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控體係采用“三級檢驗”模式:自檢工人完工後自查)、互檢工位間交叉檢查)、專檢專職質檢員抽檢)。自檢重點檢查元件型號、極性是否正確;互檢重點檢查裝配工藝是否符合要求;專檢重點測試關鍵指標,如加密速度、密鑰響應時間。
設置6個關鍵質量控製點:元件入庫檢、pcb焊接檢、模塊裝配檢、整機調試檢、老化測試檢、出廠全檢。每個控製點配備專用檢測工具,如焊接檢配備放大鏡10倍),調試檢配備標準信號源,確保檢測精度。
【曆史影像:1967年試產期間,質檢員發現某台設備加密速度不達標,立即貼“不合格”紅色標簽,隔離存放;技術組分析原因,確定為晶體管β值偏低,隨後調整篩選標準β≥55)。】
不合格品處理遵循“隔離分析處置驗證”流程:不合格品單獨存放於紅色周轉箱,由技術組分析原因如人為操作失誤、元件質量問題、工藝缺陷);處置方式包括返工可修複缺陷)、報廢不可修複缺陷);返工後需重新檢驗,合格方可流入下道工序。
質量數據采用“手工統計法”:每日記錄各工序合格率、不合格品數量及原因,每周繪製“質量趨勢圖”手繪折線圖),當合格率連續3天低於95時,立即召開質量分析會,製定改進措施。
開展“質量月”活動:每月設定質量主題如“焊接質量提升月”),組織技能競賽、質量講座,評選“質量標兵”,強化工人質量意識;1967年試產期間,通過質量月活動使焊接合格率從96提升至99。
七、37項指標動態監測:量產一致性的實時把控
【場景重現:調試工位,技術員用示波器監測加密脈衝波形,記錄“幅度5v、頻率5khz”,與標準值比對後標注“合格”;桌上擺放《指標測試記錄表》,詳細列出37項指標的測試方法與合格範圍。】
動態監測按“工序節點”分段實施:pcb裝配完成後,測試“電路導通性”“絕緣電阻”等5項基礎指標;模塊裝配完成後,測試“模塊間信號傳輸”“功耗”等8項指標;整機完成後,測試剩餘24項指標含加密速度、防破解能力、低溫穩定性等)。
監測頻率根據指標重要性設定:關鍵指標如加密速度、密鑰自毀功能)每台必測;重要指標如信號穩定性、功耗)按30比例抽測;一般指標如外觀尺寸)按10比例抽測。抽測采用“隨機抽樣法”,確保樣本代表性。
【曆史影像:監測數據彙總現場,技術員用算盤計算37項指標的平均值、標準差,填寫《量產指標統計報表》;報表顯示某批次100台設備加密速度平均4.8字符秒,標準差0.2,符合質量要求。】
建立“指標偏差預警機製”:當某指標測試值接近合格下限如加密速度接近4字符秒)時,立即暫停生產,分析原因;1968年某批次設備出現“低溫啟動時間偏長”問題,經排查為電池接觸不良,調整彈簧壓力後恢複正常。
監測數據與研發階段數據對比分析:量產設備37項指標平均值與樣機偏差≤5,如晶體管β值衰減率量產平均10.2,樣機10.1,證明量產一致性良好;差異較大指標如外觀尺寸)及時調整生產工藝,確保與設計一致。
八、首批100台試產組織:量產流程的實戰驗證
【畫麵:1967年3月,首批100台試產啟動儀式,工人列隊站在生產線前,廠領導宣布試產開始;曆史影像:試產過程中,各工位工人按工藝手冊操作,技術員巡回指導,解決現場問題。】
試產按“小批量、多驗證”原則組織:首批投產10台,驗證生產線布局合理性與工藝可行性;根據問題反饋調整後,再投產30台;最終投產60台,完成100台試產目標。試產周期2個月,較計劃提前10天完成。
試產重點驗證三大內容:生產效率目標日均5台)、質量穩定性目標合格率≥95)、資源匹配度設備利用率≥80)。試產數據顯示:日均產能達5.5台,合格率98,設備利用率85,均優於預期目標。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場景重現:試產總結會,技術組、生產組、質控組代表發言,彙總試產發現的8項問題,如“密鑰旋鈕裝配效率低”“某測試工位瓶頸”;會議決定優化旋鈕裝配工藝,新增1台測試設備。】
