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1965年4月,“73式”可編程算法初步驗證完成後,研發團隊麵臨核心挑戰:抽象的加密邏輯需依托硬件實體落地,而野戰、邊防、鐵路調度等場景對設備的運算速度、環境適應性、通信兼容性提出差異化要求。此時,設計適配算法需求與多場景的硬件總體方案,成為連接“算法理論”與“實用設備”的關鍵橋梁。這場為期1個半月的方案設計,通過分層架構、明確組件功能與穩定連接邏輯,構建起“運算存儲控製接口”一體化的硬件體係,不僅支撐了後續原型機組裝,更奠定了我國早期軍用電子密碼機的硬件設計範式。
一、硬件方案設計的背景與核心目標
可編程算法驗證完成後,王工團隊硬件板塊總負責)梳理出算法對硬件的核心需求:需支持37階矩陣乘法運算速度≥0.7μs次)、128位動態密鑰生成隨機數生成速度≥1次μs)、19組模塊協同數據交互延遲≤0.1μs),同時需適配40c至50c環境、10500hz震動場景,硬件方案需兼顧性能與適應性。
基於場景需求與19項核心指標,團隊明確三大設計目標:一是架構適配性,硬件架構需匹配算法模塊劃分如運算單元對應矩陣模塊、存儲單元對應程序數據區),支持組件獨立升級;二是功能明確性,各組件功能邊界清晰如運算組件不負責存儲、控製組件不參與加密),避免功能耦合;三是連接穩定性,組件間數據控製信號傳輸錯誤率≤0.001,確保加密流程無中斷。
設計工作由王工牽頭,組建5人專項小組:王工整體架構設計,把控方案方向)、趙工運算組件設計,熟悉矩陣運算硬件實現)、孫工存儲組件設計,參與磁芯存儲器調研)、劉工接口組件設計,負責通信與配置接口)、周工控製組件設計,擅長時序同步),覆蓋“運算存儲接口控製”全環節。
設計周期規劃為1個半月1965.5.11965.6.15),分三階段:第一階段5.15.10)梳理算法需求與場景約束,確定架構框架;第二階段5.116.5)設計組件功能與連接方式,繪製原理圖;第三階段6.66.15)開展方案評審與優化,形成最終方案,銜接原型機組裝。
啟動前,團隊明確核心約束:硬件總成本≤3萬元單台設備)、總功耗≤35邊防哨所供電限額)、設備尺寸≤50x40x20適配裝甲車輛哨所安裝),這些約束成為方案設計的重要邊界。
二、硬件架構的整體設計
王工團隊基於“分層解耦”理念,設計“四層三總線”硬件架構,各層組件功能獨立且通過總線高效連接,架構可擴展性強。
第一層:核心運算層,負責加密算法的核心運算,包含3個組件——矩陣運算單元支持37階矩陣乘法,由1369個晶體管構成)、密鑰生成單元集成隨機數發生器與密鑰運算模塊)、輔助運算單元處理模256運算、異或擾動等基礎運算),運算速度均≥0.7μs次,滿足算法運算需求。
第二層:存儲層,負責程序與數據存儲,采用16kc1964型),按功能分區——程序區8kb,存儲19組模塊代碼)、數據區4kb,存儲密鑰與臨時緩存)、備份區4kb,存儲程序備份與配置參數),存儲讀寫速度≥0.8μs次,適配算法數據交互需求。
第三層:接口層,負責設備與外部的交互,包含2類接口——通信接口支持短波電台、有線通信,數據速率12009600波特)、本地配置接口通過麵板按鍵與指示燈,支持參數輸入與狀態查看),接口均具備抗電磁乾擾設計銅網屏蔽),適配野戰通信場景。
第四層:控製層,負責硬件係統的時序同步與異常處理,包含主控單元基於國產tt邏輯芯片,生成1hz主時鐘)、異常檢測單元監測組件故障,觸發報警或降級),控製信號傳輸延遲≤0.05μs,確保各層組件時序一致,5月10日形成《硬件架構框架報告》,明確各層組件構成。
三、曆史補充與證據:硬件架構設計檔案
