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指責讓長孫衝心情很好,哼著小曲,蹦蹦跳跳朝著自己的院落走去,又順路從庫房裡拎了兩瓶三勒漿。
唐朝美酒繁多,知名的美酒有數十之多。
郢州之富水,烏程之若下,滎陽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凍春,劍南之燒春,河東之乾和葡萄。
嶺南之靈溪博羅,宜城之九醞,潯陽之湓水,京城之西市腔、蝦蟆陵郎官清、阿婆清。
這還不算光祿寺禦酒春暴、秋清,宮廷禦宴酒富水春。
至於這三勒漿則是一種從波斯傳來的酒,所謂三勒,分彆為庵摩勒、毗梨勒、訶梨勒。
唐朝之前,三勒隻是作為一種藥用植物煎水服用,按照孫思邈的記錄,這藥材甘寒無毒,主風虛熱。
後由波斯人帶來了釀造方法,既有酒香、又有藥用的三勒漿吸引了長安百姓的目光,之後才逐漸在大唐流傳開來。
長孫衝選三勒漿倒不是因為有多好喝或是自己喜歡,主要是這種酒便宜,萬一失敗糟蹋了不心疼。
慢慢悠悠的走進自己院落的側房,關上房門,長孫衝伸了個懶腰,開始了蒸餾酒的製作。
先將這三勒漿先倒進大口燒瓶中,再慢慢倒進了蒸餾瓶中。
蒸餾瓶的蓋子,長孫衝沒有選擇平時用的塞子,而是選擇了一個頂端開設小孔的軟木塞。
接著翻開一旁架子上的一個木盒子,小心翼翼的從中掏出了一個裡麵灌著石油的溫度計。
長孫衝輕手輕腳的將這溫度計塞進了預留好的小孔之中。
不怪長孫衝小心,是這溫度計製造起來太過麻煩。
琉璃坊的熟練工,花了一周的時間,才堪堪做出幾個,還要按長孫衝的要求在裡麵細細的腔內灌入石脂水,最後累死累活,就造出來這一個可用的。
零度結冰,百度沸騰,再加上一個自己三十六點八度的體溫,用這幾個標誌性的溫度,長孫衝造出了一個有些許誤差的溫度計。
塞子蓋到琉璃瓶上,長孫衝又輕輕的將這溫度計往裡捅了一捅,讓它的下端剛好可以浸沒在酒液的中央。
接著點燃酒精燈,死死地盯著溫度計的變化。
長孫衝眯了眯眼,如果他沒有記錯的話,甲醇的沸點在六十度左右,而酒精的沸點在七十度往上,因此這就要求溫度計的指數要在七十度,先將甲醛去除喝起來才能安全一些。
三次蒸餾之後,往燒杯中倒入一定量自己蒸餾好的酒液,記下此時的酒液液麵高度和去除燒杯重量之後酒液的淨重。
再倒出酒液,擦乾燒杯,倒入相同體積的清水。
將用酒液重量除以水的重量所得出來的數字,和係統給的乙醇密度表相對照,便可測出這酒液的度數。
過程挺簡單,但是用這破毛筆列豎式實在麻煩,關鍵這玩意還要算到小數點後三位。
0.925
長孫衝算了三遍,都是這個數字,其相對應的度數則為52.7度。
長孫衝滿意的點了點頭,這個度數正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