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果然沒出林牧預料,李暢得到消息後,立馬召開議事,準備發兵收服北方。
既然朝廷已經失去了正統性,也是時候滅亡了。
如今的起義軍擁兵五十萬,且日夜操練、兵甲齊備,稱得上是兵強馬壯。
不過仗該怎麼打,還需要斟酌一番。
有人說,咱們兵精將足,完全可以橫推天下;
有人說,需要謹慎一些,北方一直在戰鬥,活下來的都是精兵,以一敵三絕非良策;
更有人說,可以打著清君側的幌子,先將京城拿下再說,再逐一清除西北軍和異族;
林牧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可以聯合西北軍,共同對抗朝廷和異族聯軍。
若能戰而勝之,以起義軍的威勢,西北軍未必會選擇敵對。
許以高官厚祿,未必不能讓對方臣服。
畢竟,無論經濟、人口、糧草、兵力,起義軍都是最強一方。
形勢比人強,西北軍即便想要稱王,也得掂量掂量。
所以,不妨先派人與西北軍取得聯係,以民族大義先促成此次聯手再說,往後再徐徐圖之。
聽見林牧的建議,李暢不由開懷大笑,直言林牧的想法與自己不謀而合。
而且西北缺糧,自己這邊可以為對方提供部分糧草,如此一來,聯手之事大有可為!
至於林牧這二十來歲的愣頭青為何能出現在核心議會上?
不是彆的,隻因殺的太狠了……
南方官員和世家大族幾乎被屠戮一空,寒門士子想進核心圈不容易,領導層又大多都是武將,缺人啊!
加上曹欣她爹乃是起義軍高層,林牧能混進來也就不足為奇了。
大方向定下之後,眾人又建議李暢稱王,否則師出無名。
就連西北軍都已稱王,李暢若不開府建牙,如何冊封文武百官?
此乃必要之事,韜光養晦這麼久,不就是為了今天嗎?
對此,李暢並未拒絕,草草走了個形式,被眾人推舉為楚王。
隨後李暢便開始冊封文武百官。
曹文淵被封為前軍都督、征北將軍!
就連林牧都被封了個參軍,曹欣受封參將,與曹文淵領五萬前軍先行……
哦,曹文淵自然是林牧的便宜嶽父。
半個月後,西北軍那邊終於傳來消息,同意與起義軍結盟,共同出兵。
這倒是一點也不意外,誰讓西北軍缺糧呢?
中原和西北地界麵積雖大,可兩年大亂鬥打下來,早已民不聊生,若是不與起義軍聯盟,遲早會被活生生耗死。
策略定下之後,曹文淵當即帶領五萬大軍渡江,西北軍也同時出擊。
朝廷方麵得到消息後,頓時亂作一團,不得不許以重利,讓異族去牽扯西北軍,朝廷則派遣大軍南下攔截。
不得不說的是,朝廷派出的統帥確實不凡,用兵極為老辣。
就算曹文淵親自領兵,又有林牧出謀劃策,也隻鬥了個旗鼓相當。
不過隨著林牧對戰場慢慢熟悉,逐漸將兵法韜略融會貫通,勝利天枰便開始倒向起義軍一方。
他這個參軍,也就相當於軍師。
排兵布陣有曹文淵,他隻需要出謀劃策即可。
分兵之時,則與曹欣一同領兵作戰,在熟知敵人信息後,計謀不斷,屢立大功。
一時間,聲名鵲起。
莫說起義軍,就連朝廷和異族都知曉了林牧大名,如臨大敵。
時間飛逝,大戰不息。
這一仗,從開春鏖戰至秋收,直到立冬前夕,起義軍憑借強大底蘊,才終於打到京城附近。
至於西北軍,卻依舊在和異族糾纏,雙方鬥了個旗鼓相當,誰也奈何不得誰。
眼看京城被數十萬大軍圍困,異族又無法前來支援,文武百官頓時亂作一團。
要不是起義軍以前的所作所為太過狠厲,怕是早就有人建議開城投降。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天氣越來越冷,京城附近早已堅壁清野,若堅守下去,未嘗不能將起義軍逼退。
京城作為天子腳下,百姓倒是頗為擁護,再加上文武百官不敢投降,想要啃下這塊硬骨頭著實不易。
畢竟,這可是一座擁有兩百多萬人口的超級巨城!
而且京城的儲備糧,足夠百萬人度過這個冬天!
對此,哪怕林牧智計百出,也無可奈何。
隻能建議攻城為下,攻心為上,逐步瓦解對方士氣。
沒辦法,誰讓對方壓根不信投降免死呢……
以前實在是殺得太狠了!
眼瞅著天氣一天天變冷,堅固的城池又難以攻下,起義軍內部都有了退兵的念頭。
這也是無奈之舉,數十萬大軍人吃馬嚼,又是長途遠征,運糧殊為不易,剩餘糧草根本挺不過這個冬天。
京城久攻不下,不退兵又能如何?
至於去支援西北軍?
彆鬨,隔著上千裡地呢……
然而,就在李暢準備下令撤兵,準備來年再戰之時,京城內卻突然大亂,甚至有人打開了城門,欲要投降。
一問才知,原來是皇帝病故!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說來這位皇帝也是可憐,身為帝王,卻掌握不了權力,猶如傀儡一般被文官擺弄,最後竟落得如此下場。
想來這位皇帝整日鬱鬱寡歡,眼瞅著就要成為亡國之君,這才病死的吧。
皇帝一死,京城百姓最後一絲念想也沒了,不投降還能如何?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就連守城武將都不願拚死抵抗,反正死的又不是他們。
武將本就被文官壓製,能撈幾個錢?
罪不至死啊!
有了帶路黨,起義軍順利進城。
讓滿朝文武和世家大族感到詫異的是,起義軍接受城防後,並沒有濫殺無辜。
畢竟這裡乃是京城,即便王朝落幕,也該有自己的體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