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1965年10月,“73式”電子密碼機3塊pcb樣品完成功能測試後,研發團隊將目光投向邊防實戰的核心挑戰——我國北方邊防冬季最低氣溫常達37c,芯片在低溫環境下易出現參數漂移如晶體管放大倍數下降)、接口接觸不良等問題,直接影響加密流程穩定性。此時,開展37c持續72小時的芯片穩定性校驗,成為驗證設備低溫適配能力的關鍵環節。這場為期4天的校驗工作,不僅全麵掌握了核心芯片的低溫性能數據,更通過問題分析形成優化方案,為“73式”在嚴寒邊防的可靠運行築牢芯片級保障,也奠定了我國軍用電子設備低溫測試的早期實踐範式。
一、校驗背景與核心目標
pcb樣品功能測試完成後,王工團隊在初步低溫摸底測試中發現:20c時,運算核心pcb的3ag1晶體管放大倍數從80降至65下降18.7);30c時,存儲控製pcb的磁芯存儲器讀寫錯誤率升至0.01超目標0.001),接口環境pcb的通信芯片響應延遲增加0.2μs,暴露低溫下芯片性能衰減的風險,係統校驗勢在必行。
基於邊防實戰需求與硬件指標,團隊明確三大核心目標:一是持續穩定性,37c環境下連續運行72小時,芯片工作正常率≥99.5;二是性能達標,運算速度≥0.7μs次、數據錯誤率≤0.001、接口響應延遲≤0.1μs;三是狀態可控,實時記錄芯片電壓、電流、溫度參數,異常數據可追溯,為後續優化提供依據。
校驗工作由王工牽頭硬件總負責),組建4人專項小組:王工整體統籌,把控測試流程)、李工芯片狀態監測,負責數據采集)、趙工運算核心芯片分析,熟悉晶體管特性)、孫工存儲接口芯片分析,擅長參數研判),覆蓋“測試監測分析”全環節。
校驗周期規劃為4天1965.10.101965.10.13),分三階段:第一階段10.108001200)搭建測試環境與設備調試;第二階段10.10120010.131200)37c持續72小時測試;第三階段10.1312001800)數據整理與分析,形成校驗報告。
啟動前,團隊明確核心約束:測試環境溫度波動≤±1c確保數據有效性);芯片監測點覆蓋核心元件如運算晶體管、存儲控製芯片、通信接口芯片);測試過程不乾預設備運行模擬無人值守場景),確保校驗結果貼合實戰。
二、低溫測試環境的搭建與設備配置
李工團隊基於實戰場景,搭建高精度低溫測試環境,確保溫度可控、狀態可測,為72小時持續校驗提供穩定條件。
低溫環境模擬:采用國產dk1965型高低溫試驗箱溫度範圍60c至150c,控溫精度±0.5c),將電子密碼機整機置於試驗箱內,通過溫度控製係統設定降溫速率為5c小時模擬自然降溫過程),最終穩定在37c,避免驟冷導致硬件損壞。
狀態監測設備配置:在密碼機內部布設12個熱電偶溫度傳感器精度±0.1c),分彆監測運算核心pcb的晶體管陣列、存儲控製pcb的磁芯存儲器、接口環境pcb的通信芯片溫度;外接國產ds1965型數據采集儀采樣率1次分鐘),記錄芯片工作電壓5v±0.1v)、工作電流05a)、數據交互錯誤次數等關鍵參數。
負載模擬配置:通過信號發生器向密碼機輸入持續明文信號100字符分鐘),模擬實戰通信負載,使芯片處於滿負荷運行狀態;外接示波器sr8型)監測數據總線信號,實時觀察信號波形是否異常如畸變、中斷),判斷芯片工作狀態。
環境監控與應急保障:試驗箱外設置溫度監控終端,實時顯示箱內溫度與設備運行狀態;配備備用電源續航≥24小時),防止市電中斷導致測試中斷;製定應急方案:若芯片溫度驟降或電壓異常,立即暫停測試並記錄斷點數據,確保校驗安全可控。
三、曆史補充與證據:測試環境配置檔案
1965年10月的《“73式”低溫芯片穩定性測試環境配置檔案》檔案號:d1965001),現存於研發團隊檔案庫,包含試驗箱參數表、監測點分布圖、設備清單,共26頁,由李工、王工共同編製,是環境搭建的核心依據。
