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破解測試中,一台模擬攻擊裝置的曲柄齒輪卡住,無法轉動旋鈕,質檢方張工程師用潤滑油塗抹齒輪,重啟後恢複使用;為確保測試公平,該算法重新開始測試,延長驗收時間1天,三方均無異議。
【場景重現:高溫測試區台燈燈泡突然燒毀,技術員從備用箱取出新燈泡更換,用火柴點燃確認亮度後繼續測試,整個過程耗時15分鐘,測試數據未受影響。】
驗收期間共出現5次異常情況,均按《應急處理預案》在30分鐘內解決,未造成測試中斷;每次處理後,三方均簽署《異常情況確認單》,詳細記錄故障現象、原因、處理措施及複測結果,確保驗收過程可追溯。
研發方提前準備的“應急備件包”包含晶體管、電容、保險絲等20種常用部件,為快速處理異常提供保障;使用方代表表示,這種應急響應能力也體現了設備的野外維護便利性。
七、數據交叉核對:多方驗證的嚴謹性把控
【畫麵:三方技術員圍坐在長桌旁,將各自記錄的測試數據攤開比對,用紅筆標注差異項;桌上放著手搖計算器與算盤,用於數據彙總核對。檔案資料:《數據交叉核對表》列出37項指標的三方測試值,差異率≤2。】
數據核對階段首項工作是基礎性能數據比對:研發方與使用方的加密速度測試值差異為0.1字符秒,因人工計時誤差導致,經三方協商認定為“可接受偏差”;所有12項指標的平均差異率1.2,符合驗收規範。
極限環境數據核對中,低溫測試的晶體管β值記錄出現細微差異——研發方記錄為56.2,質檢方為55.8,經複核是溫度計精度不同導致,取平均值56後認定達標;8項指標的差異均在允許範圍內,無原則性分歧。
【曆史影像:1973年數據核對場景,技術員用算盤計算錯誤率,每一組數據都需兩人獨立計算、一人複核,避免算術錯誤。】
防破解與穩定性數據核對耗時2天,重點關注“錯誤率”“破解成功率”等關鍵指標:三方記錄的防破解成功率均為0,穩定性錯誤率差異≤0.3,通過手搖計算器反複核驗後,確認數據一致。
對核對中發現的3處記錄筆誤如小數點位置錯誤),三方共同修正並簽字確認;所有數據最終彙總成《驗收測試總報告》,包含37項指標的測試值、合格標準、差異分析及處理結果,形成完整的驗收檔案。
數據核對結束後,三方召開評審會,一致認為測試數據真實可靠、記錄完整規範,無偽造或篡改痕跡,具備達標判定條件。
八、達標判定:綜合評估的結果確認
【場景重現:三方代表在驗收會議室就坐,麵前擺放著37項指標的測試報告與數據彙總表;主持人宣讀每項指標的測試結果,三方代表逐一投票表決“達標”或“不達標”。】
達標判定采用“一票否決”製:每項指標需三方均投票“達標”才算通過。基礎性能12項指標全票通過,極限環境8項指標中,“40c低溫啟動性能”因1次啟動延遲15秒,合格≤20秒)仍判定為達標,防破解9項與穩定性8項指標均全票通過。
綜合評估階段,使用方代表強調:“設備在極限環境與防破解測試中的表現超出預期,尤其是720小時連續運行錯誤率低於1,完全滿足野外長期使用需求。”質檢方則肯定了研發方的整改效果,認為前期暴露的問題已徹底解決。
【畫麵切換:從投票場景切至《驗收合格證書》簽署現場,三方代表依次簽字蓋章,證書上明確“37項指標全部達標,同意列裝”。】
針對驗收中發現的“旋鈕彈簧耐用性待提升”“密鑰自毀初始化流程較複雜”等非致命問題,三方協商形成《後續優化建議》,要求研發方在批量生產中改進,不影響整體達標判定結果。
達標判定會議持續1天,最終形成正式驗收結論:電子密碼機通過三方聯合驗收,37項指標全部符合1973年軍用電子設備標準,具備列裝條件,驗收報告與相關檔案由三方各存一份,作為後續維護與改進的依據。
九、驗收總結:成果轉化的意義梳理