1965年5月的《“73式”電子密碼機硬件架構設計檔案》檔案號:jy1965001),現存於軍事通信技術檔案館,包含架構分層圖、組件參數表、總線設計說明,共32頁,由王工、趙工共同繪製,是架構設計的核心憑證。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檔案中“架構分層圖”采用自上而下繪製:頂層標注“控製層主控+異常檢測)”,中層為“存儲層磁芯存儲器)”與“接口層通信+配置)”,底層為“運算層矩陣+密鑰+輔助運算)”,箭頭標注總線連接數據總線、控製總線、電源總線),各層組件標注型號如矩陣運算單元用yx1965型異或芯片)。
組件參數表詳細記錄:“矩陣運算單元晶體管數量1369個北京電子管廠3ag1型),運算速度0.7μs次;密鑰生成單元含3ag1晶體管噪聲源,隨機數生成速度1次μs;磁芯存儲器容量16kb,讀寫速度0.8μs次;通信接口支持短波1200波特、有線9600波特”,參數與算法需求精準匹配。
總線設計說明標注:“數據總線寬度16位,連接運算層、存儲層、接口層,傳輸速率1hz;控製總線寬度8位,連接控製層與其他三層,傳遞時序信號;電源總線分5v運算存儲)、12v接口),獨立供電避免乾擾”,總線參數確保信號傳輸穩定。
檔案末尾“架構評審記錄”顯示:5月10日,內部評審確認架構覆蓋算法需求,無組件功能缺失,可進入組件功能設計階段,記錄有王工、孫工簽名,日期為5月10日。
四、核心組件的功能定義
趙工團隊基於架構框架,詳細定義各核心組件功能,確保每個組件僅負責單一核心任務,與算法模塊一一對應。
矩陣運算單元:功能為執行37階矩陣乘法與逆變換,接收存儲層傳來的矩陣參數18)與分組向量,通過16位乘法器yx1965型)與累加器j1965型)完成運算,運算結果經模256處理後傳輸至數據區,支持並行處理2組向量,運算錯誤率≤0.0001,對應算法中的“矩陣變換模塊”。
密鑰生成單元:集成隨機數發生器陳工優化後的3ag1晶體管噪聲源)與密鑰運算模塊,接收控製層的生成指令,結合設備編號與時間戳生成128位動態密鑰,密鑰存儲至數據區保密地址0x50000x507f),生成速度1次μs,對應算法中的“密鑰動態生成器”。
磁芯存儲單元:功能為存儲程序代碼與數據,程序區0x00000x1fff)存儲19組模塊代碼,數據區0x40000x7fff)存儲密鑰、分組向量等臨時數據,備份區0x80000x8fff)存儲程序備份與配置參數,支持硬件地址鎖定程序區僅讀),防止代碼篡改。hz主時鐘),控製組件間數據交互如觸發運算單元讀取存儲數據),接收異常檢測單元的故障信號,觸發降級或報警如矩陣單元故障時切換至備用運算邏輯),時序同步誤差≤0.02μs,確保各組件協同運行。
五、組件間的連接方式設計
孫工團隊基於“總線化”理念,設計數據、控製、電源三類總線,明確組件間連接邏輯,確保信號傳輸穩定、無乾擾。
數據總線連接:采用16位並行數據總線db0db15),連接運算層矩陣、密鑰單元)、存儲層磁芯存儲器)、接口層通信接口),傳輸速率1hz,數據傳輸時通過“握手信號”req請求、ack應答)確保同步,如存儲層向矩陣單元傳輸數據時,先發送req信號,矩陣單元準備就緒後發送ack,再傳輸數據,交互延遲≤0.08μs。
控製總線連接:采用8位並行控製總線cb0cb7),由控製層主控單元發起,連接所有組件,傳遞時序信號時鐘、複位)與控製指令如“運算啟動”“密鑰更新”),控製信號采用“高電平有效”,且附加奇偶校驗位cb7),錯誤率≤0.0001,避免指令誤判。
電源總線連接:采用獨立電源總線,運算層與存儲層供電5v電流≤5a),接口層供電12v電流≤2a),控製層供電5v電流≤1a),各總線串聯1a保險絲與ei濾波器,防止某組件短路影響整體,電源紋波≤50v,確保組件供電穩定。
物理連接設計:組件間采用鍍金引腳連接器北京無線電元件廠cj1965型),接觸電阻≤10Ω,避免氧化導致接觸不良;電路板間采用屏蔽電纜連接銅網編織屏蔽層),減少電磁乾擾,電纜長度≤30,控製信號衰減≤1db,確保傳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