檔案中“試驗箱參數表”詳細標注:dk1965型高低溫試驗箱“有效工作空間50x40x60適配密碼機尺寸),控溫精度±0.5c,降溫速率0.110c小時可調,內膽材質不鏽鋼耐腐蝕),保溫層厚度10確保溫度穩定)”,參數與測試需求精準匹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監測點分布圖用110比例繪製密碼機內部結構,標注12個熱電偶位置:運算核心pcb的晶體管陣列3個,編號t1t3)、存儲控製pcb的磁芯存儲器2個,t4t5)、接口環境pcb的通信芯片3個,t6t8)、電源模塊2個,t9t10)、整機外殼2個,t11t12),每個監測點標注坐標如t1:運算pc,y5),監測範圍覆蓋核心芯片區域。
設備清單記錄:數據采集儀ds1965采樣率1次分鐘,通道數16路,北京無線電儀器廠生產)、熱電偶傳感器型號k型,上海儀表廠生產,精度±0.1c)、示波器sr8帶寬10hz,頻響010hz),所有設備均經計量校準校準日期1965.9.30),確保數據準確性。
檔案末尾“環境驗收記錄”顯示:10月10日8001000,試驗箱從室溫25c降至37c,降溫速率5c小時,溫度波動±0.3c,數據采集儀與示波器信號正常,驗收結論為“合格”,檔案有李工、趙工簽名,日期為10月10日。
四、72小時持續測試的流程設計與執行
王工團隊製定標準化測試流程,分階段執行72小時持續校驗,確保每個環節監測到位、數據完整,避免人為疏漏。
第一階段:降溫與穩定10.108001200),試驗箱以5c小時速率從25c降至37c,每小時記錄1次芯片溫度、電壓、電流參數,觀察密碼機是否正常啟動如指示燈亮、信號波形穩定),此階段未出現異常啟動故障,芯片初始工作正常率100。
第二階段:恒溫持續測試10.10120010.131200),試驗箱維持37c恒溫,數據采集儀每分鐘采集1次參數,每12小時人工檢查1次示波器波形與設備外觀如是否結霜、線纜是否鬆動),期間模擬3次市電中斷每次5分鐘),驗證備用電源切換時芯片工作連續性。
第三階段:升溫與恢複10.1312001400),以5c小時速率從37c升至25c,每30分鐘記錄1次芯片參數,觀察溫度回升過程中芯片性能是否恢複如晶體管放大倍數、存儲錯誤率是否回歸常態),避免低溫損傷導致不可逆性能衰減。
測試執行過程中,團隊嚴格遵守“不乾預原則”:僅在預設時間點檢查設備狀態,不調整任何參數;異常數據如某時刻錯誤率突升)實時標記但不中斷測試,待校驗結束後集中分析,確保測試數據反映真實低溫性能。
五、芯片工作狀態的實時記錄與數據采集
李工團隊負責實時記錄芯片工作狀態,通過多維度參數采集,全麵捕捉72小時內芯片性能變化,為穩定性分析提供第一手數據。
運算核心芯片記錄:重點監測3ag1晶體管的放大倍數通過電壓放大倍數計算)、矩陣運算速度,每小時抽樣100次運算數據。結果顯示:37c恒溫階段,晶體管放大倍數穩定在7075常態80,下降6.2512.5),運算速度保持0.680.7μs次達標≥0.7μs次),無運算中斷現象。
存儲控製芯片記錄:監測磁芯存儲器的讀寫錯誤率、控製芯片工作電壓5v±0.05v),每分鐘統計1次錯誤次數。72小時內,讀寫錯誤率穩定在0.00050.0008達標≤0.001),控製芯片電壓波動≤0.03v,無數據丟失或地址衝突,存儲功能穩定。
接口環境芯片記錄:監測通信接口芯片的響應延遲、信號錯誤率,通過示波器觀察波形是否畸變。結果顯示:響應延遲穩定在0.080.09μs達標≤0.1μs),信號錯誤率0.005達標≤0.01),低溫下波形無明顯畸變,接口通信正常。
特殊工況記錄:3次市電中斷10.110000、10.120600、10.130000)期間,備用電源切換時間≤0.1秒,切換過程中芯片工作未中斷,數據交互錯誤率未上升,驗證了低溫下電源切換的芯片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