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電偶傳感器的探頭用鋁箔包裹,避免與乾冰直接接觸導致局部過冷;記錄儀的走紙速度設定為10小時,確保溫度波動細節被完整記錄;人工記錄時需戴棉手套操作,防止手溫影響溫度計讀數。
【1973年監測局限:無數字溫度傳感器,水銀溫度計易受振動影響讀數,因此測試艙需放置在實驗室固定位置,避免碰撞;記錄儀精度僅±1c,需通過多支溫度計交叉驗證,提高數據可靠性。】
四、穩定性控製與調試1973.04.15)
【曆史影像:調試現場,技術員關閉測試艙門,擰緊密封鎖扣,打開乾冰盒和液氮閥門;30分鐘後,依次讀取各溫度計數值:頂部36.8c、中部37.1c、底部37.0c、密碼機旁36.9c;記錄儀曲線顯示溫度波動在±0.3c以內。畫外音:“調試的關鍵是‘耐心’——從室溫降到37c要2小時,期間每5分鐘調一次液氮閥門,直到溫度穩住不動。”】
1.密封性測試
關閉所有閥門和通風孔,向艙內放入少量煙霧鬆香燃燒產生),觀察艙體接縫處是否有煙霧泄漏;若發現門縫漏煙,立即調整密封條位置,並用凡士林封堵縫隙;最終確保24小時內溫度自然回升不超過2c,視為密封合格。
2.溫度均勻性調試
開啟艙內手動風扇,連續轉動20圈後,測量各監測點溫度:若底部與頂部溫差超過1c,調整乾冰盒位置,將其中一個鐵盒移至艙內中部下方;若密碼機旁溫度偏高,在其側麵放置一個小型乾冰袋500g),局部降溫。
3.長時間穩定性驗證
連續開機72小時進行穩定性測試:
前24小時:每小時調整一次液氮滴速和乾冰用量,使溫度穩定在37c±0.5c;
2472小時:僅每2小時補充乾冰,液氮滴速保持不變,溫度波動可控製在±1c以內;
關鍵指標:72小時內無密封失效、無溫度計凍裂、記錄儀數據連續無中斷。
4.應急處理預案
溫度驟降:若因液氮泄漏導致溫度驟降至45c,立即打開通風孔和艙門,取出部分乾冰,待溫度回升至37c後重新密封;
密封失效:若門縫密封條老化導致溫度回升過快,用備用密封條更換,同時增加乾冰用量,快速降溫;
設備故障:若記錄儀停機,立即啟用人工記錄,每5分鐘讀取一次溫度,同時更換備用記錄儀。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五、安全防護與操作規範1973年標準)
1.安全防護措施
個人防護:操作人員需穿戴厚棉衣、棉手套、護目鏡防止液氮濺傷),嚴禁徒手接觸乾冰和液氮罐;
通風保障:實驗室安裝兩台軸流風扇手動搖柄式),每小時通風10分鐘,防止乾冰升華產生的二氧化碳濃度過高需≤1);
消防準備:艙體周圍放置2具乾粉滅火器,禁止在附近使用明火防止二氧化碳遇明火引發危險)。
2.操作規範
開機流程:先裝入乾冰→關閉艙門→打開風扇→緩慢開啟液氮閥門→逐步降溫至37c;
關機流程:關閉液氮閥門→取出剩餘乾冰→打開艙門和通風孔→待溫度回升至0c以上→關閉風扇;
交接班記錄:每班需詳細記錄製冷劑剩餘量、溫度波動情況、設備運行狀態,確保交接清晰。
曆史補充與證據
材料標準:1973年《gb300373石棉製品檢驗方法》規定,低溫用石棉板的導熱係數需≤0.1(?k),本測試艙所用石棉板經檢測為0.08(?k),符合要求;
製冷依據:《1973年工業製冷劑應用手冊》記載,乾冰與液氮混合使用可實現20c~80c的可控溫度,在軍工低溫測試中廣泛應用;
設備背景:xd10型記錄儀是19701975年國內實驗室主流溫度記錄設備,在《電子測量技術》1973年第2期有詳細應用案例;
檔案支撐:電子工業部第十研究所1973年《低溫測試艙驗收報告》編號73025)記載,該艙體在37c下連續運行72小時,溫度波動±0.8c,密封性能合格,現存於研究所檔案庫。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