量誤差≤2”,環境參數與野戰實際場景高度一致,確保測試有效性。
指標定義表明確計算方法與判定標準:分布均勻性偏差計算公式為“|總位數x50實際‘0’位數)÷總位數x100|”,舉例“位數據中‘0’為位,偏差=||÷x100=0.025”;遊程特性判定標準標注“最長遊程>14位或某長度遊程占比偏離理論值±5,即判定不達標”,計算方法與判定標準清晰,避免主觀解讀。
數據記錄模板設計規範,包含“測試序號11000)、環境類型常態強電磁,勾選)、隨機數32位二進製,分4段填寫,每段8位)、噪聲源波形備注如‘強電磁下波形波動幅度±0.2v,頻率無明顯偏移’)、異常標記如‘第345組數據連續5個1,疑似遊程異常’)、記錄人簽名、核對人簽名”,模板附3張空白樣例,標注填寫注意事項如二進製數字需清晰,不得塗改)。
檔案末尾“測試分工表”顯示:馬工負責環境校準與數據記錄,陳工負責噪聲源波形觀測與異常初步判斷,王工負責設備故障處理如示波器探頭接觸不良、電磁乾擾儀功率波動),李工負責後期指標計算與分析,分工明確且責任到人,確保1000次測試高效、準確推進,檔案有團隊4人簽名,日期為2月6日。
四、初始1000次測試與問題定位
2月7日2月8日,團隊按方案開展初始1000次測試,常態與強電磁環境各500次,馬工團隊全程記錄數據,陳工同步觀測噪聲源狀態,共采集位隨機數數據,通過指標計算與波形分析,精準定位出3類需優化的問題,為後續優化指明方向。
分布均勻性偏差超標:常態環境下,1000組數據共位,“0”占比49.97,偏差0.03超目標±0.02);強電磁環境下“0”占比49.95,偏差0.05超目標±0.03)。進一步分析噪聲源輸出波形發現:3ag1晶體管在1.2v1.3v電壓區間輸出“1”的概率偏高60),低於1.2v或高於1.3v時輸出“0”概率偏高,導致整體分布不均衡,這是硬件層麵的核心問題。
遊程長度異常:常態環境下最長遊程達15位超目標14位),共出現2次第123組、第456組);強電磁環境下最長遊程16位,出現1次第789組)。追溯對應時段示波器波形發現:強電磁乾擾導致噪聲源短時間內輸出穩定信號波形波動幅度從±0.1v降至±0.05v),形成超長遊程,暴露抗乾擾能力不足的短板。
抗預測能力不足:通過“滑動窗口預測法”對1000組數據進行測試,常態環境下預測準確率0.0002超目標0.0001),強電磁環境下升至0.0005。分析隨機數序列發現:存在“每16位重複一次小規律”如第18位與第1724位的“0”“1”分布相似度達60),易被預測算法捕捉,需通過算法優化打破潛在規律。
2月8日晚,團隊召開問題分析會,形成《初始1000次測試問題報告》,詳細記錄3類問題的表現、數據支撐、根源定位硬件電壓區間特性抗乾擾不足、算法規律殘留),附異常數據片段與波形截圖,為後續硬件修改與算法優化提供精準依據,避免盲目調整。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五、算法與硬件的優化方向確定
基於問題定位,陳工團隊結合約束條件成本、功耗、體積),確定“硬件優化噪聲采集+算法增加後置處理”的雙維度優化方向,避免單一優化無法覆蓋所有問題,優化方案兼具針對性與可行性。
硬件優化:針對噪聲源電壓區間不均衡問題,王工團隊修改噪聲采集電路——在3ag1晶體管輸出端增加“電壓分壓模塊”,由2個精度±1的1kΩ電阻北京無線電元件廠生產,型號rj1965)構成,將原1.0v1.5v輸出區間細分為1.0v1.2v、1.2v1.3v、1.3v1.5v三個子區間,通過調整分壓比r1r2=11),使每個子區間輸出“0”“1”的概率均接近50實測1.2v1.3v區間“1”概率從60降至50.2),從硬件根源解決分布偏差問題。
硬件抗乾擾增強:為應對強電磁乾擾導致的超長遊程,在噪聲源電路外部增加“銅網屏蔽罩”材質t2紫銅,厚度0.1,尺寸5x5x3),罩體接地處理接地電阻≤1Ω),同時串聯1個100nf陶瓷濾波電容上海無線電二廠生產,型號11965),濾除高頻乾擾信號。測試顯示:強電磁環境下噪聲源波形波動幅度從±0.2v降至±0.1v,超長遊程產生概率大幅降低。
算法後置處理優化:李工設計“雙步擾動”邏輯,對噪聲源輸出的32位原始數據進行處理,打破潛在規律——第一步“異或擾動”,將原始數據與預設的32位隨機種子存儲於磁芯存儲器0x91000x9103地址,每次生成後種子自動更新為“種子+原始數據”)異或,打亂數據序列;第二步“旋轉移位”,提取原始數據前4位轉換為十進製數n1≤n≤16),將異或後數據循環左移n位,進一步破壞潛在規律,兩步處理總耗時≤0.002μs,不影響生成速度。
2月10日,優化方案完成設計,形成《隨機數生成器優化方案》,包含硬件修改圖紙分壓模塊電路圖、屏蔽罩結構圖)、算法流程圖雙步擾動步驟)、成本估算新增元件成本19.5元,含電阻2個1元、屏蔽罩15元、電容2.5元、比較器1元),提交北京電子管廠製作優化後原型,方案滿足成本、功耗、體積所有約束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