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李世民自己同樣是一位能征善戰的皇帝。
他知道,若想成為大唐的最佳繼承者,便必須在文治與武功之間找到平衡,做到極致。
挑選繼任者,他也格外謹慎。
“戾太子劉據,仁德寬厚,原本是理應繼位的首選。”
“但遺憾的是,武帝被奸人蒙蔽,導致巫蠱之禍,錯失了這次機會。”
房玄齡感歎道。
而杜如晦則補充說:
“不完全是這樣,父子之間的隔閡才是悲劇的根源。”
“武帝與戾太子之間,父不知子,子不知父,才引發了那場悲劇。”
巫蠱之禍,這場悲劇讓漢武帝晚年痛失了皇後衛子夫和太子劉據。
隨之而來的,是整場權力鬥爭,掀起了劇烈的波瀾。
漢武帝族滅了那些和太子有關的親近之人。
“漢武帝對兒子劉據有深厚的感情,否則也不會親手修建思子台。”
長孫無忌也緩緩說道。
至於巫蠱之禍究竟為何發生,史書並沒有定論。
或許,這本就是武帝一手策劃,試圖借此清除外戚衛氏的影響,為未來的帝王掃清障礙。
然而,事情發展超出了他的控製。
一旦爆發,便再也無法收拾。
雖然漢武帝從未真正想要殺害劉據,可最終,劉據選擇了自儘。
巫蠱之禍,牽涉的人物眾多。
是足以動搖朝廷的根基,直接影響了帝國的穩定。
此事,也被許多後世史學家認為是西漢從盛轉衰的分水嶺。
李世民凝視著天幕,神情漸漸陷入了深思。
王朝的未來,尤其是權力的交接,決定著未來數十年的局勢和國運。
這讓他不禁聯想起了漢武帝。
如果沒有巫蠱之禍的乾擾——
大漢的繼承或許會順利交到劉據的手上。
而劉據的仁德治國,或許會給後來的局勢帶來完全不同的局麵。
因此,太子的更替,的確是極為關鍵的事情。
李世民的思緒又回到了剛才的那個問題。
承乾,是否還能繼續擔任太子?
若是不立承乾,改立青雀為太子,是否會引發宮廷內外的動蕩?
現在他還在位,若出現些許波瀾,自己完全能夠壓下去。
但若承乾一旦被廢,心中難免會有怨恨甚至不滿。
甚至,不排除他會因此心生異誌,或者……謀反!
若是青雀登基為帝,在處理承乾和稚奴之間的兄弟關係時,難免會有不可避免的衝突。
李世民長長歎了口氣,神色逐漸顯得有些蒼老和沉重。
這時,他終於明白當年父親在決定王位繼承時的猶豫和無奈。
當時的李世民年輕氣盛,滿懷壯誌,怎會懂得為父為母的難處?
如今身處此位,他深刻體會到了這份沉甸甸的責任和憂慮。
“若有一日,承乾如劉據般起兵謀反,我又該如何處置?”
李世民心頭一陣沉痛。
他不希望重蹈覆轍,看著下一代為權力而相互殘殺。
更不想自己最終不得不親手做出痛苦的決定。
“唉……”
他無奈地歎息一聲。
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大臣聽到他這聲歎息,心中便已明白李世民此時的心情。
他們都默默低頭,沒有再多言。
至於太子的繼位問題,最終還需要陛下自己決斷。
此時,東宮之內。
李承乾卻正處於另一種複雜的心情之中。
在看完第二個扶蘇視頻後,內心情緒的波動幾乎要將他吞噬。