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1966年5月,“73式”電子密碼機完成整改後二次極限驗證,已具備列裝基礎。此時,需聯合總參通信部製定權威驗收方案——僅靠研發團隊自定標準不足以支撐軍用裝備定型,37項技術指標的科學設定與標準化驗收流程,是確保設備符合實戰需求的核心;同時,係統整理所有測試數據形成極限測試報告,為定型評審提供無可辯駁的技術依據。這場為期20天的驗收方案製定與報告編製,不僅構建了軍用加密設備驗收的標準化範式,更標誌著“73式”從研發階段正式邁向定型列裝階段。
一、驗收方案製定的背景與核心目標
二次極限驗證完成後,張工團隊意識到:前期測試指標多為研發內部標準,需結合總參通信部的軍用裝備驗收規範gjb1966008)進行整合升級;同時,部隊列裝前需第三方權威驗收,聯合總參製定方案可確保指標的實戰適配性與權威性,避免“研發與實戰脫節”風險。
基於前期測試成果與軍用標準,明確三大核心目標:一是方案權威性,聯合總參通信部製定包含37項技術指標的驗收方案,覆蓋性能、環境、防破解等全維度,指標達標率需100;二是測試標準化,搭建符合軍用驗收要求的測試環境,確保驗收過程可複現、數據可追溯;三是報告支撐性,形成《極限測試報告》,係統梳理測試數據,為定型評審提供直接依據,報告通過率需100。
方案製定由張工研發方)與總參通信部王參謀軍方代表)聯合牽頭,組建跨方專項小組:張工研發方,提供測試數據支撐)、王參謀軍方,把控實戰指標)、李工技術指標細化,負責參數量化)、趙工驗收流程設計,製定測試規範)、孫工文檔整理,對接軍方標準),確保方案兼顧技術可行性與實戰需求。
工作周期20天1966.5.51966.5.24),分三階段:第一階段5.55.10)聯合梳理指標,製定驗收方案初稿;第二階段5.115.18)搭建驗收環境,準備設備與文檔;第三階段5.195.24)評審方案並編製《極限測試報告》,提交定型評審。
啟動前約束:37項指標需覆蓋前期所有測試維度無遺漏);驗收環境參數波動≤±0.5確保數據精準);報告需包含“測試數據分析結論達標判定”三要素,符合總參《軍用裝備測試報告編製規範》。
二、37項技術指標的分類與定義
張工與王參謀團隊基於“研發測試+軍用標準”雙維度,將37項指標分為五大類,每類指標明確量化標準與測試方法,確保全麵且精準。
第一類:基礎性能指標8項),含加密速度≥100字符秒)、解密成功率≥99.999)、密鑰生成速度≥1次μs)、數據交互延遲≤0.1μs)等,測試方法參照前期動態負載測試流程,用信號發生器輸出明文驗證,指標源於研發階段核心性能要求。
第二類:極限環境指標10項),覆蓋低溫40c72小時運行錯誤率≤0.0001)、高溫60c72小時運行錯誤率≤0.0001)、強電磁800v錯誤率≤0.0001)、震動10500hz無硬件故障)、鹽霧72小時無腐蝕)等,測試方法沿用二次驗證的極限環境搭建邏輯,指標較軍用標準提升20如標準低溫為30c,“73式”按40c設定)。
第三類:防破解指標9項),含128位密鑰抗窮舉時間≥102?年)、場景字典攻擊成功率≤0)、時間戳關聯攻擊嘗試次數≥3倍基礎值)、異常檢測響應時間≤0.1秒)等,測試方法采用19種攻擊算法強化版,指標基於防破解測試與整改驗證結果。
第四類:穩定性指標6項),含720小時連續運行錯誤率≤0.00005)、硬件故障次數≤0次720小時)、參數漂移率≤5)、電源波動適應性4.55.5v正常運行)等,測試方法參照持續運行考驗流程,指標結合整改後穩定性數據設定。
第五類:兼容性與維護性指標4項),含通信接口兼容性適配短波有線電台)、模塊更換時間≤30分鐘)、故障定位準確率≥95)、維護成本≤500元年?台)等,測試方法通過對接部隊現有通信設備驗證,指標響應部隊實戰維護需求。
三、曆史補充與證據:指標製定依據檔案