【曆史影像:驗收合格的密碼機被裝入軍用帆布包,由使用方代表簽收;研發團隊與驗收小組合影,背景中懸掛“驗收合格”的紅色橫幅。畫外音:“從研發到驗收,每一個環節的堅守,都為設備走向實戰築牢了根基。”】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驗收總結會上,研發方李技術員回顧:“37項指標的驗證覆蓋了設備的全生命周期場景,從基礎功能到極限環境,從防破解到長期穩定,每一次測試都是對技術的打磨。”使用方代表則表示,設備將優先配備邊境通信分隊,解決野外加密通信難題。
質檢方張工程師從行業視角指出:“此次驗收建立的‘三方協同、全維度核驗’流程,可作為1973年軍用電子設備驗收的範本,為後續同類產品提供參考。”三方一致同意將驗收中的經驗梳理成《驗收規範建議稿》,提交相關部門。
【場景重現:技術員將驗收檔案整理裝訂,放入鐵皮檔案櫃,檔案櫃上貼有“1973年電子密碼機驗收資料”標簽,旁邊擺放著測試過程中使用的示波器與萬用表。】
驗收總結階段還明確了後續保障機製:研發方提供1年免費維保,每半年開展一次現場巡檢;使用方定期反饋設備使用情況,為迭代改進提供數據;質檢方將設備納入年度抽檢計劃,確保長期性能穩定。
此次驗收不僅確認了設備的性能達標,更體現了1973年國內電子設備研發“實戰導向、嚴謹求實”的發展理念,為後續微型化、高可靠性電子裝備的研發積累了寶貴經驗。
十、後續銜接:從驗收至列裝的過渡
【畫麵:驗收合格的設備通過鐵路運輸,木箱上標注“小心輕放、防潮防震”;野外通信站,技術員正在學習設備使用手冊,準備開展實操培訓。曆史細節:1973年設備運輸無快遞物流,主要依賴鐵路貨運,運輸周期約12周。】
列裝前的準備工作包括:研發方編製《使用操作手冊》與《維護指南》,采用油印方式印刷100冊,配發至使用單位;組織3期操作培訓,重點講解加密解密流程、應急處理與日常維護,確保使用人員熟練操作。
使用方製定設備分配方案:優先配備北方邊境、西南山區等極端環境下的通信分隊,每隊配備23台,含1台備用設備;同時建立“使用反饋機製”,要求分隊每月上報設備運行情況,及時發現潛在問題。
【曆史影像:1973年野外通信站培訓場景,技術員在雪地裡操作密碼機,模擬實戰環境下的加密通信,旁邊放著驗收時使用的測試台賬作為參考。】
研發方與使用方簽訂《維保協議》,明確“免費更換故障部件、24小時技術支持”等條款;質檢方則定期抽查列裝設備的性能,將抽檢結果與驗收數據比對,確保批量生產設備與驗收樣機性能一致。
從驗收合格到首批列裝曆時1個月,設備在野外試用中表現穩定,未出現重大故障;使用反饋顯示,設備的防破解能力與續航性能得到一線官兵認可,驗證了驗收流程的有效性與嚴謹性。
此次驗收的全流程執行,標誌著1973年國內微型化電子密碼機研發取得階段性成果,為後續電子裝備的標準化、實戰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曆史補充與證據
驗收標準依據:1973年《軍用電子密碼設備驗收規程》總參通信部頒布),明確37項指標的測試方法與合格閾值,其中基礎性能12項、極限環境8項、防破解9項、穩定性8項;
f10萬用表、手搖計算器等均為1973年國內實驗室主流設備,符合當時技術條件;
同期行業數據:1973年國內軍用電子設備驗收合格率約75,本設備37項指標全達標,處於行業領先水平;
實戰驗證佐證:1974年北方邊境部隊試用報告顯示,驗收合格的設備在35c低溫、50c高溫環境下連續運行30天無故障,防破解能力滿足實戰需求,與驗收數據一致。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