試產期間開展“工藝優化”:針對焊接工位效率低的問題,改進送錫方式從手動送錫改為腳踏送錫),效率提升30;針對測試瓶頸,調整測試順序,將部分測試項目並行開展,測試時間從30分鐘台縮短至20分鐘台。
試產設備全部用於部隊試用:100台設備按20台批發放至5個邊境通信分隊,試用3個月後反饋“加密穩定、操作簡便、適應野外環境”,僅2台出現旋鈕鬆動問題,整改後滿足使用需求。
九、首批量產設備出廠全檢:交付前的最終把關
【畫麵:出廠檢驗區,6名質檢員同時對10台設備進行全檢,李姓技術員操作密碼機輸入明碼,記錄“加密正確,合格”;檢驗合格的設備貼“出廠合格證”含編號、檢驗員、日期),裝入木質包裝箱。】
全檢依據《出廠檢驗規範》執行,覆蓋37項指標:基礎性能如加密速度、密鑰響應)、極限環境30c低溫啟動、45c高溫運行)、防破解能力常用字典攻擊測試)、外觀質量無劃痕、旋鈕順暢)。全檢時間約60分鐘台,確保無遺漏。
環境適應性抽檢:從100台設備中隨機抽取5台,進行30c2小時低溫測試、45c2小時高溫測試、濕度9024小時測試,測試後重新全檢,確保環境適應性達標;抽檢結果顯示5台設備全部合格,無性能衰減。
【曆史影像:1968年首批設備出廠照片,工人用麻繩固定包裝箱,箱體標注“軍用物資,小心輕放”“編號001100”;質檢部門在《出廠檢驗台賬》上逐一簽字,確認每台設備合格。】
建立出廠檔案:每台設備配備“技術檔案袋”,內含《出廠檢驗報告》《元件合格證明》《工藝跟蹤記錄》,檔案袋編號與設備編號一致,便於後續追溯;檔案由廠方與軍方各存一份,保存期10年。
不合格設備處理:全檢發現2台設備密鑰響應延遲,立即返工更換密鑰模塊),重新全檢合格後出廠;1台設備因晶體管故障無法修複,作報廢處理,從備用設備中補充,確保首批100台全部合格交付。
十、量產總結與持續優化:產能與質量的雙提升
【畫麵:1968年底量產總結會現場,廠領導展示“三年產能完成情況”圖表,1966年籌備、1967年300台、1968年500台,累計800台;牆上懸掛“質量達標錦旗”總參通信部授予)。】
總結試產與量產經驗,形成3項核心成果:《標準化生產流程》含12道工序操作規範)、《質量管控手冊》含三級檢驗、不合格品處理流程)、《設備維護規程》含調試、校準、維修要求),為後續量產提供標準依據。
優化生產效率:通過工藝改進如模塊化裝配)、設備升級如新增自動化送料裝置)、人員技能提升平均培訓時長增加至40小時),使單台生產周期從15天縮短至10天,日均產能從5台提升至8台。
【場景重現:技術組與供應鏈組聯合分析供應商質量數據,對質量穩定的供應商如北京半導體廠)增加訂單份額,對質量波動較大的供應商提出整改要求,限期改進。】
完善質控體係:根據量產數據調整檢驗標準,如將晶體管篩選β值從≥50調整為≥55,使加密速度合格率提升2;增加“老化測試”工序48小時連續運行),提前暴露潛在故障,降低售後故障率。
製定19691970年量產計劃:在現有生產線基礎上增加1條支線,產能提升至800台年,重點滿足西南、東南邊境列裝需求;同步啟動第二代產品預研,將量產經驗轉化為研發輸入,實現“量產研發”良性循環。
曆史補充與證據
量產標準依據:1966年《軍用電子設備量產管理辦法》國防工辦頒布),明確產能規劃、質量管控、供應鏈管理要求,為本項目提供規範支撐;
設備背景:生產線所用3ax31b型晶體管為北京半導體廠1965年定型產品,月產能5萬隻,軍工供貨合格率≥98;焊接機為上海無線電設備廠生產的sd1型半自動焊接機,1966年軍工采購量100台;
質量數據:19671968年量產記錄顯示,累計生產800台設備,總合格率97.2,其中焊接工序合格率99.1,調試工序合格率98.5,均優於行業平均水平;
軍方反饋:1968年總參通信部《裝備驗收報告》顯示,首批100台設備野外試用3個月,故障率0.5,官兵滿意度96,驗證量產質量達標。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