1966年5月的《“73式”37項驗收指標製定依據檔案》檔案號:ys1966001),現存於總參通信部保密檔案庫,包含指標對照表、軍用標準引用頁、前期測試數據支撐表,共42頁,由張工、王參謀聯合編製,是指標權威性的核心憑證。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檔案中“指標對照表”詳細標注:每項指標的“研發測試值軍用標準值驗收設定值”,例如“低溫錯誤率:研發測試0.00005、軍用標準0.001、驗收設定0.0001”,設定值既基於研發實際,又高於標準要求,確保設備可靠性。
軍用標準引用頁顯示:37項指標中21項直接引用gjb1966008《軍用電子密碼機驗收規範》,16項基於該標準升級如強電磁從500v升至800v),引用頁附標準原文複印件總參通信部蓋章),證明指標合規性。
數據支撐表彙總:基礎性能指標引用100次動態負載測試數據加密速度平均145字符秒);防破解指標引用19種算法攻擊的500組密鑰測試數據抗窮舉時間平均1.02x102?年);穩定性指標引用3次720小時運行數據錯誤率0.000040.00006),數據均經研發與軍方雙重核對。
指標評審記錄顯示:5.10總參通信部組織5位專家評審37項指標,僅建議將“維護成本”從500元降至450元采納),其餘指標全票通過,評審結論“指標全麵、量化精準、符合實戰”,記錄有專家簽名與總參通信部公章。
四、驗收測試環境的標準化搭建
趙工團隊基於37項指標要求,搭建“軍用標準化+研發兼容性”的驗收測試環境,確保驗收過程與結果符合軍方規範。
基礎性能測試環境:部署2台“73式”量產樣機與列裝設備一致),接入總參認證的xc1966型信號發生器輸出1001000字符分鐘明文)、c1966型密文分析儀解析加密結果),采樣率10次秒,數據自動同步至軍方加密數據庫,環境參數溫度25c±1c,濕度50±5)符合驗收標準。
極限環境測試環境:沿用dk1966型高低溫試驗箱40c至60c,控溫精度±0.3c)、ei1966型電磁乾擾儀800v,覆蓋100khz1hz),新增總參定製的zds1966型震動測試台10500hz,加速度10g)、y1966型鹽霧試驗箱濃度5,溫度35c),設備均經軍方計量校準校準日期5.8)。
防破解測試環境:3台js1966型計算機加載19種攻擊算法強化版,接入總參提供的“軍用場景字典庫”300萬條條目,含最新部隊編號與指令),攻擊過程全程錄像,確保可追溯;密鑰生成采用軍方提供的“盲測密鑰”研發方未知密鑰內容),避免人為乾預。
環境監控係統:在各測試區域布設溫濕度傳感器、場強計、震動傳感器,數據實時傳輸至驗收指揮台,異常時自動報警;測試區域設視頻監控保存30天),驗收過程全程留痕,符合軍方“可追溯”要求,5.15環境搭建通過軍方驗收。
五、驗收測試的設備、數據與文檔準備
孫工團隊按驗收方案要求,係統準備測試設備、數據與文檔,確保驗收順利推進,無物料缺失。
設備準備:除測試環境設備外,配備備用樣機3台應對設備故障)、校準設備5套示波器、萬用表等,均經軍方計量)、維護工具2套模塊更換專用工具),設備清單經研發與軍方雙人核對,編號登記如樣機編號y001y02),確保可追溯。
測試數據準備:整理前期所有測試數據,按“指標測試次數數據值達標判定”分類歸檔,形成《曆史測試數據彙編》共12卷,含紙質與磁芯存儲);準備軍方盲測數據100組未知明文,用於驗收時加密驗證),數據加密存儲,僅驗收時解密。
文檔準備:編製《驗收測試操作手冊》含37項指標測試流程、異常處理預案)、《設備技術說明書》詳細參數、模塊結構)、《曆史測試報告彙編》含隨機數測試、防破解測試等15份報告),文檔均按總參格式排版a4紙張,仿宋gb2312字體),每頁標注頁碼與版本號。
物料核查:5.18開展全麵核查,設備完好率100、數據完整性100、文檔規範性100,形成《驗收物料核查報告》,由張工、王參謀共同簽字確認,確保驗收啟動前無物料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