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驗收測試小組組建與分工
張工與王參謀聯合組建“三方聯合驗收小組”,包含研發、軍方、生產廠家人員,確保驗收公平、權威、專業。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小組構成共12人):研發方4人張工、李工、趙工、孫工,負責技術支撐與測試執行);總參通信部5人王參謀任組長,含2名裝備評審專家、2名部隊一線技術員,負責把控實戰指標與驗收判定);生產廠家3人北京電子管廠工程師,負責硬件技術支持與模塊更換),三方人員比例合理,兼顧技術與實戰視角。
分工明確:王參謀組長,統籌驗收流程,簽署驗收結論);張工副組長,協調研發方技術支撐,解釋測試數據);軍方專家負責指標達標判定,審核測試方法合規性);部隊技術員模擬實戰操作,驗證設備易用性);廠家工程師負責設備硬件故障處理,提供生產工藝說明)。
培訓與考核:5.19開展驗收前培訓,內容包括37項指標解讀、測試設備操作、軍方驗收規範,培訓後通過理論考試80分合格)與實操考核獨立完成1項指標測試),12人全部達標,確保驗收過程規範高效。
紀律要求:驗收期間實行“雙人記錄、交叉核對”製度研發與軍方各1人記錄數據);測試數據實時存檔,禁止私自修改;驗收結論需三方簽字確認,避免單方決策,確保驗收公正性。
七、《極限測試報告》的框架與內容設計
李工團隊按總參《軍用裝備測試報告編製規範》,設計報告框架,係統梳理所有測試數據,確保內容完整、邏輯清晰、支撐有力。
報告框架分七章:第一章“摘要”核心結論與指標達標概況);第二章“測試概況”測試設備、環境、流程說明);第三章“基礎性能測試結果”8項指標數據與分析);第四章“極限環境測試結果”10項指標數據與分析);第五章“防破解測試結果”9項指標數據與分析);第六章“穩定性與兼容性測試結果”10項指標數據與分析);第七章“結論與建議”達標判定與列裝建議),框架覆蓋37項指標全維度。
核心內容設計:每章采用“指標定義測試方法數據彙總分析結論達標判定”五段式結構,例如“低溫指標”章節:先定義“40c72小時運行錯誤率≤0.0001”,再說明試驗箱參數與測試流程,附720小時錯誤率曲線圖數據點個),分析“錯誤率0.00005的原因”,最終判定“達標”,邏輯閉環。
數據呈現方式:采用“表格+圖表+照片”結合,關鍵指標用對比表整改前後、研發與軍用標準對比),趨勢性數據用曲線圖如720小時錯誤率變化),極限環境測試附設備狀態照片如40c試驗箱內樣機運行狀態),數據直觀易懂,便於評審專家理解。
結論部分設計:分“總體結論”37項指標全部達標,具備列裝條件)與“分項結論”五大類指標達標情況),附“指標達標清單”每項指標標注“測試值標準值達標與否”),結論明確無歧義,為定型評審提供直接依據。
八、測試數據的整理與分析
孫工團隊係統整理前期所有測試數據隨機數測試、防破解測試、二次驗證等),按報告框架分類彙總,開展多維度分析,確保結論科學。
基礎性能數據:彙總100次動態負載測試,加密速度145±5字符秒達標≥100)、解密成功率99.9995達標≥99.999)、延遲0.08±0.01μs達標≤0.1μs),分析顯示“性能穩定,無明顯波動”,達標率100。
極限環境數據:40c錯誤率0.00005、60c0.00008、800v0.0001,均低於指標要求;震動與鹽霧測試無硬件故障,分析“抗乾擾能力優於軍用標準,因采用銅網屏蔽與矽膠緩衝”,達標率100。
防破解數據:128位密鑰抗窮舉時間1.02x102?年達標≥102?年?此處筆誤,應為1.02x102?年)、場景字典成功率0、異常響應0.08秒,分析“整改措施有效提升抗破解能力”,達標率100。
對比分析:整改前後數據對比錯誤率從0.0003降至0.00004)、與國際設備對比美軍ankg14錯誤率0.0005,“73式”0.00004),凸顯“73式”性能優勢;潛在風險分析無未達標指標,僅建議“部隊培訓時重點講解異常檢測模塊”),分析全麵客觀。
九、方案評審與報告審核
5.225.23開展方案評審與報告審核,總參通信部組織7位專家含2位軍科院研究員、3位部隊裝備處長、2位高校教授),確保結果權威。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驗收方案評審:專家重點審核37項指標的合理性、測試方法的規範性、環境搭建的合規性,提出2項優化建議將“維護成本”降至450元、補充“高原低氣壓測試”說明),團隊當場修改,方案最終全票通過,專家評價“國內首個覆蓋全維度的軍用加密設備驗收方案”。
《極限測試報告》審核:專家核查數據真實性隨機抽取10項指標,複現測試過程,數據誤差≤1)、結論邏輯性分析與數據對應無矛盾)、格式規範性符合總參編製要求),僅要求補充“鹽霧測試腐蝕照片”,修改後審核通過,專家確認“報告數據詳實、結論可靠,可作為定型依據”。
軍方驗收預演:5.23開展驗收預演,模擬正式驗收流程測試1項極限環境指標、1項防破解指標),三方小組配合順暢,數據記錄準確,預演結論“驗收流程無漏洞,可啟動正式驗收”。
最終文檔定稿:5.24完成驗收方案與報告的最終修訂,裝訂成冊方案36頁、報告186頁),每頁加蓋研發單位與總參通信部騎縫章,一式10份總參5份、研發3份、廠家2份),作為定型評審的正式材料。
十、成果的曆史意義與後續影響
從“73式”研發看,驗收方案與極限測試報告是定型列裝的“通行證”——37項指標的科學設定確保設備符合實戰需求,報告的詳實數據為1966年6月定型評審提供核心支撐,使“73式”順利通過定型,1968年批量列裝部隊,避免因驗收標準模糊導致的研發延誤。
從技術標準看,37項指標驗收方案開創我國軍用加密設備驗收的標準化範式——其“基礎極限防破解穩定性兼容性”的指標分類、“三方聯合評審”的流程設計,被納入1970年《軍用電子裝備驗收通用規範》gjb1970072),成為後續“84式”“92式”加密設備驗收的模板。
從軍方合作看,研發與總參的聯合工作模式為軍民協同研發提供範例——通過“軍方提需求、研發出方案、聯合定標準”,確保裝備“研戰一致”,該模式後續被應用於雷達、通信終端等軍用設備研發,提升了裝備實戰適配性。
從產業帶動看,驗收環境搭建推動國產測試設備升級——為滿足軍方驗收要求,上海儀表廠改進鹽霧試驗箱控溫精度±0.3c),北京無線電儀器廠研發軍用級密文分析儀,間接促進測試儀器產業向“軍用標準化”轉型。
從安全戰略看,成果鞏固了我國軍用加密設備自主可控地位——“73式”通過權威驗收並批量列裝,全麵替代進口設備,實現19701990年代軍事通信加密國產化,為國防通信安全提供了標準化、可驗證的裝備保障,彰顯我國密碼技術的自主創新與體係化能力。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