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劉徹剛剛經曆了和匈奴的大戰。
成功奪回了原本岌岌可危的局麵,取得了空前的勝利。
本應是歡慶的時刻,一切的榮耀和喜悅——
卻在聽到“戾太子”三個字後瞬間煙消雲散。
不隻是失望,甚至連劉徹的心中湧上了無處發泄的狂怒。
“戾太子??!”
他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戾”字雖是惡諡,但背後還有另一層含義。
有功卻失德,便為“戾”;若無功而有心,便稱“罪”!
僅僅這一個諡號,便讓劉徹聯想到了許多的可能。
太子劉據定然是被逼迫做了什麼,才會被賜予這等惡諡。
譬如謀反?
可是他又為何要謀反?
就在這時,劉徹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長公子扶蘇之死。
扶蘇為何謀反?
不正是被奸人所蠱惑,迫不得已才走上這條路?
倘若扶蘇不反抗,他也許早已被矯詔賜死!
可是,這樣的事,誰能做得出來?誰敢如此陷害太子?!
突然間,劉徹的眼中閃現出無法壓抑的憤怒與威嚴。
他目光如刀,掃視著殿中的群臣。
“誰敢做此事?”
劉徹的聲音低沉而充滿壓迫感:
“若讓我知道是誰,必將滿門抄斬!”
大殿內的臣子們,無一敢抬頭,與他對視。
每個人都低垂著頭,內心充滿了恐懼。
其實,殿中的所有人心頭也充滿了疑惑——
劉據怎可能是戾太子?!
明眼人都知道,劉據繼位的事幾乎是板上釘釘。
他的母後,衛皇後,深得皇帝寵愛。
舅舅衛青位高權重,是大司馬、大將軍。
表兄霍去病,屢立戰功,剛剛大破匈奴,深受帝王寵信。
衛家五侯,外戚顯赫。
而劉據本人,性格寬厚仁愛,深得百官與百姓喜愛。
他怎會是戾太子?
誰也不明白,發生了什麼意外。
更不用說,衛青和霍去病這兩位帝國支柱——
誰敢在他們麵前做出不利太子的事?
就霍去病那脾氣,不衝進府邸打人,那才怪呢!
一切的一切,都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
扶蘇和劉據的故事,成為了後世曆史的經典。
而對李世民和朱元璋而言,他們隻能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了解其中的內幕——
卻不會產生像漢武帝一樣的情感波動。
李世民回顧大漢曆史時,淡然一笑:
“近代之中,能夠統一天下、拓展疆域者,非秦始皇與漢武帝莫屬。”
“秦始皇暴虐,至其子則亡。”
“漢武帝驕奢,差點兒斷送國家命脈。”
李世民對始皇帝和漢武帝的評價冷靜而簡潔。
在他心中,漢文帝才是最理想的帝王。
他推崇文治為主、民生為本的治國理念,認為隻有贏得百姓的支持,才是穩固帝位的根本。
儘管如此,李世民也認可漢武帝的功業——
開疆拓土,的確是一項不朽之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