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小時後拆機檢查:晶體管引腳無氧化,焊點無虛焊;電阻、電容參數用萬用表測量,與初始值偏差均≤101973年標準允許偏差≤15);密碼機內部布線手工焊接的單股銅線)無鬆動,符合穩定性要求。
【值守日誌摘錄:“1973.04.080300第35小時,輸出密文缺第18字符,更換電源板c3電容100μf)後重試,結果正確;0800第40小時,一切正常,外殼溫度39c。”日誌下方有值守人“張”“李”的簽字。】
【穩定性設計特點:1973年的密碼機采用“冗餘設計”——核心加密電路並聯2隻相同晶體管,一隻故障時另一隻自動接入;電源模塊配備備用電容,可快速更換,這是應對晶體管可靠性不足的關鍵設計。】
四、抗乾擾能力測試:模擬野外的“樸素對抗”1973.04.11)
【場景重現:實驗室角落,技術員將一台jz1型小型電機1972年上海電機廠生產,模擬野外抽油機、水泵乾擾)放在密碼機旁5處,電機通電後發出“嗡嗡”聲;另一名技術員用絲綢摩擦有機玻璃片直徑10),靠近密碼機麵板10處,玻璃片與金屬外殼間產生藍色火花靜電放電)。曆史錄音:“電機乾擾——開始輸入!”“靜電放電——注意指示燈!”】
1.工業電機乾擾測試
將電機接入220v市電轉速1450轉分鐘),在電機運行狀態下,連續輸入10組20字符明碼:
前5組:因電機電磁乾擾,第3組加密出現2個字符錯誤,技術員立即將密碼機金屬外殼接地連接實驗室水管),接地後再測5組,全部正確;
用示波器觀察:接地前電路脈衝波形有明顯雜波,接地後雜波幅度從0.5v降至0.1v,符合抗乾擾要求。
2.靜電乾擾測試
絲綢摩擦有機玻璃片產生靜電實測電壓約5kv,1973年野外常見靜電強度),在距離密碼機10處連續放電10次,每次放電時同步輸入明碼:
放電瞬間密碼機指示燈閃爍12次,但未停機;
10組明碼加密結果均與標準密文一致,無字符錯誤——因外殼采用1厚鋼板屏蔽效能約40db),有效阻擋了靜電乾擾。
3.綜合乾擾測試
同時開啟電機並進行靜電放電,接地狀態下輸入10組明碼:僅1組出現1個字符錯誤,重新輸入後正確,抗乾擾合格率達90設計要求≥85),滿足野外使用需求。
【乾擾測試記錄:“電機乾擾接地前):5組錯1組;接地後:5組全對;靜電放電10次:全對;綜合乾擾10組:錯1組,重試正確。”記錄旁貼有示波器波形照片黑白,標注“乾擾前”“乾擾後”)。】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1973年抗乾擾局限:無現代電磁兼容測試設備,乾擾強度無法精確量化,隻能通過“電機+摩擦靜電”等模擬手段,測試結果依賴技術員的主觀判斷與重複驗證,但已能覆蓋當時野外最常見的乾擾類型。】
五、測試總結:1973年的“性能合格認證”1973.04.12)
【曆史影像:測試驗收會議現場,木桌上擺放著密碼機、測試記錄、波形照片,5名身著中山裝的工程師圍坐討論;最終在《測試驗收報告》上蓋下“合格”印章紅色印泥)。畫外音:“經過1周的測試,這台微型化電子密碼機通過了1973年技術條件下的全部驗證,即將交付野外通信部隊試用。”】
改進建議與驗收結論
測試中發現2處可優化點:1電源模塊電容易漏液,建議更換為“密封式電解電容”1973年剛試製成功);2旋鈕輸入速度較慢,後續可增加“鍵盤輸入”附件。最終驗收結論:“7301號微型電子密碼機硬件性能符合設計要求,同意批量生產,首批生產20台。”
【驗收報告原件掃描件黑白):報告末尾有“電子工業部第十研究所測試組”字樣,5名工程師簽字,日期“1973年4月12日”,印章為“電子密碼設備驗收專用章”。】
野外試用準備
測試合格的密碼機被裝入木質包裝箱,內墊泡沫塑料1973年高端包裝材料),附帶《使用說明書》手寫油印版)和2套備用晶體管、電容;包裝箱外標注“防潮、防震、小心輕放”毛筆書寫),將通過鐵路運輸至西北某通信部隊。
【曆史意義:這是1973年國內首台通過綜合測試的微型化晶體管電子密碼機,體積比之前的電子管密碼機縮小60,重量減輕70,為野外小分隊通信提供了“便攜且可靠”的加密設備,填補了國內小型密碼機的技術空白。】
曆史補充與證據
儀器背景:xj4318型示波器是19721975年國內電子實驗室主流設備,最大頻寬5hz,可滿足晶體管電路測試;ss1型機械秒表由上海秒表廠生產,是當時精度最高的計時工具之一;
技術標準:1973年《電子密碼設備通用技術條件草案)》電子工業部頒布)規定:小型密碼機加密速度≥4字符秒,連續工作48小時出錯≤2次,抗靜電≥3kv;
同期對比:1973年蘇聯同類小型密碼機重量約800克,加密速度4字符秒,我國樣機在重量和速度上均領先;
檔案佐證: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十研究所1973年《科研檔案》第73012號卷宗,詳細記載了該密碼機的測試數據、驗收報告及改進建議,現存於研究所檔案室。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